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橙先生
▲ 能量值:★★★★★
在《關於科學思維的10個認識》一文中我做過一幅思維導圖,認為科學思維中是包含「時間算法」的,今天周末整理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文章很短,就是一個思考片花,供大家參考、交流。
時間有三個底層邏輯。即「線性」、「勻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時間是線性的,它總沿著一個方向流淌,在這個過程中時間被分割成了兩段,過去和未來。也正是這兩段,讓時間在人類的歸納法中習慣了因果思維,因果是時間線性的集中表達。
如何利用時間線性的特質尋找機會呢?
加入空間思維。線性的時間碰上結構化的空間,正是高於常人的套利思維。
2.時間是勻速的,它對窮人和富人來說是公平的,一天24小時不多不少,但就是這種均速卻導致了極大的人生機遇差異。這裡可以引入一個概念「一萬小時理論」,正是在一件事情上的聚焦程度,決定了人的成長空間。
用80%的時間去做 20%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陷在緊急但並不重要的瑣事當中。
3.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便你今天啥都不幹時間也會溜走。所以我們常說時間催人老,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裡同樣引入一個現代詞彙「睡後收入」,在時間的鐵律面前,如何保證充分利用每一分一秒都在賺錢呢?這需要有睡後收入的意識。
巴菲特說:「我靠屁股賺的錢比我用腦袋賺的錢還要多。」如果說時間有攻守屬性,那麼連守候時間的時候都能實現複利,那麼進攻的時候該獲得多大的財富!
完整的時間分三個點,「過去」、「現在」、「未來」,很多人都在「現在」痛苦、迷茫、焦躁不安,其實是沒有搞清楚人的屬性定位:人不屬於過去,而屬於未來。
如果沒有這個嚴格前提,人連時間這條河流裡面的小蝦小魚都不如。
老喻在他的人生算法課中總結了一個時光模型:
「過去」是局部無法改變的已知條件,是你已經抓好的牌;「現在」是選擇分配點,選擇正確的思維方式,分配已經抓好的牌;「將來」是各種可能結果的概率與損益值的統計學結果。
在筆者看來,人生就是用自己的「笨」去踐行那些思考好了的方向和目標,這就是我理解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