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人有思想,人人又各有不同的思想,同一種現象,會有不同的思考與認知。
但不管是哪一種思考與認知,都不會僅僅浮於表面,總是要深入本質,讓思考升華到另一個高度。
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經過整理、概括、抽象化的處理,才能上升一個高度。
正如《思考的整理學》裡提到的:「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如果思考只停留在第一階段,那麼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也只是膚淺的想法罷了。」
《思考的整理學》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的經典代表作。本書是作者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本書共分為六部分,分別講述了學校教育和自主思考的利與弊;如何催生思考的靈感;如何高效提煉思想碎片;如何使思考更為活躍;如何思考更具智慧;如何激發思考的創造性。
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思考的整理學帶給我們的,並非簡單粗暴的剔除多餘的思考雜質,而是讓我們學會在各種方式中,學會更有智慧地去思考。
1、你不了解的思考誤區
作者在書中講到了幾個思考的誤區:
(一)依靠師者去思考
作者對比了學校教育與自主思考,認為學校教育就像滑翔機式教學,讓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裡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依賴,不能夠自主思考。
這樣的學生就是,具備滑翔的能力,卻失去了自主飛翔的能力。
但人終究是要學會自己去思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無論藉助於誰的力量去思考,都終究只是在別人的智慧上開枝散葉,成長不起來。
(二)思考要足夠專注
書中提到過:「如果對一件事過於專注,那麼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受:
遇到一個問題時,總是集中精力去思考,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再進行下一個。結果,你從早到晚都只考慮這個問題,搞得自己頭昏腦漲的,也沒想出解決辦法。
反而是你把問題放一放,再去思考時才茅塞頓開,理清了問題的緣由。
(三)思考的過程中,遺忘是最糟糕的事情
人腦的存儲空間其實是有限的,遺忘也是在所難免。
當我們拼命想要記住什麼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忘記最快的時候。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思想回歸最原始的狀態,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你自然會牢牢記住,而那些你並不敏感的,即使你記滿一整個筆記本,該忘的時候,還是會忘。
就像作者說的,適時地選擇遺忘,我們的頭腦才會越來越聰慧。
2、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沉澱的過程
書中提到一種現象: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沒有什麼素材好得過幼年時期經歷的事情。以幼年時期為北京寫出來的童年故事、少年故事,假如沒有反響,也不是個性鮮明的作品,那麼我們就可以稱其為平庸的作家。
那麼,為什麼這些作家的童年故事、少年故事中往往有很多出彩的作品呢?
其實,說到底是沉澱的作用。
就像作者說的:這些素材得到了足夠的時間沉澱,最後都變成了寶貴的結晶,而那些多餘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洗滌和風化了。
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沉澱的過程。
正如作者在書中舉出的例子:
木匠師傅不會用剛剛看下來的木頭建造房子。新的木頭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不能用作建築材料。因為等到它們乾燥了,就會變彎。
發生變形前的原木,只能說是木材的雛形。如果不經歷時間的推移,讓它逐漸變成該有的樣子,就無法用它來建造房屋。
最本質的東西,都要經歷時間的考驗,而時間本身,就是慢慢遺忘的過程。
我們不可能記得住所有的東西,總要有所遺忘。
真正留存在我們頭腦中的,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其實,這個過程,並不是被動無意義的,而是可以主動選擇,整合自己的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學會正確的思考,才能讓思考更有智慧
其實,真正的思考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第一層是接收信息;把第一層的思考上升到第二層,是需要進行整理加工,才能上升到第二層次;最後再進行抽象化,達到質變,上升到第三層高度。
這個過程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但要想得到更有效的思考,我們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種思考的整理方法:
除了常規的卡片法和筆記本法,作者還提出了積讀法和手帳法。並且作者還強調,在我們收集知識時,系統系非常重要。如果看什麼都想收集,那只會讓自己的頭腦的頭腦超負荷。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對知識進行整理,要有側重點地去整理。
看過這樣一句話:「善於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變,不會思考的人暈頭轉向。」
所以,要學會正確的思考,適時遺忘、懂得捨棄、拆掉知識的牆、讓思考更高效、更活躍、更具創造性,也更加有智慧。
這或許才是《思考的整理學》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