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維:以寬維的框架進行全面的思考

2020-12-11 騰訊網

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在決策、認知、思考時往往是存在認知偏見的,最終導致在邏輯上漏洞百出,影響工作進展和產出。

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上脫穎而出,就必須打破認知偏見帶來的思維定勢,以更高的視角、更系統的思維來分析解決問題。

比如,我在寫作《職業抉擇--產品和運營求職實戰攻略》一書時,做過一些線下分享,有一次我向在場的 100 多名大四學生調查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想選擇什麼職位。絕大部分人的選項都極其有限,給出的答案無非就是人力、行政、會計、財務……這樣的崗位。

為什麼他們的選擇範圍如此狹窄,因為他們在做思考和決策時,認知資源有限,腦海中的職位往往是老師或學長告訴他們的,這便陷入了啟發式決策的思維怪圈。

如何跳出這樣的怪圈呢?如果我們可以從系統思維出發,正確地梳理出一個完整的框架,先從總體上了解網際網路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部門設置,如下圖所示。然後了解各部門的崗位設置和各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再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職位。系統性思維帶來的結果是可選項增加了幾十個,而不再是起初的那 3~4 個。

這就是典型的系統思維應用。

(網際網路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部門設置)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

系統思維是一種從全局角度看問題,從構成要素相互聯繫的角度看問題的思維。就好比你要畫一棵樹,你不僅要知道樹根、樹幹、樹枝和樹葉這些必須的構成部分,還要明白它們的關係,能正確的把它們銜接在一起,這才是一棵完整的樹。

結合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系統思維有這幾個特點。

* 寬維:

系統思維由豐富的思考維度構成。比如在上面案例中,系統的職業選擇應該從產品、運營、市場、技術等更多維度考慮選擇的可能性。它是一種寬維思維,而上面提到的學生採用的是一種啟發式的窄維度的思維方式。

*聯繫:

系統思維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搭建一個系統框架的時候,要先找到要素之間的聯繫。比如產品部門、運營部門、技術等部門之間是密切配合的,只有這樣一個產品才能正常的運轉起來。

* 結構:

系統思維的要素之間通過特定的聯繫,組成了一個明確的結構,從而成為直觀、完整、可見的框架來引導你的思考。比如網際網路公司的組織架構圖,能夠保證你任何時候隨便看一眼,就可以知道各組織的關係。

掌握了系統思維的三個特點後,如何在工作中運用系統思維呢?

如何將系統思維運用到你的工作中

運用系統思維解決問題,可以參照以下三步:

* 拓展維度:找到思考這件事情的豐富維度;

* 尋找聯繫:找到不同維度之間的關係;

* 確定結構:確定系統思考的框架;

1. 拓展維度

系統思維的第一個是寬維,因此,在應用系統思維的時候,就要首先從拓展維度開始。什麼是拓展維度呢?

維度也可以稱之為角度、視角。拓展維度,就是不斷增加思考問題的更多角度。比如,如果讓你思考如何從微信體系內獲客這個問題的方案,就可以從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朋友圈四個方面來思考,這就是拓展維度。

如果更進一步考慮如何基於微信公眾號獲客,就可以從內容發布、關注頁引導、消息回復引導、菜單欄設置、內容傳播這樣一些維度來考慮,這也是拓展維度。一個完善的思考方案就是基於這樣不斷拓展思考維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

拓展維度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很多人往往這第一步就很難邁出去,困境在於他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是不知道維度怎麼拓展,或者碰到A問題能夠想出一些維度,碰到B問題又不會了。說白了,他們沒有掌握拓展維度的底層規律。這裡我給你教兩個方法來帶你破解這個難題:

第一,學習他人的框架,並加以借鑑利用。

當你對系統思維的使用還不熟練的時候,可以借鑑學習他人的系統框架,從中選取有助於解決當前問題的維度。這裡借鑑和學習要分開來看。

借鑑:

你要是在拓維時無從下手,就直接找成熟的思考框架來參考,先解決問題,這樣避免一直卡在那裡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這樣老闆不答應,你也有壓力。

比如,你要進行產品層面的競品調研,就可以借用波特的五力模型(供方力量、買方力量、同行業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者),從中選取其中的三個關鍵維度——同行業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者這三個維度,當然完全借用這個框架也可以,或者自己再延伸增加一兩個維度也可以。你也可以借用SWOT分析框架(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從中選取優勢和劣勢這兩個維度作為分析的維度。

總之,這樣的框架有很多,不僅局限在這些大師的理論框架,也可以借鑑同行或者同事的好框架。你可以先拿來主義解決問題。

你可能會問我上哪裡去找這樣的框架呢,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除了平常看到的時候多留心,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就是利用搜尋引擎,你只要輸幾個關鍵字肯定會有答案。這我就不多說了。

學習:

當你解決了問題之後,不能就萬事大吉了,千萬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你一定要進行復盤,分析自己搭建的框架,看看你選取的維度解決問題的效果如何,是不是可以調整其中的維度,考慮這個框架以後還可以用在哪些工作中,然後把這個框架記下來。下次遇到的問題的時候,你就可以跳過這些環節,直接用之前形成的系統框架來解決相類似的問題。

第二,平常注意收集和歸類總結

借鑑框架的方法畢竟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它只是為了幫助你入門的一個過渡性方法,只會使用這種方法,不意味著你完全掌握了系統思維的思維方式。

你要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如地拓展維度,還需要自己平常多注意收集一些系統思考的框架,比如做***事情的三個方法、五個步驟、六個要點。並且基於這些框架進行歸類,熟悉這些框架中的維度都可以應用到什麼問題的解決中,基於這樣的深入理解,在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拓展維度的工作就比較容易開展了。

在拓展維度的時候,有三個關鍵點一定要注意:

第一,維度的屬性一定要相同。

簡單的說,就是拓展的維度要在詞性方面保持相同,要麼都是名詞,要麼都是動詞,比如上面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朋友圈,它們都是一個名詞;而內容發布、關注頁引導、消息回復引導、菜單欄設置、內容傳播都是一個動詞。

之所以要保持詞性的相同,其實背後的深層邏輯是為了保持思考視角的一致性。比如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信群、內容發布、內容傳播這樣的維度拓展就是有問題的,前三個是一個微信的一個產品功能模塊,後兩者是兩個運營動作。把這樣的維度列在一起,就會出現思維向兩個方向的分裂,不利於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和問題解決。

第二,儘可能先拓展再刪減。

拓展維度的時候,儘可能先發散再收斂。在發散時,先任憑思維信馬由韁去延展,不要給自己設置任何限制,極儘可能去想像你能想到的一切維度,包括剛才說的屬性問題,也先不要管,到了收斂階段再解決屬性問題。

當你思考的維度已經足夠了,比如有6-7個維度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收斂,來仔細審視每一個維度,看看它們是不是合理的,屬性是不是一致的,與思考的問題是不是相關的。如果不是,就剔除掉再次進入發散階段。因此,這裡的發散—收斂可以是一個不斷循環進行的過程。

第三,要抓住重點維度。

在拓展維度的時候,你可能在發散的時候會想到很多的維度,但是,一定不要因此而陷入迷魂陣,拿著十幾個維度卻無法解決問題。所以,你還要看列出來的維度哪些是重要的維度,哪些是不重要的維度,要從重要的維度先下手來解決問題。

比如,上面我列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朋友圈這些維度,其實是按照了平臺流量大小這樣一個考察標準列了先後順序,在利用這幾個平臺的時候,重點是先要把握住微信公眾號這個模塊。

2. 尋找聯繫

使用系統思維的第二步是尋找維度之間的聯繫,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的核心要點之一就是聯繫,只有維度沒有聯繫無法稱之為系統,這就好比把一堆磚塊堆在那裡是無法建成一個房子的,需要使用灰泥這種粘合劑把他們粘起來才行。灰泥就好比是房子這個系統的聯繫紐帶。

維度之間的聯繫有哪些?

在使用系統思維的時候,尋找維度的聯繫其實相對比較容易,維度之間的關係通常情況下有三種:並列關係、遞進關係和包含關係。

比如上面提到的微信獲客案例中,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朋友圈四個維度就是並列的關係,微信公眾號和內容發布、關注頁引導、消息回復引導、菜單欄設置、內容傳播這五個維度之間是包含關係,而後面這五個維度之間也是並列關係。所以,維度之間的並列和包含關係的梳理通常比較容易。

但是,有的時候,需要尋找維度之間隱含的業務邏輯關係,這樣你對問題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一層。不過,尋找這種關係相對比較難一些,以本文的案例來說,微信中獲取流量的幾個產品功能之間是否有怎麼樣的關係呢?這種關係會對於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嗎?

如果你對微信的產品體系深入了解的話,就會發現這幾個產品模塊之間的功能各有側重,並且相互聯繫,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流量生態,其中:

公眾號更側重於觸達,把信息推送給用戶;

朋友圈側重於傳播,用戶看到內容不錯就會轉發傳播;

微信群側重於服務,如果內容中有交易業務,可以引導到微信群進行售前的諮詢或者成交;

小程序側重於轉化,它天然是一個輕便的交易工具。

這四個產品功能模塊環環相扣,就能夠完成一個完整的交易閉環。

如何尋找維度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對於維度之間的關係深入到這樣的程度,問題的解決效果就會更好。不過,你可能緊接著會有一個疑惑,就是自己如何能在碰到的問題時,都能夠發現這樣的關係呢?

這裡要告訴你一個重要的鍛鍊方法,就是鍛鍊自己尋找聯繫的能力,隨時隨地尋找聯繫——尋找工作中各種事項之間的廣泛聯繫。

關於聯繫這個詞你可能非常熟悉,但是,看似熟悉的詞語,有的時候也是最陌生的,所以,我還是給你做一個清晰的界定,這樣你對尋找聯繫的方法把握起來就會更加容易。

聯繫,簡單的說,就是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或者決定的作用。尋找聯繫的時候,關鍵是尋找要素或者維度之間的相關性。

這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來尋找。橫向就是基於兩個或者多個並列的維度來看他們之間的相關性。縱向就是基於單個維度或者要素垂直縱深的方向來看他們之間的相關聯繫。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產品經理,你的工作中經常做需求分析、用戶畫像、競品分析、數據分析等工作,從橫向上,要看這些維度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的聯繫。從縱向上,看每個維度和工作成果方面是否有什麼樣的聯繫。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運營人員,你的工作中經常要做活動運營、內容運營、產品運營和用戶運營相關的工作模塊。

橫向上,可以看活動運營和內容運營等之間的是否具有什麼聯繫聯繫。

縱向上,可以分別看活動運營、內容運營和工作成果之間的聯繫。當然,這裡我只是簡單的舉例,你還可以看工作模塊的工作方法對於工作成果的影響關係等等。只要你能尋找到任何可能的聯繫,就去向這個方向努力。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完成KPI要求的工作之外,你要更多從增加自己經驗的角度,對這些工作涉及到的業務知識和思維方法有更多的反思回顧,深入洞察,來發現業務知識與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之間的聯繫。這種尋求聯繫的刻意練習進行多了之後,你對於業務內在聯繫的敏感性就會逐步增強。

3. 確定結構

當第二步中梳理清楚了維度之間的關係之後,就需要確定維度之間的結構。確定結構的目的,在於形成一個便於識別的、有結構的框架模型,使用這個框架來解決問題。因為人腦天然是不適合處理散亂無結構的信息。

確定結構的方法其實比較簡單,基於第二步中梳理出的並列關係、包含關係,或者其他的相關性關係,把它們按照相應的關係呈現出來即可。

結構的類型最常見的是組織架構圖。類似於本文提到的網際網路的組織結構圖,或者微信內獲客的系統思考圖。

其他的結構類型還有類似於SWOT分析或者時間管理四象限圖的這種四象限分析結構。如下圖所示。

至於你要採取哪種結構,完全取決於你所列出的維度之間的關係。你梳理出哪種關係,就採用適合呈現這種關係的結構即可。

上面我給你分享了應用系統思維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通過拓展維度、尋找聯繫、確定結構這三個步驟,你就可以樹立出一個解決問題的系統思考框架,藉助於這個框架,讓自己的解決方案具有完善的特性,避免依賴於啟發式思考的隨意思考而產出片面的方案。

片面思考的方案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無助於你產出有效的成果,從而讓你的職場發展處處受挫。

使用系統思維的兩個小技巧

在應用系統思維的解決問題的時候,拓展維度和尋找聯繫這兩個步驟是比較難的環節,它們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思考過程,如何能夠把它們落地是對思維能力的一個極大的考驗。

根據行為經濟學的觀點,我們人腦的思考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只能解決中午吃什麼飯,明天去看電影這樣簡單的問題。

類似於系統思維維度拓展這樣的深度問題,就需要慢思考,而慢思考就需要藉助於工具,讓工具輔助思考,會使結果更加精確,而且效率更高。

這裡我給你介紹兩個我常用的拓展思維和尋找聯繫的小技巧:使用思維導圖和會議室白板。

1.使用思維導圖

在拓展維度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走捷徑,覺得思考用腦子想就行了,但是,真正高水平的思維活動應該手腦並用。

我強烈建議你拓展維度的時候,不要讓那麼兩三個維度總是在腦子裡打轉,而是使用思維導圖工具,把你想到的維度列出來,這樣即可以隨時記錄已經想到的維度,也可以放空大腦繼續讓思維前行拓展其他維度。

思維導圖工具具有不斷延伸分叉的特性,它能夠引導你的思維無限擴展,幫助你打開思路,讓思考的維度不斷湧現出來。而思維導圖自帶強制尋求聯繫的特性,又非常自然地幫你來梳理這些維度之間的關係。

2.使用會議室白板

在拓展思維和尋求聯繫的時候,使用會議室白板也是提高產出和效率的一個好辦法。絕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的會議室都有白板,這是有原因的。

白板具有相對寬廣的空間延伸性,使得人的思維也自然能夠無限延展開來。這對於你拓展維度和尋找維度之間的聯繫也是非常方便的。

使用會議室白板來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考框架,具體的方法還是第二個模塊提到的拓展維度、尋找聯繫、確定結構這三個步驟,前面已經講得很詳細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這裡我最想強調的,還是希望你在進行系統框架梳理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應用這個工具,利用白板這樣空間維度更大的工具來讓思維更加自由的發散開來。

本文我分享了什麼是系統思維,以及如何掌握系統思維這種工具來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我相信,你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已經聽過很多次系統思維這個關鍵詞,但是,在那些場景下,很少有人給你從這樣底層的機理來詳細拆解系統思維。

所以,如果你以前還只是對系統思維只有一種感性認識,或者僅僅是系統思維的被動接受者。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將會對這個思維工具有更深層次的認知,通過系統思維的三個步驟和兩個技巧的學習,你將會徹底學會了應用系統思維來解決工作中一大類的難題。

我們知道,學習一個知識往往不難,難的是通過刻意練習達到爐火純青的應用。

所以,針對系統思維我希望你能夠仔細認真的多看幾遍,以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系統思維意識,把你今天學到的系統思維應用進去,這樣你就能夠以完善的思維來產出一個一個專業性的方案,讓你在別人眼中成為做事非常職業的那一類人。

頭圖由WikiImages在Pixabay上發布 。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系統思維與框架思維
    什麼是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就是選擇,改善,和構建框架。用於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的系統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方式,我們將這個概念簡化下,系統思維就是框架來系統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方式。萬事萬物都是各式各樣的系統,而框架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鉛有機聯繫的簡化體現,如果你構建出一個反映某事物系統的框架,並運用這個框架來思考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對這個事物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了呢,例如:你想對自身能力做一個分析,你可以寬泛的想像,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也可以藉助某一款個人能力評估模型進行剖析,這個評估模型,其實就是個人能力系統的一個簡化框架。
  • 系統思考,讓我們思考更加深入、全面
    幾天後我依舊不會寫書評,即使別人告訴我書評應該有什麼框架我還是寫的扭頭不對馬嘴。究竟是哪方面出了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幾天後書架上的一本《如何系統地思考》突然吸引住了我,也許我想要的答案就在這本書裡。秋葉在《高效學習七堂課》裡說到,構建知識體系就像蜜蜂築巢一樣,只有搭建好了大體框架才能一步步築好自己的巢穴。
  • 洞察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搭建思維的框架
    《詞源》中說:「思維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從生理學上講,思維是一種高級生理現象,是腦內一種生化反應的過程,是產生第二信號系統的源泉。所謂第二信號系統,是以語言作為刺激的反應系統,與第一信號系統——以電、聲、光等為感官直接接受的信號作為刺激的反應系統相區別。思維包括三個內容:記憶、理解、創新。這三大塊也是思維過程中的三個階段,環環相扣。
  • 框架限制下去思考系統,採取框架內隨手可得的資源去輸出一個系統
    對於系統,個人採取框架的視角去理解系統,就是設計一個框架來把一些要素組織起來並實現一定的功能的事物就是系統了。這樣去理解去系統還只是站在物的視角去思考系統,如果加入了人的視角,其實就是加入了」目的「的視角,一個人去設計一個系統,讓這個系統實現一定的功能,這個功能是為了實現【某個人或某些人的】目的。你設計一個」空調系統「,功能呢?是為了調節房間空氣的溫度;目的呢?是為了舒適地呆在房間裡。冬天太冷,夏天太熱!
  • 思考技術:題目-感覺-知覺-記憶-表象-多種思維-思維的複式框架!
    題目--->感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平衡覺、熱覺、痛覺-->知覺:綜合各種感覺的信息--->記憶:對題目的屬性整體認知,被存儲在長時記憶-->表像【能從長時記憶裡提取出題目的信息,在大腦裡形成題目的表象-->思維-->逆向思維操作心理表徵,把心理表徵修改成相反的方向進行逆向思考
  • 如何運用保羅·埃德框架進行批判性思維(高端理論)
    批判性思維為設計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合理的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來評價論點和觀點,從而提高思考。在設計中,我們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擺脫當前的思維定勢,從而達到創新的效果。批判性思維過程基於三個主要階段:觀察問題以建立理性知識,提出問題以分析和評估數據,解決或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
  • 修煉系統思考,掌握三種思維,提升管理邏輯
    今日與大家分享:《管理的邏輯》這本書第3章尋找驅動要素,其中的兩個方面:系統思考和三種思維模式。在本章節中,我們將圍繞系統思考、三種思維模式等工具展開介紹,圍繞二級問題的設計、定義、測量和識別等方法進行學習。一、系統思考:「在我們所有人身上都有某種東西——喜歡拼圖,喜歡看到整個圖像慢慢清晰起來。
  • 系統思維框架貫徹了以終為始及借假修真,一切都是為了序中有亂!
    思考沒有結構時,意味著無序,混亂程度就比較大,能量耗散就比較大,熵增。思考有結構時,意味著有序,一切井井有條,意味著熵減,能量的耗散就比較小。系統思維框架徹底的貫徹了序中有亂的視角,就象套娃一樣,一層套著一層。環環相套。
  • 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統思考能力具備大局觀?
    但這種做事方法也存在缺點,當你職務提升、所負責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和龐大的時候,如果你的思維還只是容易沉浸、聚集在點上,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自己熟悉或所負責的那一點,而不能全面系統的思考。這在高手和領導眼裡就容易變成「腦袋裡缺乏大局觀念」、不會系統思考。而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和領導們的習慣。
  • 認知、邏輯、思維、系統思考能力如何提升?(下)
    功能/目標:一個系統的構成,是要實現某一個功能和目的,比如汽車要上路,電腦要工作,公司要上市等等。這三個基本點是構成系統必不可少的,缺乏某一點系統就不存在,放著一堆要素,沒有連接也就是一堆垃圾。了解系統的構成,那麼系統思考是什麼?系統思考是思維一種思考方式,讓你擺脫某一個系統的思考方法。我們雖為人,但是也屬於某一個系統的要素,你和心愛的人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在公司做一名職員,賺錢養家。
  • 系統思維框架的8個要素,是如何做到MECE呢?
    請用MECE原則分析一下系統思維框架這8個要素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粉絲的問題,這問題其實問得很好,今天就這個問題來談一談如何MECE系統思維框架?一句話,系統思維框架的8個要素,是如何做到MECE呢?看到這8個要素,其實還真不容易把它MECE?啥是MECE呢?
  • 《好好思考》概括:多元思維模型如何建立?
    在之前的《好好學習》一書中,成老師主要聚焦於思維模型(臨界知識)的學習方法,《好好思考》則主打系統體系,聚焦於系統介紹用多元思維模型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在此,我對成老師的總結加了一些自己的體會,稍微進行了一點修改,接下來根據總結對書籍框架進行概述。
  • 從思考和實踐入手,設計師結構化思維的應用與詮釋
    結構化思維對我影響巨大。從一個發散思維的設計學生,變成一個能藉助結構化思維進行系統思考,從而清晰全面的解決問題的設計師。對我思維方式有很大影響的諮詢人——大前研一我的結構化思維養成是一個「自然緩慢」的過程。我以前並不知道「結構化思維」這個名詞,更不知道有方法可學,在閱讀麥肯錫系列、彼得·聖吉、以及其他系統思考和商業書籍中慢慢形成,直到近幾年我才發現原來這樣的思考方式就叫「結構化思維」,並且有清晰的方法可以教授。
  • 學習這種思維方式:系統思維能夠讓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系統思維就是人們運用系統觀點,把對象的互相聯繫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系統思維是一種邏輯抽象能力,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系統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對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論事。
  • 想學系統思考?請先打破這3種思維定式!
    、系統思考專家邱昭良博士從三個思維範式的轉換入手,教你掌握系統思考的精髓。  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人們假設因與果之間是線性作用的,即「因」產生「果」;約翰·斯特曼教授和大前研一將這種思維模式稱為「線性思維」,即將問題進行細分,認為套用公式,就會得到「正確」答案。但在系統思考中,因與果並不是絕對的,因與果之間有可能是環型互動的,即「因」產生「果」,此「果」又成為他「果」之「因」,甚至成為「因」之「因」。
  • 高手們的思維框架
    同時,將這些理論應用到投資上去,進行正確思考和獨立思考,進而聰明地投資,從而取得最佳投資回報。同時,芒格也是個超級物理迷,儘管他沒拿到馬斯克那樣的專業學位。他的傳記裡這樣寫道:「Munger接觸到了物理。『它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他說。雖然Munger只上了初級班,但解決問題的物理學方法卻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 框架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著手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目標。它要比這樣寫好:電路系統有什麼問題?因為你尚不清楚真正的問題是否出現在電路系統,所以你應該先說摩託車出了什麼問題,然後再進行第二步驟。2、結構化梳理問題面對複雜的問題不知道從何下手梳理時,可以使用5W2H分析法向自己提問。5W2H分析法易於理解、使用並且富有啟發性,有助於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注意這個提問是有先後順序的,每個問題是邏輯遞進的。
  • 品牌營銷別迷信框架圖,學好框架思維才是關鍵
    編輯導語:品牌營銷,一昧迷信框架圖是不可取的,從框架圖中學好框架思維才是關鍵。本文作者圍繞著框架思維展開深入的討論,如果你是一名營銷人,不妨試試將框架思維運用到工作中去,相信對你的工作一定很有幫助。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框架圖在營銷這個圈子裡面迷之流行。
  • ​精英必備125套思維框架,值得每一個職場人士收藏學習
    他們稱之為思想框架,並不是什麼新奇的思想。我之所以感覺到新鮮,只是因為不知道而已。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我陷入了瘋狂的收集之中。從文章、書籍到付費課程,把所有實用的思維框架和方法全部進行了整理和歸納。最終,形成了這一套《精英必備125套思維框架》。文檔涉及了時間、溝通、思考、工作等十大主題,包含了125套思維框架和方法。
  • 你必須要具備的麥肯錫的思考方法:結構化思維
    圖片來自 Pexels這種思維混亂是典型的缺少結構化思維的表現。結構化思維非常重要,不僅僅體現在表達上,也體現在在我們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具備結構化思維,才能將問題分析地更全面、更深刻。什麼是結構化思維?那麼到底是什麼是結構化思維呢?簡單來說,結構化思維的定義就是:邏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