小時候,總是夢想自己有一把神奇鑰匙,能夠解決所有遇到的難題,每次考試都可以輕輕鬆鬆考滿分,遇到問題總能靈光一現,瞬間找到解決方法。
事實總是殘酷的,沒有人能夠找到那把鑰匙。事實上,一個人很難在很多領域全面發力,錐子總是能夠鑽地更深,所以,要想突出,就要專注某一方面。
這個道理沒錯,在很多專業領域依然如此。但是,這個世界就像打開了加速度的閥門,每時每刻都有新的變化。昨天被萬人擁躉的新鮮事物,有可能明天就被人拋棄,只因更好的產品已經投入市場。
面對著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是否依然只能在自己略有所長的領域才有話語權?是否一個碼農就只能在IT行業翻騰,醫生只能跟別人討論治病養生?是否談到我們不了解的話題時,只能做個老實本分的吃瓜群眾?
幸好, 答案是否定的。
讓吃瓜群眾也有發言權的,是與自下而上專業思維相對應的結構化戰略思維。哪怕你是個「門外漢」,只要學會了結構化戰略思維,就能夠快速把握住方向,抽絲剝繭,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終身學習者周國元,根據自己在麥肯錫工作的諸多經驗,全方位地從思考、交流到實施這一全流程角度入手,詳盡介紹了結構化戰略思維的方法論與實操方式,寫就了這本《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
學習結構化戰略思維,讓你不再是生活的局外人,而是隨時可以發起進攻的最佳選手,能夠在工作中想得更清楚,說得更明白,做得更到位。
01 什麼是結構化戰略思維?重塑問題觀,啟動跨界按鈕
用書中的話來說,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是一種學習如何學習的認知方法,也是一套以數字和邏輯為基礎的理性科學方法論和實用技巧。
從這一點來看,結構化戰略思維起於邏輯,據於數據,是邏輯分析與客觀事實的完美交互。
什麼是起於邏輯呢?當我們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傳統的做法是迅速找到解決措施,快速消滅問題。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是逐個解決的話,永遠無法將問題徹底消滅。
結構化邏輯思維的邏輯起點便是,重塑全新的問題觀,找出問題的實質,揪出問題背後真正的癥結所在。與兩軍開戰時直接攻打敵方指揮部的打法是一樣的。
書中有一個例子,客戶的需求是,找一個能把釘子敲進木板的公司。面對這種情形,傳統公司與結構化戰略思維公司會有何不同呢?
傳統公司看到這樣的商機,會第一時間聯繫跟進客戶,上門談判溝通,拿出最有誠意的價格,最後只等高層敲定,合作就可以開始。
但是,一個具有結構化戰略思維的公司會怎樣做呢?他首先會問客戶為什麼要把釘子敲進木板,也就是了解客戶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溝通得知,客戶是想要做一批椅子出來。再細問下去,這批椅子是為了接待一批新的合作方,客戶想要讓整個接待過程更完美。
如此一來,真正的問題並不是把釘子敲進木板裡,而是如何更好地接待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向上追問,找到實質問題,這就是結構化邏輯思維的立足之本。
具體的解決過程便是尋找跨界按鈕的重要步驟,整個過程需要超越具體細節,從更高層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普適性方案。
這也正是戰略思維與普通戰術的區別所在。
如何解決呢?將問題拆解為更立體深入的細節。比如說,想要提高企業盈利能力,要從開源與節流兩個方面入手,然後再分別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進一步分析。這樣逐層細分下去,就會形成一個樹狀結構圖。
自上而下,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逐個分析破解。這樣層層分解問題,建立框架,形成擁有明確結構和順序的解決思路,便是結構化戰略思維的核心。
最終這樣一個超越細節的框架,也就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所謂萬物一理,舉一反三,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正是隨時可以拿來用的跨界按鈕。
這樣看來,結構化戰略思維不僅能對抗經驗主義,看到問題實質,找到更適配的解決措施,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思維工具,幫助人們在陌生的領域儘快找到準確的方向。
邏輯性是結構化戰略思維的立足之本,數據則是讓思維成果符合現實要求的不二法寶。如果沒有現實數據,結構化邏輯思維終究只會產出學院派的理論成果,而非在實際工作中無往不勝的思維利器。
02 四大原則,不重不漏、不虛、不設限
在真正運用這一思維方式之前,明確他的運行原則與最終思維結果的完美程度直接相關。作者在書中概括了四個原則,分別是數字說話、透過現象看本質、MECE原則與以假設為前提。
如果你曾經讀過能讓數據唱歌的瑞典學者漢斯寫的《事實》一書,那麼對於用數字說話與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兩個原則,便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具體可看一下筆者前期文章,詳見連結。經常情緒化決策?學會讓數據「唱歌」,做理性思考的明白人
數據不代表事實,因此在使用數據分析之前,首先就是要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單個的數據也沒有意義,通過橫向或者縱向比較,對極端數據進行分析,才有可能洞察數據背後的趨勢與規律。
因此,結構化戰略思維的前兩大原則,都在強調從真實的數據基礎上做出判斷,進而推斷內在規律。否則,一切結果都將成為無本之木。
MECE原則是從邏輯架構方面來說,分解出來的下層級條件,要滿足相互獨立無重疊,同時疊加起來窮盡全部可能兩個要求。
對問題進行多維度切分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實現MECE原則的完美運用,窮盡所有的可能情況,那麼,這樣的研究可以說是具有先知性的。窮盡所有可能,也就能夠預測到未來的所有情況。
假設的原則,讓整個思維過程能夠掙脫固化思維的桎梏,鼓勵打破常規,在頭腦風暴過程中儘可能多地收集觀點。在流程上,則要確保達到提出假設與驗證假設的閉環操作,驗證過程中一旦出現新假設,就需要進一步驗證,直到將假設切實落地。
這四大原則,既強調了思維的邏輯嚴密性,又能保證與實際情況的匹配,鼓勵假設的同時又強調驗證的嚴謹,科學地保證了思維結果的全面性與有效性。
03 新麥肯錫五步法-手把手教你結構化思維全過程
看完前兩部分,你可能會覺得結構化戰略思維也許很有效,但是,對於如何訓練則是全無頭緒。所以,本書的下半部分內容便是實戰分析與具體環節拆解,真正將結構化戰略思維的全過程演示一遍。
這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理論與案例相結合,這種環環相扣的講解就像是數學課本上的定理與例題一樣,拋出一個定理,隨後便是一個具體案例的應用。
比如,在驗證假設這一環節,作者提到了實地採訪時,如何用一系列禮貌又有力度的話術來打開對方的話匣子,去挖掘可能得到的信息。
而在交付環節,作者不僅僅是強調萬全準備的重要性,還提到了設置開場前問卷環節的重要性。為了降低甚至是化解部分參會者的敵對感,請他們參與問卷能夠有效建立對整體項目的共識,而且,還能有效促成權力的轉移變化,用做題這個小細節,讓參會者由單純的聽眾轉變為類似學生的相對弱勢地位。這樣一來,整個匯報過程會更加順利。
轉變思維的書,很容易就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處境。如果書中沒有實戰演練的引導,真正去實踐的人就更少了。因此,本書不僅有實戰指引,還有要點卡片與相應的練習,提醒每一個讀者,真正將結構化戰略思維運用起來。
就像作者最後寫到的那樣,希望大家有所啟發,有所收穫,有所衝擊,最重要的是,有所改變。
04 要想培養結構化戰略思維,這十個習慣很重要
習慣造就人生。
如果沒有推動結構化戰略思維的習慣,那麼這種思維方式終究不會長久,人們很自然地就會回到從前那種依賴本能的思維模式中去。因此,作者提出了十個習慣,能夠讓人在工作中更加覺醒,成為身體力行的思辨者。
1.反對的習慣2.學會解決正確的問題3.下一層面的細節4.總結提煉5.第一天的答案6.問正確的問題7.認為還是知道8.移動時間軸9.數字和邏輯10.知道邊界
這些習慣,單從字面意思便能知道大概,若是真的想要養成,依然需要下一番功夫。想要看如何養成習慣,可以看一下筆者前期寫過的一篇《微習慣》。《微習慣》:戰勝三分鐘熱度的習慣養成策略,微小習慣蘊含大能量
綜合來看,無非是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更有邏輯也更簡潔地表達自己,讓自己被團隊看見。同時,要形成更高的格局與眼界,這樣才不會困於眼前的瑣事,找不到問題的關鍵。最後,還要看到未來的種種可能,讓自己不被時代拋棄。
就像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說,未來已來,只是不均衡地分布在當下。擁有結構化戰略思維的人,能夠更敏銳地看到未來。
寫在最後: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對所有的一切都能做到行家裡手的程度,但是結構化戰略思維卻能幫助你用最快的速度去了解分析新事物,這種跨界能力,讓人面對變化挑戰時更加從容,也勢必會成就新的跨界人才,也就是斜槓大神。
下一個斜槓大咖,會不會就是你呢?
我是松間明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讀書好時節。關注我,一起讀好書,豐盈人生。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