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上一篇文章所探討的逆向思維,只不過在探討逆向思維之時,採取了下邊這樣的一個視角。
題目--->感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平衡覺、熱覺、痛覺-->知覺:綜合各種感覺的信息--->記憶:對題目的屬性整體認知,被存儲在長時記憶-->表像【能從長時記憶裡提取出題目的信息,在大腦裡形成題目的表象-->思維-->逆向思維操作心理表徵,把心理表徵修改成相反的方向進行逆向思考。
當我們在思考一個題目之時,採取的往往不僅僅只是一種思維,而是有多種思維組成的一個複式框架,就像前邊講過的一個邏輯思維的思考框架
這樣的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也是涉及多種思維
比如問題思維比如以終為始思維比如倒推思維比如結果導向、目標導向的思維比如假設性思維比如假設-否證的思維比如論證-推理思維比如框架思維比如看採取的思維方法:關注點思維比如觀察採取的思維方法:還原法思維等等這些思維,就可以組成一個思維的複式框架,從一個題目開始,只不過此時,這個題目指向某個問題,採取了一個思維的複式框架,包括了很多種的思維來處理問題。
題目>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問題思維框架-定義問題,這只是採取了思維複式框架之中的一種思維:問題思維框架,採取了問題的思維框架來發現問題並定義問題,看下圖
問題的思維框架,幫助自己如何界定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思維框架,當然是在自己的大腦裡,就像一個思維軟體一樣,運行它,處理對事物形成的感覺-知覺-表象,對事物的感覺、知覺、表象、等等,意味著信息,採取問題的思維框架掃描事物的信息,就可以從事物的信息之中定義出」問題「了。
定義完問題之後,就要切換思維方式了,從問題思維改變到以終為始的思維,改變到結果導向、目標導向的思維。
題目>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以終為始的思維-結果導向、答案導向、目標導向的思維。想像解決完問題所產生的結果,從問題導向轉換到結果導向。大腦裡運行著」以終為始「的思維軟體,把問題導向變成了結果導向。換一種說法,這只是採取了思維複式框架之中的其它思維:以終為始的思維、目標導向的思維、結果導向的思維,從問題的視角切換到結果的視角,看下圖
以終為始轉換之後,構想了一個結果,為了把這個結構跟現實銜接起來,就需要假設性思維,也就是要對結果進行論證。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