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科鳥大腦中也存在 感覺與意識的神經關聯

2020-12-17 中國財經時報網

封面故事

主持人:本報記者 陸成寬

人類傾向於相信我們是唯一擁有某些特徵、行為或能力的物種,尤其是在認知方面。偶爾,我們也會將這些特徵延伸到靈長類動物或其他哺乳動物身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被認為是人類例外論的證據越來越多地被推翻。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安德裡亞斯·尼德等科學家認為,「意識和大腦皮層之間的關係只有人類獨有」的觀點現在也有了反駁它的證據。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在食腐烏鴉的大腦中植入電極,記錄它們做出反應時的神經元信號。當食腐烏鴉做出反應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發射信號,表明它們有意識地感知到了提示;但當它們沒有反應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沉默。研究人員報告,烏鴉發射與行動一致信號的神經元位於腦髓中。研究人員稱,這是鳥類大腦中感覺意識的經驗性標記,與在靈長類動物中看到的類似。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感覺也不會特別吃力。他對自己的變化非常驚喜。原來堅持,真的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這讓我想到一個成語,不進則退。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
  •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科學家首次揭示烏鴉大腦也有主觀意識 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 2020-10-03 20:42:00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
  • 鳥有大腦皮層,那它有意識嗎?
    斯塔克等人的研究利用三維偏振光成像(3D-PLI)技術在鴿子的大腦中進行分析。這種高解析度的成像方法幫助他們在鴿子體內發現,神經纖維也具有橫向和縱向的重複環路,這與哺乳動物的新皮層結構很類似。接著,他們利用神經示蹤劑在體內和體外分別檢驗了鴿子和貓頭鷹,這兩種遠緣鳥類的Wulst以及DVR感覺迴路,同樣確定了橫縱交織的神經連接。
  • 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可能是靠「猜」
    然而,還有另一個我稱之為「真正問題」的問題:怎麼解釋不同意識的生物學基礎。這個問題不像「簡單問題」那樣直接假設意識不存在,也不像「困難問題」那樣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解釋意識的存在性問題上。如果你熟悉所謂的「神經現象學」(neurophenomenology),可能會覺得這聽起來跟神經現象學有些相似之處,不過,也有很多不同點,我接下來會講到它們。
  • 體育鍛鍊或與大腦記憶表現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2020年9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Effect of acute physical exercise on motor sequence memor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運動和大腦記憶或許存在密切關聯。
  • 新研究表明大腦神經修剪或影響自閉症發病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研究人員公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此項研究表明,在人類大腦的發育中,神經修剪的過多或過少都關乎自閉症的發病。大腦是個神奇的空間,在人類大腦中,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平均每個神經元又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約1000個被稱為「突觸」的聯接節點,但腦內突觸並非多多益善,需要經過各種精妙絕倫的修剪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研究人員發現,在神經環路修剪過程中,存在一種「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過多或過少修剪,都事關自閉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
  • X-Brain:大腦與意識之間的解釋鴻溝與物理難題
    中,哲學家託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稱,擁有原始意識說明主體能進行體驗或感受,即意識到「作為某種生物是什麼感覺」(something it is like to be)。第一,從生命和感受的基本共性中不難看出,究其根本,基本的生命功能是意識和感受產生的基礎。就比如,生命和感受都以複雜而有序的化學生理反應為依託,且二者都無法脫離軀體獨立存在。生物要想生存,就必須有一具界限明確的身體,將其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來。
  • 神經重症患者的意識評估
    準確評價患者意識存在一定難度。研究證實,相對於GCS評分,FOUR評分能提供更多的神經系統細節,更準確、更適合於神經重症患者的臨床評估。遺憾的是,無論何種量表,在評估神經重症患者的意識中都存在著較高的誤診率,尤其是在評估植物狀態( vegetative state,VS)、無反應覺醒綜合症、微意識狀態(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情況。
  • 大腦把記憶存在哪兒了?技術複雜 但原理很簡單
    大腦是如何存儲一個特定概念的?是通過為數不多的神經元(例如幾千個,甚至更少的神經元)來存儲,還是動用大量神經元(數以億計的神經元)分布式地存儲在整個大腦中?神經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不過,這種爭論也帶來了好處,讓科學家對記憶和有意識思維有了新的理解。有趣的是,在此過程中,好萊塢還幫了一點忙。
  • 只有一百萬個神經元,卻是昆蟲最強大腦,教會我們意識的起源
    從生理學上講,意識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簡單來說,意識就是對內外環境的感知及反應,長久以來,意識為人類獨有,但隨著科學研究的展開,意識已拓展至動物界,作為蜜蜂的一種,蜜蜂存在意識成為共識,每個人也都同意蜜蜂可以接收環境信息並對其經過分析計算後做出反應。
  • 科學家們使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來翻譯大腦活動中的語言
    最近發表的三項研究集中於使用人工智慧(AI)神經網絡從大腦信號中產生音頻輸出,結果顯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即在80%的時間內產生可識別的聲音。研究的參與者首先在大聲朗讀或聽特定單詞時測量了他們的大腦信號。該公司希望將人類意識與網際網路的力量結合起來。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擴展和發展,促進大腦和機器之間交流的新方法,這些最初由《科學》雜誌重點報導的研究將繼續展示穩步前進的進程。
  • 意識是種獨特的物質嗎?它和大腦有什麼聯繫?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人的大腦如何產生意識?意識是虛擬的物質嗎?兩者有什麼關聯?在科學界有眾多謎題,比如人類的大腦和意識有什麼關係、人死後身體中的意識會不會消失,伴隨著這些謎題,人類科技一步步進步,希望有一天能解開這些問題。
  • 男女大腦有生物性差異!是什麼使我們大腦存在不同?
    北京時間3月26日消息,一項新研究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差異可能始於子宮。這一結論還存在爭議,因為一些專家表示,社會影響對大腦而言更加重要。在研究中,科學家對118個懷孕後半程(介於25.9周至39.6周間)的胎兒(70個胎兒為男性,48個為女性)進行了腦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以分析性別與發育中大腦的功能性連接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研究人員認為,男女大腦的差異是生物性的。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莫裡亞·託馬森(Moriah Thomason)教授表示,男女大腦的主要差異之一是大腦遠端區域的連接。
  • 冷凍大腦讓意識「永生」?麻省理工和這家公司合作受批
    MIT被質疑「出借」公信力目前來看,不僅2名創始人畢業於MIT,這家初創公司和MIT確實還有合作上的關聯。上述聲明中提到,MIT媒體實驗室教授、頂級神經科學家Edward Boyden團隊和Nectome公司之間此前確實存在研究合同。這要追溯到2年以前。
  • 心理學:你的思維其實只是大腦的產物,與意識毫無關係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什麼是意識?意識就是指人的大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一種反應,包括感覺、感知、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當一個人大腦空白時,沒有任何思維想法時,意識也依然存在,它能感覺到此刻身體的狀態,比如僵硬、固化、思緒的空白。當外界信息被意識觀察到,就會表現為腦海中和內心深處的「我看到」,或者「我知道」,但這種我看到或我知道並非意識本身。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
    該劇講述的是一位年輕的電腦程式員,在一次自動駕駛汽車事故中受傷,臨死前他同意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一個名為 Lake View 的高級虛擬世界,之後便開始了一段來世人生旅途。在身體死亡後,上傳到雲端的思想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能夠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與現實世界中的親人保持聯繫。
  • 大腦中的地圖,在幫我們理解世界?
    在同一個區域內,神經元的活動表達信息,相鄰的神經元表達相鄰的事物:相鄰的身體部位、視野中相鄰的區域或相鄰的空間位置等。因此,大腦就像個地圖冊。它包含很多地圖——身體的、視覺世界的、我們生活的空間的。大腦工作時,一個神經元表達的抽象信息與它的物理位置之間不一定要有任何關聯,但因為表達相似信息的細胞總是需要互相溝通,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可以減少通訊消耗。
  • 科學網—科學家探尋組織液流動與大腦之間關聯
    在大腦中,組織液被認為由循環的腦脊髓液、細胞廢物和血漿構成。此前研究證實,組織液流動和惡性膠質瘤,或者說大腦腫瘤細胞增加的發病率存在關聯。一個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和電氣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最近開發了一種測量並重建大腦中組織液流動速度的新方法。 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得以首次探尋膠質瘤模型中的組織液流動動力學。
  • 人類的意識是什麼?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
    意識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準確的定義,我們根本不知道意識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有一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多年,人死後意識會不會隨之消失呢?這些謎題充滿著神秘色彩,激勵著科學家不斷找尋答案。
  • 大腦中的RFRP神經...
    2020年1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塔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壓力和不孕不育之間缺失的關聯,通過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他們證實,大腦底部名為RFRP神經元的神經細胞群或會在機體壓力狀況下激活,隨後抑制生殖系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