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求同存異和相互理解的一點思考

2020-12-13 大雷山故事會

每個人畢竟有不同的經歷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就有了不同的處事方式。問題在於,與人相處,如何比較合適地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不是同化。在一個群體中,當我們的做事方式與眾不同的時候,難免會讓別人用某種異樣的眼光看待。別人都是看著眼前的得與失,寸利必爭,而你卻來個高瞻遠矚,放小抓大,自然是個異端。他們不僅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還會嘲諷你,甚至責罵你。如果不能堅持自我,不知不覺地,我們就被同化了。我們不奢望同化別人,但也不要被同化。求同存異,是需要存異的。

這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然而在生活中,這很難。也許你能理解和尊重別人,別人呢?當你要做一隻高空飛翔的雄鷹的時候,鳥雀們難免嘰嘰喳喳,甚至阻礙你的飛。有時候,這種阻礙帶著愛的名義,帶著甜的味道。

不予理睬,可能會讓我們失去某些情感。禮貌性地回復,然後繼續按照自己的方式前行,最終還是得不到理解和尊重。

這就得看我們的決心和勇氣了。既然是認定要做的事,何必去過於計較他人的感受呢?衝破某種束縛,總得付出代價,甚至會有痛苦。

人無完人,我們自己不是完人,別人也有缺點。我們既要看到自身的優缺點,也應該看清楚別人的優缺點。雖然我們不去評價他人的優缺點,但看清他們的優缺點還是可行的。因為這至少可以讓我們心平氣和地有自己的道路。

相關焦點

  • 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的愛情,或許是最好的愛情
    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的愛情,或許是最好的愛情在現實的生活之中,要維持一段感情非常的不容易,有的人在這份感情中選擇了放手,有非常的多的原因,可能是自己與梨一般的感情慢慢的變淡,可能是兩個人之間有一個人背叛了這份感情,如果你的感情
  • 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和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親人,還有愛人之間鬧矛盾,彼此相互爭吵,和他們鬧矛盾的時候我們也不開心,感覺自己不被理解。心裡想著為什麼他們不能夠多理解一點自己呢,其實換個思路想一想,你有理解過他們嗎?你有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去看待你們之間的矛盾嗎?
  • 求同存異和禮尚往來
    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稱讚的,有利於推動中美關係穩定、健康發展,有利於拓展中美積極合作,引領中美關係「更上一重樓」。但中國老百姓難以理解的是,既然如此,美國為什麼還要繼續售臺先進武器?為什麼還要繼續指派「西藏問題特別協調員」?為什麼美國至今仍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俄羅斯它早就承認了)?
  • 如何求同存異,讓兩性關係更美好?
    如何求同存異,讓兩性關係更美好? 既然兩性之間除了差異還有相似之處,那麼我們便可以用求同存異的態度去處理兩性關係,這有利於減少兩性關係中的衝突和矛盾,提升關係質量。具體來說,我們在與異性相處時可以多做這些事: 1. 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基礎是對兩性的特徵有科學的認識。
  • 一個團隊和家庭的致勝法寶:求同存異,大事講原則,小事曬風格
    求同存異,求大同,存小異。畢竟每個人成長環境、生活閱歷等有所不同或區別,自然對問題、看法不一樣,這是正常的現象。在大小家庭或一個團隊裡,大家互相幫助,求同存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也就是取長補短。每個人都有優點、長處,同時也有缺點、不足。發揚長處與優點,克服不足與缺點。這就需要經常互幫互助,大家都是一個共同的目標把事情做好。有問題或不同看法,是正常的,這就需要說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 王毅:中美之間需要相互適應,求同存異,合作共贏
    中美彼此的利益越來越相互交融,共同利益已經遠遠超越分歧。合作則共贏,對抗必雙輸,這是任何有戰略眼光和清醒頭腦的人都會認同的客觀事實,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為此,中美之間需要進一步相互適應。中國願意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與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和平共處;美國也需要了解和接受一個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
  • 關於「思考」的一點思考
    即使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也不會完全一致,所以我們經常講屁股決定腦袋,要換位思考,理解萬歲。大小最關鍵。沒有思考能力,難以產生理想的思考結果。坐標最必要。按照邏輯關係看,要提高思考力,立場是充分必要條件,大小是充分條件,坐標是必要條件。因為如果把一個思考力用圖示放在一個由橫縱軸組成的平面裡,那麼這個力的起點就是坐標。
  • 你和你的孩子存在代溝嗎?求同存異,讓孩子既有個性又不任性
    你和你的孩子有代溝嗎?我和我家大兒之間就存在有明顯的代溝。我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人,大兒子是21世紀初2000年的,中間相隔近25年。以前年輕,要面子,對孩子要求嚴格,常常以父親的威權壓制孩子,教訓孩子時說一不二,不允許孩子還嘴,倘若孩子還嘴,我就提高聲腔,直至孩子住嘴不吱聲!從大兒上初中起,父子倆就不怎麼說話,往往遇到什麼事了,媽媽就是個傳話筒。
  • 習近平會見莫迪: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維護好邊境和平安寧
    習近平會見莫迪: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維護好邊境和平安寧 杜尚澤/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7-09-05 15:15
  •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換位思考相互理解,領導幫助謊言巧說
    「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在班主任教學工作中,班主任遇到最多的問題莫過於那些問題學生給我們帶來的煩勞,當然,我們總是希望他們儘量不要給我們帶來這些煩勞,所以我們總得做那麼一點點交流,而這種交流,我總是通過和學生的換位來思考,來相互理解。
  • 理解,永遠是相互的
    理解是一種高貴的語言,理解是一種換位思考,理解是一種心情的領悟,理解是一種心靈的和諧。 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溫暖;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感動;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融洽;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美好。只有多一些理解, 友誼之樹才能長青,友誼之花才能常開。
  • 對「幸福」的理解,讓我們求同存異,互相尊重,相得益彰
    對幸福的感受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一個人的選擇、感受和喜好有直接關係。對鍾愛簡單生活的人來說,簡單生活能使她(他)感受到幸福;但是對鍾愛豐富生活的人來說,就不見得了。所以說,幸福還與一個人的追求有關係!誰也無權幹涉別人的幸福選擇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那就讓我們互相尊重,求同存異!
  • 「求同存異」與「聚同化異」
    與「求同存異」最為接近的範疇則是「和而不同」。它們都是在「求同」、重「和」的基礎上「存異」、保留「不同」,以開放性促進事物之間的相濟相生。西周思想家史伯最早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在此,「和」蘊含著開放性與包容性。千百年來,這種思想成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方式。
  • 為人處世,彼此之間相互理解,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彼此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諒解,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人活一輩子,很難真真正正的一帆風順,不經歷點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在這個世間生存,人跟人之間相處,總是免不了要有摩擦,或許是誤解,也或許是不理解吧。
  • 與員工交換崗位換位思考,讓溝通架起理解橋梁,團隊需要相互協作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領導給你安排工作任務,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確實無法完成時,領導也會對你無端怪怨,甚至對你團隊嚴加考核,給你降職降級予以經濟處罰,你又會怎麼想呢?當然,絕大多數管理者都具備領導團隊的能力,能夠站在客觀角度對待下屬和員工,甚至對團隊中個別員工缺點能夠包容遷就。
  • 王晨:人權問題只能以求同存異原則來處理彼此關切
    王晨:人權問題只能以求同存異原則來處理彼此關切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郭金超 賈天勇)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12日在北京表示,在人權問題上,不能奢望以某一標準、尺度作出統一衡量,只能以求同存異原則來處理彼此關切,這樣才能增進相互交流,逐步消除隔閡。
  • 相互寬容和理解,才是夫妻的相處之道!
    伴侶的出現使我們的旅程不再孤獨,帶給我們歡笑和溫暖。然而,婚姻不僅僅是幸福。在兩個人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後,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各樣的顛簸和顛簸。有些人總是喜歡互相競爭,每次他們都要拉著脖子和紅臉,不管有多小的事情都會勝負。退後一步,寬容一點,互相理解,這才是夫妻相處的真正方式。子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是一個沒有人能避免的事實。這不是關於犯錯。
  • 面對英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差異,該如何求同存異?
    作為世界教育的典範,英國教育一直以來以其悠久的歷史、深沉的文化、優質的教學質量、完善的教學設施和出色的教學理念聞名於世。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為了更好地讓孩子適應海外的學習和生活,選擇較早將孩子送出國門接受西方教育。然而英國教育與中國教育存在著差異,面對教育文化差異,該如何求同存異?
  • 關於家庭教育的一點建議和思考
    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關於如何教育好孩子,養成更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認為家長主要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從小不嬌慣孩子。父母沒有足夠耐心,總被拒絕的孩子,會漸漸喪失對父母的信任,排斥和父母溝通,最終甚至產生反抗心理。四是要認真解答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孩子求知慾非常強,總是不停地問這問那,不要厭煩,儘可能地為孩子解答,不確切知道答案時,要告訴孩子,這個問題媽媽也不清楚,讓我們去找答案吧,或等找到答案再告訴你。
  • 關於 bitcoin 投資的一點思考
    在了解比特幣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我對於貨幣的理解。大家之前有沒有想過,憑什麼,你手裡的一張或若干張紙(現在是手機裡的一串數字),就能換得一斤豬肉、一隻雞,一件家電呢?憑什麼你每個月努力工作後,你就相信單位發給你的一疊紙就能換到其他你想要的東西呢?為什麼不直接發東西呢?是什麼賦予了這張紙如此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