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就如何提高思考力問題與大家共同交流,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首先,要明確的是不是講課,所談的觀點僅是自己的一點體會,故錯誤和問題在所難免,好在是學習交流,供同志們借鑑、批判;其次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命題作文,出題的是我們的兩位副書記,一位是黨組副書記張正憲同志,一位是黨委副書記王永前同志。王總編在「半月講堂」講了第一課後,黨委安排我第二個談,同時,正憲、永前同志都對我說就談「思考」兩個字。於是,今天按照兩位副書記的安排與要求,就「思考」兩個字談談個人的思考,進而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如何提高思考力問題。
思考是什麼?思考是主體針對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哲學上講思考是把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感性材料在頭腦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過程。這說明思考的過程很系統、很深刻、很複雜。同時,思考又是很日常、很具體、很實在的,遇到事怎麼想,怎麼辦,怎麼去解決,就是思考。從思考的內涵、外延看「思考」問題不是一個簡單事,進行「思考」的思考不好思考。為什麼在思考後面加一個力字,因為只要是正常人除睡眠之外的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思考之於人像空氣、水、食物一樣重要,不可或缺。但同是思考,思考就有會不會、能不能、善於不善於的差異,這就牽涉到一個思考能力問題。半月談的報導要注重深度、現代感、以談取勝,離不開深入、全面的思考,我們經常講執行力、控制力、判斷力等很多層面的力的大小都源於、取決於思考力。
一、善於思考、思考能力強很重要
談到思考,每個人都會想到印象深刻的圖像、名言、故事,在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尊雕像、兩句話。1、羅丹創作的一尊雕像——思想者。展示了、揮發了思考的深沉、厚重、擔當和強有力。2、巴爾扎克說: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3、我們的先賢講的,出自《論語》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說明了思考的力量、思考的價值、思考的重要。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思維方式決定了其言行、習慣和性格命運。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思考能力則決定了民族的未來和這個民族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如,創造了希伯來文明的猶太民族,就是一個善於思考、思考能力強的民族。希伯來文明孕育了基督教、《聖經》,哺育了伊斯蘭教,近代又為資本主義的到來,特別是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近現代社會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三位巨匠——思想領域的馬克思、科學領域的愛因斯坦、精神意識領域的弗洛伊德都是猶太裔人士。由於希伯來文明的長期存在和巨大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每周有固定休息日的做法、義務教育的觀念、社會福利制度等無不是其影響的產物。至於以鴿子象徵和平,以伊甸園比喻人間樂園更是直接取自希伯來文明。佔世界人口千分之三的猶太民族,對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小民族,大聲音」。
這是正面的例子,也有不假思索地跟著別人去做,迴避思考,既不想思考,又無能力思考造成災難的極端例子。還是說同猶太人有關的,就是上個世紀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我們不僅要問造成這樁慘絕人寰悲劇的群眾基礎是什麼?許多具體的執行者原本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是一些店員、醫生、工程師或是公共汽車的司機,是人們生活中的好夥伴、好鄰居。但在周圍甚囂塵上的氣氛中,便不由自主地裹挾了進去,成為難以想像的幫兇。蘇聯導演米哈伊爾伊裡奇•羅姆曾根據當時的紀錄片(包括納粹所拍攝的鏡頭),重新剪輯了一部叫作《普通法西斯》的影片,令人信服地闡釋了可怕的、氣勢洶洶的法西斯是如何從看似平凡的人們中產生出來的。還有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也是一樣,今天、明天日本這個民族如果始終不能像德國那樣反思,還按其固有的思維模式發展下去,悲劇遲早還將發生,這悲劇危害的不僅是周邊國家,也包括日本人民本身。當然,日本人身上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方面,那就是人家善於思考,求深求真求新,把一個很平常的事做到一種境界,如柔道、茶道、劍道等。這是外國,再看看我們自己,上個世紀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糧食畝產量是有上限的,結果絕大多數領導幹部比著長,明知不可能、不對,卻不捅破,還在表忠心,比著吹,爭相造假。其實這種皇帝的新衣式的故事還在上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歷史的迷失不能完全由個人負責,但個人在其中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說到底,歷史不在個人的生活之外,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這裡在談到思考的重要性時,我還提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對這個問題,探討很多,我個人的淺見是兩條,一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家庭倫理、經濟社會狀況,決定了我們把自己的孩子更多地看成家庭私有的,而不是社會的產物。二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在培養思考力、培養創造力上不足。知識是無窮盡的,如果只知道知識灌輸,那我們就只能培養重複勞動的工具,如果再不加強思想道德和普適價值觀的引領、教育,還會培養更多的精緻的、聰明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是社會大眾的良心,公共社會的眼睛,要真正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更應善於思考,不斷提高思考能力。我們的編前會等就是集體思考、判斷的過程。
二、對於思考力的認識
體育運動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我認為思考應該追求更深、更遠、更全。更深:是指透過現象看本質;更遠:是指揭示規律性認識,把握趨勢性變化;更全:是指儘可能多地佔有思考的材料,按照可普遍性原則,採取科學的分析方法,綜合方方面面的認識和觀點,思考出不呆滯的、不狹窄的、不偏頗的見解。
提高思考力,就是怎麼使思考更深、更遠、更全。物理學上講力有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點。我想思考力作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力也有三個要素,也有方向、大小、作用點。其方向就是指思考的立場,其大小就是指思考的能力,其作用點就是思考的坐標。
立場最重要,因為立場決定觀點和方法。如,房價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即使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也不會完全一致,所以我們經常講屁股決定腦袋,要換位思考,理解萬歲。
大小最關鍵。沒有思考能力,難以產生理想的思考結果。
坐標最必要。按照邏輯關係看,要提高思考力,立場是充分必要條件,大小是充分條件,坐標是必要條件。因為如果把一個思考力用圖示放在一個由橫縱軸組成的平面裡,那麼這個力的起點就是坐標。因為我們的思考都是在已有的積累的基礎上展開的,是相對於歷史的思考,是相對於不同人的思考,是相對於具體的現象和事物的思考。康德的墓志銘:位我上者,浩瀚燦爛星空;居我心者,崇高道德律令。這個道德律令,就是其思考的基準和坐標。我們常講的思考問題要注意換位、比較,其實就是坐標選定問題。所以我們要在比較中分析思考,既要與他人比,注意社會比較,又要與過去比,注意歷史比較。如,作為主流媒體,我們的思考坐標就是找黨想說的,人民想聽的交集;但這還不夠,應深化一步,即,找黨讓說的,能說得好,人民想聽的,能聽得進的交集,而不是領導層說好,自我感覺良好,而人民聽不進,聽不明白,沒有聽,沒人看。所以說找坐標很必要,比較法思考很重要,不比不知道,一比就體現學問,代表水平。如,我們怎麼比,以己之長比人之短,還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的目的是見賢思齊、見強思超、共同向前,還是其它。
綜上所述,思考是有方向的,有層次的,有深淺的,有遠近的,能力也是有大小的。如何把思考的立場搞對、坐標搞準、能力搞大,從這一角度講,思考問題值得思考,提高思考力問題值得探討。
三、如何提高思考力
在《關於記者》一書中有一篇文章「在北大我帶走了一把鑰匙」,是郭超人同志在畢業多年重返母校時寫的。《關於記者》一書我認真讀了,此文我讀了三遍。超人同志正是在北大帶走了一把解開生活、事業、人生難題的鑰匙,才超越了他人,達到了新聞界同行難以企及的高度。我想我們要提高思考能力,也要找到思考的鑰匙。
(一)多問幾個為什麼
問題是時代前行的足音。提出問題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有這樣一個等式:思維方式+科學方法+強烈願望=成效。強烈的願望和思維方式,就包括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平常中發現不尋常,從共識中理出新見解。其實,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正版,但活著活著就成了盜版。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懷有天賦,但如果用會不會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它終其一生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笨蛋。所以,我們要提高思考力,首先是要敢於思考,勇於多問幾個為什麼。如,牛頓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的產生源於好奇多問;如,溫總理講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但深問之,信心源於信任,實質上增強信心在於增加信任;如,都在講分蛋糕比做蛋糕難,在中國不乏勞動力的情況下,如果提前認真考慮好到底由哪些人來做蛋糕,分好可能就不成其問題了;如,有的媒體發的《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評論,把改革難以推進更多地歸於觀念問題、態度問題、認識問題,其實是不全面的,目前要在不革命的前提下深化改革,關鍵是利益格局的調整;如,城鎮化問題,搞什麼樣的城鎮化,加速度到底多大為宜,都值得深思;如,調控房價問題,總在說沒有回歸到合理價位,但不同的地區、合理價位到底是多少?沒人好好考證,都是在定性地一般號召。黃仁宇老先生講:近代中國的一些事落實不好就是因為缺乏數目字管理。看來不無道理。
(二)把思考的階梯架設在現實的土壤上
思考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考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要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設想是思考,求證也是思考,是更深層次的、基於現實可行性的思考。思考首先是以我們要做的事情為中心,必須立足現實。
如,發展新媒體的思考,現實情況是渠道很多無人走,平臺不少沒人上。幾乎所有時政報刊的網站都沒有找到贏利的模式。半月談在人力、財力、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做什麼?怎麼做?只能是四個依託,即:依託系列刊物優質內容開發新媒體產品,將優質內容資源整合、加工、延伸、再造,在新媒體平臺上銷售;依託品牌優勢、時政特色和在考輔市場的影響力,創辦半月談網校,進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輔導市場;依託現有網絡資源和平臺,推動半月談網由內容發布平臺向內容提供與網絡產品生產、銷售相結合的平臺拓展;依託強勢網絡運營商,深化合作,推進數字產品的開發。
如,經濟模式、經濟政策問題,中國的基礎、前提與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立足中國的現實。西方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前提是經濟學的三個假設,即,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假定,而這些假定在我們的某一個發展階段和地域是不完全存在的,故以此不完全存在的、不符合現實的假定去定政策,抓經濟,一定會出差錯。故在經濟領域需要警惕的是言必稱西方、重用人必是留過美的、理論的依據基本都是凱恩斯的。
面對重要的工作和重大的事項,如何才能把思考的階梯架設在現實的土壤上呢,我認為至少應該思考清楚以下問題: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是什麼?已有的經驗教訓是什麼?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和判斷是什麼?上級的要求是什麼?我們有能力做什麼?可能的結果是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
(三)思考要把握繁簡,堅守良知,全面系統
人的90%以上的思考是靠直覺的,一般來講,受過良好教育的正常人的90%以上的直覺判斷都是正確的。所以,提高思考力應注意以下三點:
1、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智慧,能夠簡單的前提是把複雜的問題掰開了、揉碎了、弄清了、悟透了,從而精於心,簡於形,知其道,用其妙。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將事情考慮的過於複雜,事物的本質有時往往很單純。乍看複雜的事,往往都是簡單元素的組合。如,人類的遺傳基因由多達三千多個鹼基對構成,但表達基因的密碼種類僅有4個。深刻的往往是簡單而智慧的,如《論語》《智慧書》等。在學習西方經濟學主要理論時,我體會到了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好處。西方經濟學主要理論,特別是微觀經濟學,自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起,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它已經有了一套嚴密的體系與複雜的理論。特別是經濟學的數學化後,使許多非專業人士對經濟學望而生畏,大有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學習時通過老師的點撥、輔導,發現其實質內容就是:三個假定、三個原理、三個方法。三個假定是: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和保護個人產權假定;與此大致對應,便是三個原理:利潤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價交換原理。運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經濟問題,還需要三個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以及帕累託標準。現代經濟學的體系,其實是根據三個假定、三個原理、三個方法構造起來的。真理之布往往都是由一根紗線織成,有時把事情看得越簡單越接近真相。因此,抓住複雜現象背後單純的本質去思考,不失為一種較為管用的思考方法。
2、把簡單的現象深刻化。這對於我們搞好新聞報導很必要。我們在報導中關注的往往是一點,但這一點一定是線、面和立體空間結構中的一點,得把點放到整體的結構中去審視,從而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用樹木反映森林。如,提高消費能力、拉動內需問題,就牽涉到購買能力、消費欲望、消費結構、分配供給關係、產業結構、稅收政策、保障機制等,就目前情況看,要拉動內需的良方就是增加居民收入,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通過調整分配結構,讓更多的居民有能力消費。只有分析透徹,在報導時才能把握不易之常理的「經」,揭示據時之通變的「權」。對於這一問題,多數同志比我搞報導多,比我有經驗、有發言權。
3、保有、堅守自己的良知。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有良知的。良知=直覺判斷+思考的正確立場。對於日常性的問題的判斷,要特別注意第一感覺,即,外部條件對你的第一刺激引起的即刻反應和思考、判斷。這是良知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好多日常不太複雜問題的準確性判斷都是那一刻產生的。如,指鹿為馬的典故。第一判斷都會是鹿,但加雜了其它複雜的思慮,大多數人卻說是馬。如,單位評個先進、推選個幹部、提升個職稱,每個人都有良知,都知道真正的標準是什麼,但有時就會出現與實績和德才表現不符的偏差。我們都是有積累、有辯證思維能力的同志,好多日常問題的正確思考和準確判斷並不難,難的是能否說出來,堅持住,保有自己的良知。我們不可固執己見,但不等於不重視自己的第一感覺和判斷。
4、要注意思考的時代性、盲目性和系統性。思考力受到知識、閱歷、技術、資源、規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所以,我們在思考時,要注意其時代性、盲目性和系統性。
時代性。思考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水平是與時俱進的。如,關於新聞的定義,六十年代,陸定一說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八十年代,王中說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今天,王海徵總編輯說新聞是不斷發生的事實的真實性傳播。如,經濟學上的長尾理論,過去那個長長的尾巴是難以產生效益的,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障礙,使得長尾裡的效益得以獲取。新技術為新思考提供了支撐。
盲目性。人的思考是有天然的偏差的和盲區的,所以在思考時,我們要有意識地規避這些盲區。一是視覺造成的思維偏差。如,紙面上一樣長的兩個線段,在線段兩端畫上不同的圖案,你就會覺得線段一個長一個短(做演示)。二是情感因素導致的思考偏差。如,人氣憤時就容易出現過激的言行;如,因為兩個人有矛盾,對方說的對的另一方即使內心認可,表面依然反對;如,幾乎所有的貪官在管理單位時都有模有樣,卻都倒在了情人的石榴裙下。三是距離因素產生的思考偏差。常說距離產生美,其實真要到了眼前,不一定怎樣。四是不同表達產生的思考偏差。如,前些天,一些媒體在報導發生的一起長途客車與油灌車相撞的交通事故時,說有一家五口人在車出發時因補票之事沒交涉好,未上車,而躲過了一劫。乍一聽好像是那麼回事,其實細一分析,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交涉的那一會兒時間,事故可能就錯過去了。如果五個人上了車,車輛在長途的行駛中做功會增加,速度會有所下降,也會錯過事故。這麼一分析,好像沒上車的五個人是責任者,其實也不是,真正的罪魁是相撞的兩個車的司機。五是重複的刺激產生的思考偏差。我國的文化大革命,二戰時期的德國納粹,都是因為以一個固定的理念和模式不斷重複刺激導致的。
系統性。一個人智慧、聰明與否,取決於其推理能力、對於已有的記憶的整合與調取能力和必要時集中注意力、冥思苦想的突破能力。要提高思考力,做到系統思考,一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識保障於思考。那就是要多讀書、讀好書、讀哲學、讀經典,擁有更多的知識,打好思考的基礎;二是佔有更多的材料分析思考。如,近幾年我們的印刷紙張成本得以控制,就是在掌握國內外造紙行業的方方面面情況後,及時決策的結果;三是轉換不同的角色進行分析思考。在歷史與現實、現代與傳統、國內與國外、他人與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的比較中去思考;四是追溯問題的本質反覆思考。思考是一個重複進行、不斷深化的過程。因為人類的實踐是無止境的,認識和思考也一定是無止境的,一定是一個曲折中深化、螺旋式推進的過程。同時人是有局限性的,過去對的今天不一定對,今天對的明天不一定對,自己認為對的,別人不一定認為對,從基層、局部看是對的,在高層、全局看不一定對。所以,正確的思考,思考的正確結果,是反覆的、持續的。永遠是這樣: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思考之後是思考。(文為韓煦東同志在2013年9月11日「半月講堂」上的主題發言,根據錄音整理)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