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日本34年《思考的整理學》:擺脫混亂思維,激發大腦創造力

2020-12-16 楚汐思讀繪

經歷過填鴨式教育的我們,早就習慣了將大腦當作儲存信息的倉庫。倘若這事兒放在幾十年前,似乎也沒什麼不妥,甚至還能頗為自得一番,好歹腦子裡有墨,心裡總能踏實點兒。

只可惜,隨著電腦的普及和人工智慧的不斷技術突破,我們的大腦在儲存和調用信息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於大腦的認知要有些新的突破,可以多嘗試開發那些人工智慧暫時還無法越過的領域,比如說人類所獨有的情感思維和創造力思維。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再只是儲存信息的倉庫,而是要能成為可以思考出新事物的工廠

如果是倉庫職能的大腦,需要保證儲存的東西不丟失,亦即不被大腦遺忘;但對於工廠職能的大腦,則是要對多餘的東西進行整理,甚至直接扔掉,才能留給工廠足夠的空間,效率才會更高,亦即我們接下來要聊到的《思考的整理學》

本書初版於 1986 年,暢銷日本 34 年不衰,是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而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接下來我將分別從靈感的催生思考的整理兩個角度來簡單聊一聊我閱讀這本書的收穫。

一、靈感的催生

有點諷刺的是,我們正處於史無前例的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都不由自主被淹沒在鋪天蓋地的信息裡。但是,當我們好不容易有喘息的機會,想要來點獨立思考,想要真正為自己的目標做點什麼的時候,我們卻往往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於是,我們下意識地為自己找藉口——沒有靈感,但事實上,不論是在美國作家兼藝術家奧斯丁·克萊恩的《偷師學藝》一書裡,還是在此刻我正閱讀的《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裡,兩位作家不約而同都在強調一件事: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是有跡可循的

這個 「跡」 在本書的第二章裡,作者介紹了七個方向,讓我特別心水的有以下三點:

① 思考的發酵

以製造啤酒為例,即使有再多的小麥,倘若沒有加入酵素,再輔以發酵的時間等待,小麥是不可能轉化為酒精的。

同理,在資訊時代,我們最不缺乏素材——網絡資訊、書本閱讀、影視觀看、旅遊見聞、甚至家長裡短……等等,只要我們留心,這些素材都可能成為我們靈感的酵素

接下來,只要讓這些素材好好地留在腦海的「釀造所」裡醞釀著,這期間非但不要心急催促,最好還能暫時忘卻,留待我們的潛意識繼續活動,只待時機成熟,便會被再次喚醒,有趣的主題自會迎面而來。

正如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所言,「成熟了的主題,會自動走向你。

② 沉睡的力量

19 世紀的英國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據說是個習慣睡一覺後再思考的人。每次碰到棘手的問題,一定會說:「哎呀,不必愁容滿面,等到明天早上天一亮,七點鐘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也曾說過,人在早晨睜開眼的瞬間,往往會在頭腦中浮現出非常精彩的靈感。

而這就是沉睡的力量。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思考陷入一種膠著狀態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睡一覺,給思考留個緩衝期,藉助潛意識的力量,或可催生出靈感也未可知呢?

③ 雞尾酒法則

我們知道,雞尾酒是種混合飲品,通常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酒或飲料、果汁、汽水等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營養和欣賞價值。

對應我們靈感催生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純粹的來自自己的思考,那未免有失偏頗。我們在思考世間萬物時,既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決不可丟棄謙遜的品質。

如果說我們現在通過思考的發酵,已經催生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妨先把這些想法放在一邊,去調查一下此前是否有類似的想法,或者有其他可借鑑、參考、融會貫通的創意。

正如許多經典古籍的集注版,集結了無數版本的釋義,反倒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取百家之長的暢快和自由之感。

所以說,如果我們靈感的催生帶著雞尾酒式的思考法則,就會讓人沉醉其中,回味無窮。

二、思考的整理

一提到整理這兩個字,我們的第一反應便是最近幾年超流行的對物品和物理空間的 「斷舍離」。所以,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對於思考和知識的整理,也是留下重要的東西,然後把不重要的部分摒棄的批量化處理過程。

但真正的整理並不是這樣,而是應該從更高的層面對信息進行思考和歸納。

所謂思考的整理,是要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

這一部分,作者同樣洋洋灑灑介紹了很多要點,有些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剪報法、卡片記錄法、手帳記錄想法和靈感、筆記法、積讀法、主題整理等等,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我想特別分享三個出乎我意料的思考整理法:

① 巧妙地遺忘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遺忘視為眼中釘。這或許是和我們長期將大腦當作倉庫來儲存和記憶信息的習慣有關,所以我們害怕遺忘。

但事實上,能讓我們遺忘的,多是一些沒有太大價值的事情,至少在內心深處會覺得沒有意義,才會在不知不覺間遺忘;而對於一些真正感興趣的,會持續關注的事情,即便再小再細,也不會輕易遺忘。

也就是說,在思考的整理中,如何更巧妙地遺忘,說的是要學會對價值進行區分和判斷。

如前所述,當我們轉換認知,不再視大腦為倉庫時,為了讓大腦工廠更高效地運轉,我們對進入大腦的知識和思考,非得學會巧妙地遺忘不可。

實在不放心的話,可以選擇用文字記錄,然後再遺忘這件事。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頭腦越來越聰慧,思考也能越來越高效有序。

② 用聲音整理思考

聲音不僅是有思想的,也是有靈性的。

當我們試著發出聲音的時候,大腦或許會呈現不同的運作方式。希臘的哲學家們在散步和對話的時候,思想能夠達到另一個高度也並非偶然。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太過深思熟慮,反而會陷入死胡同而出不來。

這個時候,不妨大聲地說出我們的思考創意,遇到卡殼的地方,很可能正是我們有缺陷或遺漏的問題。

正如作者在書裡舉例說,日本非常有智慧的長篇小說《平家物語》,即使讀出來也是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或許也是因為經歷了琵琶法師的無數次推敲和說唱,才會有這般高純度的提煉吧。

又如近幾年很流行的圓桌几人談,也是在談笑之間,天南海北,邊說邊思考,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靈光乍現呢~

果然通過聲音也是可以思考的,我們不能只通過頭腦來思考,必須要邊說邊思考,賦予聲音整理思考的能力。

③ 先下筆為強

這一點雖說有些老生常談,但卻是解決大腦裡思維混亂的最好方式之一,嗯,甚至還能順便搞定我們的拖延症呢。

尤其是隨著前面靈感的醞釀和催生,我們已然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料,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歸納、總結、提煉、升華觀點等各種問題。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在大腦裡都想明白,想清楚了,才提筆去寫。

但事實上,越是這種思維混亂的情況下,越不適合繼續在大腦裡思考。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先下筆為強

正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亦有同感。我一方面嘆服於作者在 34 年前就能對思考的整理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一方面也著實有那麼點束手無措於作者這麼發散且密集性的方法輸出……到最後,乾脆就放棄了原來的習慣——不再強求自己非要等到大腦裡有個較為清晰的結構後才動筆,直接開寫就是了。

你還別說,寫的過程,還真如作者所言,只有動筆寫寫看,才會知道自己的頭腦到底有多混亂。只有寫下來看一看,才可以一點點地摸索出自己的思想框架

一旦開始寫了,就不要中途停留,要一個勁兒地往下寫。如果過於拘泥一些細小的表現,會讓自己寫不下去,也會因此失去前進的勢頭。

等到全部寫完了,再來回顧全文,進行修改和調整。

當然,這個回顧的過程,不妨結合前面提到的「用聲音來整理思考」,念出聲來,遇到卡殼或拗口的,必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這幾招果然好用。你們 get 到了嗎?如果還差點,那就只好請你自己去讀一讀這本書咯~

「部分圖源網絡,侵刪」

-END-

我是@楚汐思讀繪,感謝閱讀,期待關注。

相關焦點

  • 激發大腦的創造力 重新整理思考
    自己大腦的知識幾近枯竭。平時看過很多書,收集過很多知識,但到用的時候就是找不到。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那針對此種現狀《思考的整理學》給出了我們具體的方法。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
  • 《思考的整理學》|碎片化時代,開啟大腦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指南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而在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電腦的當下社會,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似乎都在減退,記憶與重複,也許是電腦最顯著優於人腦的優勢。「人類如果真想保有人性,就應該在機器無法下手或無法靈活操控的事情上發揮人的能力,創造性才是最關鍵的。」
  • 暢銷34年的書教你學會思考,變成不可代替
    160年過去了,現在看來,這句話更適用於現代社會。 早在34年前,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就提出了這個觀點,在他創作的著作《思考的整理學》中,整理出一套關於獨立思考的靈感指南
  • 《思考的整理學》:日本思考大師支招,拖延和遺忘可以催生靈感
    最近讀了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外山滋比古所著的《思考的整理學》,受益匪淺。書中作者基於豐富的思考經驗,提出了獨特高效的思考整理法,使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想法,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書中提出了激發大腦創造力,有兩種方法對催生靈感更有效:睡一晚,時間的沉澱可以催生靈感;遺忘可以幫助我們催生出更有價值的思考。
  • 當你的大腦停止思考時,看看這6個建議
    也就說明唯有保持大腦的活力,才能勝任不被他人輕易取代的工作,才能擺脫體力勞作的枷鎖。 所以,要想擺脫這種可能到來的「危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鍛鍊自己的大腦,讓它時刻保持活躍狀態。
  • 有固化思維怎麼辦?原來這樣思考,能夠讓大腦更具創造力
    對於一門學科的知識,學生缺少了獨立思考和創造新視角的練習,只是提升了「低級認知技能」:理解和記憶能力,對發展高級認知技能幫助不大。平庸的人不是不能思考,而是不會思考。在固有思想的禁錮下,人人都變得平庸。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能夠幫你衝破束縛,改變思考路徑,發掘大腦背後蘊含的巨大創造力。
  • 水平思考法:創新思維理論的經典之作,擺脫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
    水平思考法· 內容簡介 ·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打破僵化的固有思維模式、拓展思路、培養創新思維的思考方法。德博諾這個名字已經成為創造力和新思維的象徵。「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一詞被收入專業的《牛津英語大詞典》。《水平思考》和《六頂思考帽》是德博諾先生的代表作,被翻譯為37種語言,暢銷54個國家。「水平思考」「六頂思考帽」方法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激發組織成員智力潛能的思維管理工具」。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政界、企業界、教育界得到了廣泛的肯定和推廣。
  • 水平思考法:創新思維理論的經典之作,擺脫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
    >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打破僵化的固有思維模式、拓展思路、培養創新思維的思考方法。他被譽為20世紀人類思維方式革命性變革的締造者,歐洲創新協會將他列為歷史上對人類貢獻大的250人之一。德博諾這個名字已經成為創造力和新思維的象徵。「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一詞被收入專業的《牛津英語大詞典》。《水平思考》和《六頂思考帽》是德博諾先生的代表作,被翻譯為37種語言,暢銷54個國家。
  • 《思考的整理學》:如何規劃出更加高效的人生?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選用。這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 5大創造力思維模型解析,戴上6頂思考帽,訓練全面思考能力
    本篇分享:5個創造力思維模型1、六頂思考帽六頂思考帽是&34;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34;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強調的是&34;,而非 &34;,是尋求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運用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將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使每個人變得富有創造性。六頂思考帽,是指使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六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 《思考的整理學》:突破慣性思維模式,讓靈感發酵,思維更上一層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當我們將思考作為一個課題拿出來講的時候,是否如同這句話所說的那般重要?在《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中,就思考的各方面進行了一番分析。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思考大師,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他在自己以往的思考經驗上,提出新奇的整理法,讓我們感受不一樣的思考世界。1.正確思考,需要暫時放下作者寫道,「要學會暫時放下,給事物一段自由發展的時間。」
  • 蕃茄田藝術:建立孩子的創造力思維系統
    蕃茄田藝術深信藝術教育是累積創意能量的關鍵核心,不僅強調創造力的啟發,更進一步建立了「創造力思維系統」。什麼是創造力思維系統?以人腦為例,人的大腦事實上可以通過設定產生多重區隔。我們說中文的時候想的是中文系統,說英文的時候就是在使用英文系統。
  • 懂得有效整理雜亂的思考,才能在思考的困境中突出重圍
    ——洛克《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不僅可以推動我們的思考習慣,不斷進步,實現質的升華,還可以幫助我們的思考站在更開闊的跳板,讓想法更加新鮮,讓思考更加自由。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都是把大腦當做是倉庫,不斷的往進儲藏知識。倉庫越大越好,裡面塞的東西越多就強大。
  • 孩子缺乏創造力,是「思維韌性」欠缺,會發呆的小孩更具有創造力
    父母也許會為孩子的缺乏創造力和缺乏創新思維而感嘆,但是在這種現象的背後,可能是缺乏「思考韌性」的主要原因。簡單來說,思考人性是指花時間思考一件事直到停止思考它。這個時期是「思維韌性」的體現。缺乏心理韌性更像是精神惰性。在思維發展階段,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這時,他們的心理韌性也最強。
  • 5大創造力思維模型解析,戴上6頂思考帽,訓練全面思考能力
    本篇分享:5個創造力思維模型1、六頂思考帽六頂思考帽是"創新思維學之父"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
  • 《大腦修復術》6:創造力可能是最重要的大腦核心競爭力
    創造力歸根結底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創造性重組的能力!大腦默認網絡和注意力網絡大腦默認網絡與一個人的自省,思考和想像有關,而這些大腦活動恰恰是創造力的根源。影響創造力的因素資源的匱乏或者豐富會顯著影響創造力的發揮即貧窮真的會限制你的想像力資源匱乏和時間匱乏都會阻礙你的大腦發揮創造力
  • 想要清晰的思維模式,就要摒棄所謂的社會常識,用水平思考的方式
    就像我們常說的靈機一動的發散思維,打破常規,從另外的角度去觀察發現,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我們通常所說的腦筋急轉彎,這種大腦遊戲就應該算是水平思考的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方法。國內的應試教育多年來被詬病約束了很多的創造力,主要是因為它的輸入模式就是教人們如何進行垂直思考。
  • 撒貝寧學習有「拍照記憶法」,寫作者積累素材有《思考的整理學》
    對讀書思考和寫作來說,同樣有高效的訓練方法。今天就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本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的整理學》。外山滋比古出生於1923年,英語科班出身,文學博士,擅長語言學、修辭學、教育學、語義學、新聞學。還長年致力於推廣兒童情操教育。
  • 《思考的整理學》:如何留住靈感,把知識碎片化為己用
    直到我看到了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寫的《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才解決了我的困惑。外山滋比古出生於1923年,英語科班出身,文學博士,對語言學、修辭學、教育學、語義學、新聞學均比較擅長。還長年致力於推廣兒童情操教育。
  • 有創造力的大腦有什麼不一樣
    他們在研究者的觀察下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填寫關於自己人生、事業和性格的評估,並進行尋找腦部疾病和創造性思維的信號的測驗。  智商≠創造力   巴隆發現,與人們慣常的想法相反,智力在創造性思維中起到的作用其實並不大。也就是說,智力水平的高低並不能影響創造力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