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休假在家,剛好有時間好好閱讀去提升自己。每天閱讀一本書,開始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閱讀速度提升了,當看到別人在寫書評時,我心想對於每天都在輸入的我來說應該不算一件難事。
提起筆來竟不知書中在說些什麼,只能想起單獨的知識點,為了完成任務,我將書中的知識點拼湊了一篇文章。寫完之後自己都不忍心看,還告訴自己萬事開頭難,後面就容易多了。
幾天後我依舊不會寫書評,即使別人告訴我書評應該有什麼框架我還是寫的扭頭不對馬嘴。究竟是哪方面出了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幾天後書架上的一本《如何系統地思考》突然吸引住了我,也許我想要的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秋葉在《高效學習七堂課》裡說到,構建知識體系就像蜜蜂築巢一樣,只有搭建好了大體框架才能一步步築好自己的巢穴。那麼知識體系是什麼呢?就是對這個知識有一個大體的較為全面的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地理解呢?這就需要系統地思考。管理學博士邱昭良在《如何系統思考》這本書裡分別介紹了什麼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運用系統思考?幫助我們對於系統思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一.什麼是系統思考?
邱昭良博士指出,系統思考就是從整上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各種力量及相互關係的思考,以培養人們對於動態變化複雜的系統性問題的理解和應對能力。在我看來就是從整體上對每一個事物及其關係進行思考,以幫助人們觀察和理解這個事物。
1.系統思考的四個特徵
看到全面而非局部。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象鼻子或者象尾巴都不能說是知道了象真正長什麼樣。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全面地看待問題,而不是只抓一個點。
看透結構而非表象。成甲在《好好學習裡》提到的臨界知識就是結構知識而不是表象知識。俗話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抓住了本質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看到變化而非靜止。王力宏的歌裡有一句歌詞唯一永遠不改變的就是改變,要以一個變化的眼光看問題。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思維。
條理清晰而非雜亂。就像地鐵線一樣,雖然一座城市很大,但每一條在地圖上看都是一目了然。我們可以看地圖的線路圖來了解當地的交通,這樣更有助於我們找到去往目的地的路。
二、如何系統地思考?
1.動態思考。
荀子說過,物類之起,必有所始。各種事物的發生一定有它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因果關係上進行思考。
五個為什麼」的方法,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不斷追問為什麼,最終就能找到心目中的答案。
我們也可以畫出魚骨圖,列出主要的問題、影響因素類別,然後對每一個類別原因進行細分,然後分析每一個小問題的原因極其解決方法,最後解決整個大的問題。
環形思考。首先找出問題,其次找出原因和結果,最後找出迴路。(迴路就是問題的產生直接或間接導致問題的原因,從而形成一個閉合的迴路)
2.深入思考。
著名的冰山模型大家都很熟悉,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來的那一點,並未看到冰山底下的那一面。系統思考就是既要看到冰山上面的那一點,還要看到冰山下面的本質存在。我們可以畫出行為模式圖,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變量,從而找出變量之間的關係。
3.全面思考。由於人的天性:本位思考(空間上只關心周圍的人或事,時間上只關注最近和未來幾天的人或事)和心智模型影響著人們的信息獲取能力思考。
我們可以去關注一些和自己無關的東西,或許會得到與我們有關的收穫。也可以多去外面走走,見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風景,心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閱讀也是一種很好地拓寬思維的方法,在書中增長新知,替換舊知,遇到問題時,列出每一條影響因素,綜合分析,從而達到全面思考的目的。
如何進行全面思考呢?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工具:思維羅盤。這個工具很好運用,首先拿一張紙,在中央畫一個圈寫上問題,然後在四個項線上分別寫出利益者相關者在圈的外圍寫上原因,在原因的外圍寫上結果,逐層去分析這個問題。這個方法也可以總結為五找:找問題,找實體(利益相關者)找原因,找結果,找迴路。
具體如何應用系統思考?
1.可以用在閱讀中。在閱讀時,系統地思考這本書給我們帶來的知識,對於生活、工作、學習,具體該如何去運用?繪製出自己的思維導圖,也可以就書中的某個問題全面關聯地思考,關於這個問題以前還遇到過嗎?以前的書中有類似的知識點嗎?畫出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羅盤,就可以較全面地學習這個知識點。
2.也可以用在寫作中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觀點,順著這個觀點去系統思考,畫出魚骨圖來構建自己的文章大綱。大綱列好之後,寫作就變得容易了很多,我們只需要按照大綱去填充相應的論點和案例。一篇文章很快就完成了
3.用在職業生涯規劃中
在規劃職業生涯時我們需要系統思考,藉助羅盤法畫出現階段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其他因素逐層去分析,最後規劃出最合適的職業生涯。
生活中處處需要系統思考,擁有大局觀,看到本質的問題所在,有利於我們很好地去解決問題。知易行難,知道一個知識點我們應該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用系統思考不斷迭代我們的認知,不斷提升我們的心智,不斷優化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