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喻穎正的《人生算法》上半部分——九段心法,藉此機會梳理一下自己的讀書的九段心法。
什麼是算法?什麼是人生算法?
算法是解決某個問題的計算方法和可重複的實施步驟,「人生算法」是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應對人生旅途中的不確定性,也可以稱為人生的章法。
讀書算法之九段心法
1、閉環——比完美更重的是完成
從今年的五一開始到現在,堅持讀書200天,不羨慕別人一年可以讀幾百本書,放下對讀書數量的過分追求,每天完成讀書會要求的既定任務,每天專門抽出一定的時間用在讀書上,閱讀——思考——通過寫作業鍛鍊表達、應用能力。
2、切換——掌控大腦的兩種模式
大腦的運行分為兩種模式:自動駕駛模式(快速、自動並且基本無意識)和主動控制模式(緩慢、刻意和深思熟慮的,我們需要做到這兩種模式之間的自如切換。
讀書是用來思考的,每天閱讀、思考訓練就是我的主控控制系統。思考改變思維,思維指導日常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自動駕駛系統就會發揮作用。這兩個系統是相輔相成的,讀書思考這件事情通過「主動控制管理系統」管理、訓練,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就會交由「自動駕駛系統」接管,而使用「自動駕駛系統」後,需要積極用「主動控制系統」復盤。
3、內控——人們的行為由自己控制,拒絕做一隻「驚弓之鳥」
在外部刺激與個體內部回應之間有一個中間夾層,需要捕捉、理解、反饋外界的刺激,主動控制自己的言行。有個比喻很形象,叫「夾心餅乾」,在外部世界對你施加的影響和你的內心感受之間,應該預留一個緩衝空間,並在這部分空間進行決策。否則,你就會活得如同一隻「驚弓之鳥」。
讀書之於我就是閱讀——理解——思考——寫作,完成每日讀書任務的過程;
4、重啟——重新啟動的精神裝置
就像電腦的重啟機制,在系統快要崩潰的時候按下重啟鍵復活。
讀書,有時候也會有很多阻力,比如,某天的情緒不佳,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好友的突然到訪,於是想放下讀書赴約;堅持了一段時間,感覺沒什麼進步,然後就不想堅持了等等。這就需要啟動重啟功能,接受事實並當做已知條件,重新配置資源,積極計算,找到最佳答案。
5、增長——增長思維
開始讀書就像播下一顆種子,是能夠茁壯生長的種子並能夠大規模種植的種苗。讀書的意義毋庸置疑,堅持讀書,持續思考、安心積累,等待時間的作用力。
6、內核——找到願意重複去做的事情
內核有兩個特點:簡單和有構件系統的潛力。
每天完成既定的讀書任務,基本上是30頁左右,這個任務看起開很簡單,但簡單並不代表容易,最後的勝利是屬於可以堅持下去的人。
當然,找到自己的內核,還需要精心打磨,做到專業,打造屬於自己的護城河。
7、複利——營造長期的局部壟斷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其威力比原子彈更大。」堅持讀書,延遲滿足,著眼長期價值,讓思考產生複利。
8、願景——設計人生導航系統
願景就是一種從全局出發,著眼於長期價值的算法,像北極星一樣指引我們穿越未知的黑暗森林。願景由兩大要素構成,即核心理念和未來藍圖。核心理念是你努力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未來藍圖就是你努力要做成什麼樣的事情。
願景不僅僅是為了給被人講故事,更是你決策的指引力量,是可以取得勝利的秘密武器。
做一個終身讀書的人,活到老、學到老;
9、湧現——積累的爆發
關於讀書帶給我的改變,我總結了三點:
a、習慣的力量
堅持讀書將近200天,養成了每日讀書的習慣,以讀書為標杆,我的寫字、畫畫、健身、日常生活在讀書習慣的影響下也變得有秩序化,形成了穩定的規律。
b、思考的價值
讀書是用來啟發思考的,書中的任何理論只可以被「考慮」,不可以被「奉若神明」,關鍵要有自己的思考。思考改變思維,思維改變行動,而行動組成了一個人的生活。
c、持續行動、積累的意義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方法再好也無非代替行動,一步步的行動才能一點點接近目標,持續行動,聚沙成塔,安心積累。
一個人的命運其實就是人的人生算法的湧現。在這個滾滾而來的時代趨勢下,要麼找到自己的「人生算法」,要麼淪為他人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