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學》:走出思考誤區,讓思考更有智慧

2020-12-17 小魚叔的生活觀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人有思想,人人又各有不同的思想,同一種現象,會有不同的思考與認知。

但不管是哪一種思考與認知,都不會僅僅浮於表面,總是要深入本質,讓思考升華到另一個高度。

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經過整理、概括、抽象化的處理,才能上升一個高度。

正如《思考的整理學》裡提到的:「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如果思考只停留在第一階段,那麼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也只是膚淺的想法罷了。」

《思考的整理學》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的經典代表作。本書是作者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本書共分為六部分,分別講述了學校教育和自主思考的利與弊;如何催生思考的靈感;如何高效提煉思想碎片;如何使思考更為活躍;如何思考更具智慧;如何激發思考的創造性。

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思考的整理學帶給我們的,並非簡單粗暴的剔除多餘的思考雜質,而是讓我們學會在各種方式中,學會更有智慧地去思考。

1、你不了解的思考誤區

作者在書中講到了幾個思考的誤區:

(一)依靠師者去思考

作者對比了學校教育與自主思考,認為學校教育就像滑翔機式教學,讓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裡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依賴,不能夠自主思考。

這樣的學生就是,具備滑翔的能力,卻失去了自主飛翔的能力。

但人終究是要學會自己去思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無論藉助於誰的力量去思考,都終究只是在別人的智慧上開枝散葉,成長不起來。

(二)思考要足夠專注

書中提到過:「如果對一件事過於專注,那麼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受:

遇到一個問題時,總是集中精力去思考,想解決好這個問題,再進行下一個。結果,你從早到晚都只考慮這個問題,搞得自己頭昏腦漲的,也沒想出解決辦法。

反而是你把問題放一放,再去思考時才茅塞頓開,理清了問題的緣由。

(三)思考的過程中,遺忘是最糟糕的事情

人腦的存儲空間其實是有限的,遺忘也是在所難免。

當我們拼命想要記住什麼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忘記最快的時候。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思想回歸最原始的狀態,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你自然會牢牢記住,而那些你並不敏感的,即使你記滿一整個筆記本,該忘的時候,還是會忘。

就像作者說的,適時地選擇遺忘,我們的頭腦才會越來越聰慧。

2、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沉澱的過程

書中提到一種現象: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沒有什麼素材好得過幼年時期經歷的事情。以幼年時期為北京寫出來的童年故事、少年故事,假如沒有反響,也不是個性鮮明的作品,那麼我們就可以稱其為平庸的作家。

那麼,為什麼這些作家的童年故事、少年故事中往往有很多出彩的作品呢?

其實,說到底是沉澱的作用。

就像作者說的:這些素材得到了足夠的時間沉澱,最後都變成了寶貴的結晶,而那些多餘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洗滌和風化了。

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沉澱的過程。

正如作者在書中舉出的例子:

木匠師傅不會用剛剛看下來的木頭建造房子。新的木頭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不能用作建築材料。因為等到它們乾燥了,就會變彎。

發生變形前的原木,只能說是木材的雛形。如果不經歷時間的推移,讓它逐漸變成該有的樣子,就無法用它來建造房屋。

最本質的東西,都要經歷時間的考驗,而時間本身,就是慢慢遺忘的過程。

我們不可能記得住所有的東西,總要有所遺忘。

真正留存在我們頭腦中的,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其實,這個過程,並不是被動無意義的,而是可以主動選擇,整合自己的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學會正確的思考,才能讓思考更有智慧

其實,真正的思考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第一層是接收信息;把第一層的思考上升到第二層,是需要進行整理加工,才能上升到第二層次;最後再進行抽象化,達到質變,上升到第三層高度。

這個過程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但要想得到更有效的思考,我們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種思考的整理方法:

除了常規的卡片法和筆記本法,作者還提出了積讀法和手帳法。並且作者還強調,在我們收集知識時,系統系非常重要。如果看什麼都想收集,那只會讓自己的頭腦的頭腦超負荷。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對知識進行整理,要有側重點地去整理。

看過這樣一句話:「善於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變,不會思考的人暈頭轉向。」

所以,要學會正確的思考,適時遺忘、懂得捨棄、拆掉知識的牆、讓思考更高效、更活躍、更具創造性,也更加有智慧。

這或許才是《思考的整理學》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思考的整理學》:智慧的人生從學會遺忘開始!
    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如何更巧妙地遺忘。 ----(日) 外山滋比古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常常被告誡「博聞強識」「必須要記住」的重要性,一旦忘記就會被批評、指責,甚至是責罰。漸漸地,我們的頭腦裡便下意識地開始不斷地記憶,不斷地塞進去很多「有用的東西」,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 《思考的整理學》:日本思考大師支招,拖延和遺忘可以催生靈感
    最近讀了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外山滋比古所著的《思考的整理學》,受益匪淺。書中作者基於豐富的思考經驗,提出了獨特高效的思考整理法,使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想法,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書中提出了激發大腦創造力,有兩種方法對催生靈感更有效:睡一晚,時間的沉澱可以催生靈感;遺忘可以幫助我們催生出更有價值的思考。
  • 《思考的整理學》:如何規劃出更加高效的人生?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選用。這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 培養自主學數學、敢思考難題的孩子,需要走出3個誤區
    ,甚至考試表現也一般……其實,每個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我們需要問的是,孩子陷入數學學習誤區了嗎?誤區1:刷題而沒有思考,其實數學的關鍵是「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多題歸一」現在很多孩子因為刷題,每天睡眠都不到這個年齡長身體需要的8小時的時間。但這樣的刷題真的有必要嗎?刷題有效的前提,在於把每一道題都做透。
  • 懂得有效整理雜亂的思考,才能在思考的困境中突出重圍
    ——洛克《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不僅可以推動我們的思考習慣,不斷進步,實現質的升華,還可以幫助我們的思考站在更開闊的跳板,讓想法更加新鮮,讓思考更加自由。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都是把大腦當做是倉庫,不斷的往進儲藏知識。倉庫越大越好,裡面塞的東西越多就強大。
  • 激發大腦的創造力 重新整理思考
    那針對此種現狀《思考的整理學》給出了我們具體的方法。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通過對思考的整理,我們得以將碎片化的信息轉化為生動的想法,避免在重要時刻手忙腳亂,在隨時隨地的思考鍛鍊中使思考實現質的提升,讓大腦成為擁有創造力的工廠。
  • 《思考的整理學》|碎片化時代,開啟大腦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指南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選用。這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 如何有效提問和思考?讀《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
    在工作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非常痛的領悟:做事沒頭緒,完全找到出路;事情太多,完全不知如何下手;重複犯錯,各種抓狂不解。一個很有啟發的觀點是,有了思路就有了出路。對此我深表贊同,雖然有了思路不執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但有了思路我們也就在路上了。
  • 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的整理學》,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 《思考的整理學》:多說讚美的話,思考變得活躍,感情也更熟絡!
    得到讚美的人,他的思考會變得更加活躍。當我們受到讚揚,就會保持很好的狀態,意氣風發,使頭腦中冒出意料之外的想法。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多說讚美的話語。01在《思考的整理學》一書中,外山滋比古教授提到,有一種現象叫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把一個有四十人的班級分成A、B兩組,每組各二十人。
  • 撒貝寧學習有「拍照記憶法」,寫作者積累素材有《思考的整理學》
    撒貝寧有如此高超的學習能力,據說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拍照記憶法。撒貝寧的經歷告訴我們,高效學習法是真的存在的。對讀書思考和寫作來說,同樣有高效的訓練方法。今天就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本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的整理學》。
  • 讀《思考的整理學》,我解決了情感領域個人觀點輸出的短板
    原來我不缺寫爆款的能力,只是太過於急於求成,而把最基本的思考力拉下了。《讀思考的整理學》讓我輕鬆做到情感領域的觀點輸出。《思考的整理學》第二章如何催生思考的靈感中,提到的雞尾酒法則指出,思考事物,孕育出新思想的第一要訣就是獨創性。如果文章只是ABCD觀點羅列,那就成了相互不夠融合的雞尾酒,大雜燴而已。如果硬要從ABCD裡湊出一個更為高深的新觀點,那為了論證你的新觀點的存在,勢必會非常的辛苦,又有可能站不住腳。
  • 《思考的整理學》:如何留住靈感,把知識碎片化為己用
    直到我看到了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寫的《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才解決了我的困惑。外山滋比古出生於1923年,英語科班出身,文學博士,對語言學、修辭學、教育學、語義學、新聞學均比較擅長。還長年致力於推廣兒童情操教育。
  • 關於「思考」的一點思考
    一、善於思考、思考能力強很重要談到思考,每個人都會想到印象深刻的圖像、名言、故事,在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尊雕像、兩句話。1、羅丹創作的一尊雕像——思想者。展示了、揮發了思考的深沉、厚重、擔當和強有力。2、巴爾扎克說: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3、我們的先賢講的,出自《論語》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暢銷日本34年《思考的整理學》:擺脫混亂思維,激發大腦創造力
    如果是倉庫職能的大腦,需要保證儲存的東西不丟失,亦即不被大腦遺忘;但對於工廠職能的大腦,則是要對多餘的東西進行整理,甚至直接扔掉,才能留給工廠足夠的空間,效率才會更高,亦即我們接下來要聊到的《思考的整理學》。
  • 比讀書更重要的是思考
    因為我們若要將所學得的知識消化吸收,變為己有,並且能夠充分應用發揮的話,就必須經過思考的過程,把自己的知識在諸方面相結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較,當然,我們所能「深思熟慮」的東西,範圍狹窄得很,它只局限於我們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求上進,不斷地學習。讀書或學習,我們可以隨心之所欲,愛讀什麼就讀什麼,愛學什麼就學什麼,但這裡的所謂「思考」,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 《思考的整理學》來教你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面對多個選題、豐富的資料,一籌莫展。無意間翻開了《思考的整理學》,卻發現了寫論文的秘籍。說實話,《思考的整理學》一看書名就和寫論文沒多大關係,入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只認為是本關於怎麼思考的書。可能最近忙於論文,所以一旦書裡出現「論文」兩個字,大腦自然而然就格外關注,眼睛也會在這些段落上停留更多的時間。
  • 如何提升思考力?
    下面簡單概括一下:思考要有一個對象A,你要考慮A產生的前因、後果、過程,並且要將你大腦中跟A有關的背景信息(知識)進行分析和關聯,最終要得出一個結論。二. 什麼是思考力?上面提到,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活動,那什麼是思考力呢?思考力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作用力。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再加上大腦終身可塑性,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興趣,而其他人正好從一開始就興致勃勃,終身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面探索,並且最終進入深度知識的領域,那麼這正是今天真正掌控智慧的人,幾乎壟斷細分行業的原因所在。深度思考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
  • 好書推薦|成甲《好好思考》:思考讓我們終身學習,不斷超越自我
    2019年接近尾聲,終於要整理書單了,把這2年讀過的500本書,經過整理後篩選出來100本書單,逐漸一本本推薦給大家。讀書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行為,想把我讀過的好書都推薦給讀者朋友們。03 讀這本書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的情緒從來不是源於事情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對事情的看法,這個邏輯能解決我們遇到的大部分問題。比如:我們遇到困難,並不是這個困難太大或無法解決,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方式以及角度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