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填鴨式教育的我們,早就習慣了將大腦當作儲存信息的倉庫。倘若這事兒放在幾十年前,似乎也沒什麼不妥,甚至還能頗為自得一番,好歹腦子裡有墨,心裡總能踏實點兒。
只可惜,隨著電腦的普及和人工智慧的不斷技術突破,我們的大腦在儲存和調用信息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於大腦的認知要有些新的突破,可以多嘗試開發那些人工智慧暫時還無法越過的領域,比如說人類所獨有的情感思維和創造力思維。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再只是儲存信息的倉庫,而是要能成為可以思考出新事物的工廠。
如果是倉庫職能的大腦,需要保證儲存的東西不丟失,亦即不被大腦遺忘;但對於工廠職能的大腦,則是要對多餘的東西進行整理,甚至直接扔掉,才能留給工廠足夠的空間,效率才會更高,亦即我們接下來要聊到的《思考的整理學》。
本書初版於 1986 年,暢銷日本 34 年不衰,是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而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接下來我將分別從靈感的催生和思考的整理兩個角度來簡單聊一聊我閱讀這本書的收穫。
一、靈感的催生
有點諷刺的是,我們正處於史無前例的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都不由自主被淹沒在鋪天蓋地的信息裡。但是,當我們好不容易有喘息的機會,想要來點獨立思考,想要真正為自己的目標做點什麼的時候,我們卻往往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於是,我們下意識地為自己找藉口——沒有靈感,但事實上,不論是在美國作家兼藝術家奧斯丁·克萊恩的《偷師學藝》一書裡,還是在此刻我正閱讀的《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裡,兩位作家不約而同都在強調一件事: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是有跡可循的。
這個 「跡」 在本書的第二章裡,作者介紹了七個方向,讓我特別心水的有以下三點:
① 思考的發酵
以製造啤酒為例,即使有再多的小麥,倘若沒有加入酵素,再輔以發酵的時間等待,小麥是不可能轉化為酒精的。
同理,在資訊時代,我們最不缺乏素材——網絡資訊、書本閱讀、影視觀看、旅遊見聞、甚至家長裡短……等等,只要我們留心,這些素材都可能成為我們靈感的酵素。
接下來,只要讓這些素材好好地留在腦海的「釀造所」裡醞釀著,這期間非但不要心急催促,最好還能暫時忘卻,留待我們的潛意識繼續活動,只待時機成熟,便會被再次喚醒,有趣的主題自會迎面而來。
正如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所言,「成熟了的主題,會自動走向你。」
② 沉睡的力量
19 世紀的英國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據說是個習慣睡一覺後再思考的人。每次碰到棘手的問題,一定會說:「哎呀,不必愁容滿面,等到明天早上天一亮,七點鐘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也曾說過,人在早晨睜開眼的瞬間,往往會在頭腦中浮現出非常精彩的靈感。
而這就是沉睡的力量。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思考陷入一種膠著狀態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睡一覺,給思考留個緩衝期,藉助潛意識的力量,或可催生出靈感也未可知呢?
③ 雞尾酒法則
我們知道,雞尾酒是種混合飲品,通常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酒或飲料、果汁、汽水等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營養和欣賞價值。
對應我們靈感催生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純粹的來自自己的思考,那未免有失偏頗。我們在思考世間萬物時,既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決不可丟棄謙遜的品質。
如果說我們現在通過思考的發酵,已經催生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妨先把這些想法放在一邊,去調查一下此前是否有類似的想法,或者有其他可借鑑、參考、融會貫通的創意。
正如許多經典古籍的集注版,集結了無數版本的釋義,反倒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取百家之長的暢快和自由之感。
所以說,如果我們靈感的催生帶著雞尾酒式的思考法則,就會讓人沉醉其中,回味無窮。
二、思考的整理
一提到整理這兩個字,我們的第一反應便是最近幾年超流行的對物品和物理空間的 「斷舍離」。所以,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對於思考和知識的整理,也是留下重要的東西,然後把不重要的部分摒棄的批量化處理過程。
但真正的整理並不是這樣,而是應該從更高的層面對信息進行思考和歸納。
所謂思考的整理,是要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
這一部分,作者同樣洋洋灑灑介紹了很多要點,有些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剪報法、卡片記錄法、手帳記錄想法和靈感、筆記法、積讀法、主題整理等等,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我想特別分享三個出乎我意料的思考整理法:
① 巧妙地遺忘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遺忘視為眼中釘。這或許是和我們長期將大腦當作倉庫來儲存和記憶信息的習慣有關,所以我們害怕遺忘。
但事實上,能讓我們遺忘的,多是一些沒有太大價值的事情,至少在內心深處會覺得沒有意義,才會在不知不覺間遺忘;而對於一些真正感興趣的,會持續關注的事情,即便再小再細,也不會輕易遺忘。
也就是說,在思考的整理中,如何更巧妙地遺忘,說的是要學會對價值進行區分和判斷。
如前所述,當我們轉換認知,不再視大腦為倉庫時,為了讓大腦工廠更高效地運轉,我們對進入大腦的知識和思考,非得學會巧妙地遺忘不可。
實在不放心的話,可以選擇用文字記錄,然後再遺忘這件事。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頭腦越來越聰慧,思考也能越來越高效有序。
② 用聲音整理思考
聲音不僅是有思想的,也是有靈性的。
當我們試著發出聲音的時候,大腦或許會呈現不同的運作方式。希臘的哲學家們在散步和對話的時候,思想能夠達到另一個高度也並非偶然。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太過深思熟慮,反而會陷入死胡同而出不來。
這個時候,不妨大聲地說出我們的思考創意,遇到卡殼的地方,很可能正是我們有缺陷或遺漏的問題。
正如作者在書裡舉例說,日本非常有智慧的長篇小說《平家物語》,即使讀出來也是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或許也是因為經歷了琵琶法師的無數次推敲和說唱,才會有這般高純度的提煉吧。
又如近幾年很流行的圓桌几人談,也是在談笑之間,天南海北,邊說邊思考,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靈光乍現呢~
果然通過聲音也是可以思考的,我們不能只通過頭腦來思考,必須要邊說邊思考,賦予聲音整理思考的能力。
③ 先下筆為強
這一點雖說有些老生常談,但卻是解決大腦裡思維混亂的最好方式之一,嗯,甚至還能順便搞定我們的拖延症呢。
尤其是隨著前面靈感的醞釀和催生,我們已然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料,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歸納、總結、提煉、升華觀點等各種問題。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在大腦裡都想明白,想清楚了,才提筆去寫。
但事實上,越是這種思維混亂的情況下,越不適合繼續在大腦裡思考。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先下筆為強。
正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亦有同感。我一方面嘆服於作者在 34 年前就能對思考的整理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一方面也著實有那麼點束手無措於作者這麼發散且密集性的方法輸出……到最後,乾脆就放棄了原來的習慣——不再強求自己非要等到大腦裡有個較為清晰的結構後才動筆,直接開寫就是了。
你還別說,寫的過程,還真如作者所言,只有動筆寫寫看,才會知道自己的頭腦到底有多混亂。只有寫下來看一看,才可以一點點地摸索出自己的思想框架。
而一旦開始寫了,就不要中途停留,要一個勁兒地往下寫。如果過於拘泥一些細小的表現,會讓自己寫不下去,也會因此失去前進的勢頭。
等到全部寫完了,再來回顧全文,進行修改和調整。
當然,這個回顧的過程,不妨結合前面提到的「用聲音來整理思考」,念出聲來,遇到卡殼或拗口的,必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這幾招果然好用。你們 get 到了嗎?如果還差點,那就只好請你自己去讀一讀這本書咯~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