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腦只是存儲知識的雜亂倉庫,就難以輸出打動人心的思考觀點;而在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電腦的當下社會,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功能似乎都在減退,記憶與重複,也許是電腦最顯著優於人腦的優勢。
「人類如果真想保有人性,就應該在機器無法下手或無法靈活操控的事情上發揮人的能力,創造性才是最關鍵的。」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英語文學家、評論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被大學入學考試試題選用。這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作者先是指出了學校教育培養出的人才的特點,分析了為什麼這樣的教育環境很難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接下來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從思考力的發酵到萃取再到取捨,最終激發出思考的創造力,好像召喚神龍一般,每一環節相扣,水到渠自成。
《思考的整理學》一書,觀點分析深入淺出,實踐方法簡便易行,幾乎每個方法都是作者親身驗證過的,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們可以重新體會思考的樂趣,輕鬆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亂的思考,激發出更多創造力。
接下來,我把自己認為最受啟發、最易實踐的幾點作個分享:
第一,如何催生思考的靈感
這一章節提出的幾個觀點,可能超乎一般人的認知,然而細品之後,你一定會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
首先,作者比喻了發酵工藝
想法與靈感好比製作啤酒過程中的發酵工藝,不可以一味埋頭苦讀,而是要在閱讀中,區別標記地作筆記。
例如讓自己共鳴的內容、再三出現令自己費解的內容都分別標註出來,讓他們在腦海中的這個「釀造所」醞釀一段時間。一旦某個契機出現,它們就會被喚醒,令你激動不已。這就如同我們閱讀一部名著,起初會覺得書中角色眾多、情節交錯,但你只管帶著問題讀下去,在閱讀中的某個時點,會豁然開朗。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說:「成熟了的主題,會自動走向你。」
其次,作者介紹了思考中的雞尾酒法則。
調酒師在一開始,必須要抑制住小小的自我,而應想方設法將美好事物以容易的形式結合到一起,只有這樣才能調製出美味的雞尾酒。這一法則非常適用於頭腦風暴。組織者要抑制住自我,而去創造出一個暢所欲言的開放氛圍,之後把各家之言相互對照,去思考一種新的調和狀態,這樣才會產生出飽滿的獨創內容。
再次,在思考事物的時候,無心之境才是最佳狀態。
考慮問題的時候,如果一直盯著一個問題不放,容易陷入一種膠著狀態,本來可以萌芽的靈感也無法萌芽了;在無心的狀態下,內心放鬆自由地舒展,這種狀態下更容易產生有趣的想法,更容易催生出靈感。
所以給事物一段沉睡的時間、忘卻的時間,以便在頭腦中為它們準備一個可以自由結合、產生化學反應的環境。作者特別舉例說睡一覺之後的清晨,更容易產生靈感。除了沉睡以外,作者還引用了歐陽修推崇的「三上」法,即馬上、枕上、廁上等,這三個地方,是經常能讓他妙筆生花的地方。
最後,靈感不會在不毛之地憑空出現。
各種各樣的知識、經驗、情感早已存在,在這裡面加入個性後,才會產生新的知識、新的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將那些司空見慣的東西結合起來,很難孕育新事物,而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結合到一起後,會形成一個天馬行空的新世界。
第二,如何高度提煉思考碎片
如果說前邊是順其自然地靜候靈感的出現,那麼這一章節就是主動出擊去搜尋靈感了。
這一章節關於知識的積累與高度提煉,有兩個方面讓我很有收穫。
首先是積讀。
通俗地說,就是有目標地「一不做二不休」式獨門讀書法。收集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窮盡地去收集,然後從頭開始閱讀。由於讀第一本的時候,耗費的時間往往較多,所以建議先從一般程度難度的開始閱讀,這樣一路讀下去,後邊會發現有許多重複的內容,讀書的速度也會加快。讀完之後,要儘早寫出總結歸納的文章。
像這樣短時間內博聞強識的方法,對於知識的整理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把一個個塑造得對某一問題具有淵博的學識。很多運用了這一方法的人,都具備鮮明的個性。
其次是手帳與筆記本的搭配使用。
一旦有什麼想法時,把當下能掌握的重點,隨手記錄在手帳上,讓這個想法先暫時沉睡一下;再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手帳上沉睡一段時間後尚脈搏的內容摘出來,移到這個筆記本上,讓它們再次沉睡和發酵,使靈感迎面而來,當有好的想法出現時,可以隨手翻翻,把它們當作素材。
最後還要準備一個遞進筆記本,用兩個頁面來講述一個主題。在每一個主題下邊產生延伸的內容,都要編號記錄在下邊。寫到遞進筆記本中的東西,一定是對自己非常重要,且令自己有著濃厚興趣的事情。
這一切做好之後,還要能一眼就區分出筆記本和遞進筆記本。這時可以給這兩種筆記本包上不同的顏色,每一本都寫上卷號,按順序排好。
當望著書櫃中排序整齊的這些筆記本時,心中的成就感一定是滿滿的!
培根曾經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僅有知識的話,在當今社會,沒有形成組織的知識,很難孕育出力量。
書中對於寫作的一些觀點,也分享並激勵和我一樣愛寫作的你們:
一旦開始寫作,不不要中途停留,要一個勁兒地往下寫,如果過於拘泥於一些細小的表現,會讓自己寫不下去,也會因此失去前進的勢頭。
千萬不要不捨得花工夫,因為越寫就越能使思考獲得整理。
通讀此書,能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視角,與她本身的經歷密切相關,非常適合於包含寫作者在內的腦力工作者閱讀。其中教授的方法也簡單易行,是一本閱讀輕鬆實用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