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學》|碎片化時代,開啟大腦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指南

2020-12-08 美雯的生活觀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而在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電腦的當下社會,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似乎都在減退,記憶與重複,也許是電腦最顯著優於人腦的優勢。

「人類如果真想保有人性,就應該在機器無法下手或無法靈活操控的事情上發揮人的能力,創造性才是最關鍵的。」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選用。這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作者先是指出了學校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的特點,分析了為什麼這樣的教育環境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接下來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從思考力的發酵到萃取再到取捨,最終激發出思考的創造力,好像召喚神龍一般,每一環節相扣,水到渠自成。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觀點分析深入淺出,實踐方法簡便易行,幾乎每個方法都是作者親身驗證過的,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們可以重新體會思考的樂趣,輕鬆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亂的思考,激發出更多創造力。

接下來,我把自己認為最受啟發、最易實踐的幾點作個分享:

第一,如何催生思考的靈感

這一章節提出的幾個觀點,可能超乎一般人的認知,然而細品之後,你一定會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

首先,作者比喻了發酵工藝

想法與靈感好比製作啤酒過程中的發酵工藝,不可以一味埋頭苦讀,而是要在閱讀中,區別標記地作筆記。

例如讓自己共鳴的內容、再三出現令自己費解的內容都分別標註出來,讓他們在腦海中的這個「釀造所」醞釀一段時間。一旦某個契機出現,它們就會被喚醒,令你激動不已。這就如同我們閱讀一部名著,起初會覺得書中角色眾多、情節交錯,但你只管帶著問題讀下去,在閱讀中的某個時點,會豁然開朗。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說:「成熟了的主題,會自動走向你。」

其次,作者介紹了思考中的雞尾酒法則。

調酒師在一開始,必須要抑制住小小的自我,而應想方設法將美好事物以容易的形式結合到一起,只有這樣才能調製出美味的雞尾酒。這一法則非常適用於頭腦風暴。組織者要抑制住自我,而去創造出一個暢所欲言的開放氛圍,之後把各家之言相互對照,去思考一種新的調和狀態,這樣才會產生出飽滿的獨創內容。

再次,在思考事物的時候,無心之境才是最佳狀態。

考慮問題的時候,如果一直盯著一個問題不放,容易陷入一種膠著狀態,本來可以萌芽的靈感也無法萌芽了;在無心的狀態下,內心放鬆自由地舒展,這種狀態下更容易產生有趣的想法,更容易催生出靈感。

所以給事物一段沉睡的時間、忘卻的時間,以便在頭腦中為它們準備一個可以自由結合、產生化學反應的環境。作者特別舉例說睡一覺之後的清晨,更容易產生靈感。除了沉睡以外,作者還引用了歐陽修推崇的「三上」法,即馬上、枕上、廁上等,這三個地方,是經常能讓他妙筆生花的地方。

最後,靈感不會在不毛之地憑空出現。

各種各樣的知識、經驗、情感早已存在,在這裡面加入個性後,才會產生新的知識、新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將那些司空見慣的東西結合起來,很難孕育新事物,而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結合到一起後,會形成一個天馬行空的新世界。

第二,如何高度提煉思考碎片

如果說前邊是順其自然地靜候靈感的出現,那麼這一章節就是主動出擊去搜尋靈感了。

這一章節關於知識的積累與高度提煉,有兩個方面讓我很有收穫。

首先是積讀。

通俗地說,就是有目標地「一不做二不休」式獨門讀書法。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窮盡地去收集,然後從頭開始閱讀。由於讀第一本的時候,耗費的時間往往較多,所以建議先從一般程度難度的開始閱讀,這樣一路讀下去,後邊會發現有許多重複的內容,讀書的速度也會加快。讀完之後,要儘早寫出總結歸納的文章。

像這樣短時間內博聞強識的方法,對於知識的整理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把一個個塑造得對某一問題具有淵博的學識。很多運用了這一方法的人,都具備鮮明的個性。

其次是手帳與筆記本的搭配使用。

手帳

一旦有什麼想法時,把當下能掌握的重點,隨手記錄在手帳上,讓這個想法先暫時沉睡一下;再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手帳上沉睡一段時間後尚脈搏的內容摘出來,移到這個筆記本上,讓它們再次沉睡和發酵,使靈感迎面而來,當有好的想法出現時,可以隨手翻翻,把它們當作素材。

筆記本

最後還要準備一個遞進筆記本,用兩個頁面來講述一個主題。在每一個主題下邊產生延伸的內容,都要編號記錄在下邊。寫到遞進筆記本中的東西,一定是對自己非常重要,且令自己有著濃厚興趣的事情。

這一切做好之後,還要能一眼就區分出筆記本和遞進筆記本。這時可以給這兩種筆記本包上不同的顏色,每一本都寫上卷號,按順序排好。

遞進筆記本

當望著書櫃中排序整齊的這些筆記本時,心中的成就感一定是滿滿的!

培根曾經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僅有知識的話,在當今社會,沒有形成組織的知識,很難孕育出力量。

書中對於寫作的一些觀點,也分享並激勵和我一樣愛寫作的你們:

一旦開始寫作,不不要中途停留,要一個勁兒地往下寫,如果過於拘泥於一些細小的表現,會讓自己寫不下去,也會因此失去前進的勢頭。

千萬不要不捨得花工夫,因為越寫就越能使思考獲得整理。

通讀此書,能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視角,與她本身的經歷密切相關,非常適合於包含寫作者在內的腦力工作者閱讀。其中教授的方法也簡單易行,是一本閱讀輕鬆實用的好書。

相關焦點

  • 激發大腦的創造力 重新整理思考
    自己大腦的知識幾近枯竭。平時看過很多書,收集過很多知識,但到用的時候就是找不到。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那針對此種現狀《思考的整理學》給出了我們具體的方法。 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
  • 《思考的整理學》:如何留住靈感,把知識碎片化為己用
    直到我看到了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寫的《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才解決了我的困惑。外山滋比古出生於1923年,英語科班出身,文學博士,對語言學、修辭學、教育學、語義學、新聞學均比較擅長。還長年致力於推廣兒童情操教育。
  • 暢銷日本34年《思考的整理學》:擺脫混亂思維,激發大腦創造力
    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於大腦的認知要有些新的突破,可以多嘗試開發那些人工智慧暫時還無法越過的領域,比如說人類所獨有的情感思維和創造力思維。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再只是儲存信息的倉庫,而是要能成為可以思考出新事物的工廠。
  • 《思考的整理學》:日本思考大師支招,拖延和遺忘可以催生靈感
    最近讀了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外山滋比古所著的《思考的整理學》,受益匪淺。書中作者基於豐富的思考經驗,提出了獨特高效的思考整理法,使碎片化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想法,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書中提出了激發大腦創造力,有兩種方法對催生靈感更有效:睡一晚,時間的沉澱可以催生靈感;遺忘可以幫助我們催生出更有價值的思考。
  • 懂得有效整理雜亂的思考,才能在思考的困境中突出重圍
    ——洛克《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不僅可以推動我們的思考習慣,不斷進步,實現質的升華,還可以幫助我們的思考站在更開闊的跳板,讓想法更加新鮮,讓思考更加自由。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都是把大腦當做是倉庫,不斷的往進儲藏知識。倉庫越大越好,裡面塞的東西越多就強大。
  • 碎片化時代,如何有邏輯的思考和表達?
    這就要「感謝」我們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了,我們每天都會在社交網站、網絡媒體上接觸到大量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的,你並不能將這些七零八碎的東西有效整合、融合起來,其結果就是看起來你什麼都懂,但沒有一樣精通。怎麼辦呢?讀書。相較於社交媒體,書本是比較完善成體系的知識網絡。但讀書一定能杜絕碎片化嗎?不一定。
  • 《思考的整理學》:如何規劃出更加高效的人生?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選用。這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 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思考的整理學》,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 《思考的整理學》:突破慣性思維模式,讓靈感發酵,思維更上一層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當我們將思考作為一個課題拿出來講的時候,是否如同這句話所說的那般重要?在《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中,就思考的各方面進行了一番分析。在大腦中,每天都要接受大量信息,都要處理各種事情。很多時候,那些沒用的信息在腦中久久不能抹去,而這個時候就需要去忘掉它們,騰出更多的空間給有用的信息。當我們放空自己,不去想任何事情,給大腦一個休息時間時,能夠推動大腦思考問題,理性分析對錯。
  • 資訊時代更需要獨立思考做支撐
    眾所周知,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資訊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每天都有巨量,甚至是無限的信息衝擊著人們的感官,從而使那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無所適從,以至於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這簡直就是一件令人細思極恐的事情。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家長無視這一現實,而沒有把培養自己孩子的獨立思考力作為家庭教育的要事。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人不懂得獨立思考力的重要性。
  • 暢銷34年的書教你學會思考,變成不可代替
    雖然,人工完全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很小,這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前瞻性。 電腦和機器人縱然可以根據數據完成指令,卻無法擁有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相比於作家和詩人,工人則更容易被機器替代,這就提醒我們,成為一個擁有創造力的人,才不會被機器替代。
  • 撒貝寧學習有「拍照記憶法」,寫作者積累素材有《思考的整理學》
    對讀書思考和寫作來說,同樣有高效的訓練方法。今天就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本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的整理學》。外山滋比古出生於1923年,英語科班出身,文學博士,擅長語言學、修辭學、教育學、語義學、新聞學。還長年致力於推廣兒童情操教育。
  • 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
    隨看隨想 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水平思考》的前言,向讀者介紹了水平思考的特點,並將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進行了比較。我們的傳統教育一直強調的是垂直思考,而較少涉及水平思考。
  • 原來這樣思考,能夠讓大腦更具創造力
    對於一門學科的知識,學生缺少了獨立思考和創造新視角的練習,只是提升了「低級認知技能」:理解和記憶能力,對發展高級認知技能幫助不大。平庸的人不是不能思考,而是不會思考。在固有思想的禁錮下,人人都變得平庸。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能夠幫你衝破束縛,改變思考路徑,發掘大腦背後蘊含的巨大創造力。
  • 「獨立思考」是成才的最有效途徑
    對於我們大腦而言,學習等於輸入和存儲,而思考等於整合和輸出。沒有學習,思考沒有著力點;沒有思考,知識僅僅只是知識。我們大部分人都喜歡關注結果,這無可厚非。但對於「思考」這件事來說,關注結果並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別人的富有或貧窮,這是一種結果,這對你來說重要嗎?當然不重要!對你來說重要的是:他為什麼富有或貧窮,也就是其中的過程、方法,這才是對你有用的東西!
  • 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水平思考是一種開啟創造力的思考方法。本文是《水平思考》的前言,向讀者介紹了水平思考的特點,並將水平思考與垂直思考進行了比較。我們的傳統教育一直強調的是垂直思考,而較少涉及水平思考。
  •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學再多卻啥都不會?快點建立知識體系吧
    但如果問你真正學到了什麼東西,自己卻啞口無言。遇到問題,需要利用知識解決時,大腦卻一片空白,霧裡看花終隔一層。這的確讓人感到挺難堪的,辛辛苦苦地付出,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海量的碎片信息推送給你,在不斷推送與不斷點擊的過程中,看似學了很多知識,但這些知識都與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與實際操作沒有太大的關聯性,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關聯。
  • 《思考的整理學》:走出思考誤區,讓思考更有智慧
    正如《思考的整理學》裡提到的:「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讓處於初級階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讓它不斷前進。如果思考只停留在第一階段,那麼無論時間怎樣流逝,也只是膚淺的想法罷了。」《思考的整理學》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的經典代表作。本書是作者基於豐富深刻的思考體驗,提出的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 像天才一樣思考: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編者按:天才的創造力總是讓我們驚嘆,但對我們來說,學習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而不是問題的內容可能更有用。Thomas Oppong建議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腦,更好地解決問題、思考不同的問題、每天建立更好的聯繫。
  • 大腦的創造力從何而來?答案竟然是140億神經細胞,自由自由思考
    關於大腦創造力的話題,小務虛一直在思考,今天分享下,供大家參考。大腦用進廢退原理如下這張圖,上半部是神經元1-5,分別管理手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比如圖中神經元1和5最小,因為拇指與小指最不靈活。這就是大腦用進廢退的原理,我們在生活中普遍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動作,一項技能,一個概念,重複的次數越多,我們就越熟練,或者叫越專業,其背後的原理,就體現在大腦的神經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