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2020-12-14 宋媽說育兒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你能做到的,比想像的更多」——諺語

最近在陪孩子鍛鍊身體,我們相約一起去跑步。

起初的時候,他只能跑300米左右,就累得喘氣,非得停下來歇會。我鼓勵他要堅持,達到你的極限,一點點去挑戰你的耐力

孩子很聽話,一點點延長他能堅持的裡程,第二天下來,能跑400米了,第三天,第四天都在逐漸進步,一個星期下來,已經能一口氣跑上一千米了。感覺也不會特別吃力。他對自己的變化非常驚喜。原來堅持,真的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

這讓我想到一個成語,不進則退。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

就像我們平時多見很多盲人,但是聽力卻非常好。失去雙手的人,卻可以用腳照料自己的生活。這都是因為把身體一個機能重複鍛鍊開發的結果。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

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

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

兒童在早期發育的過程中突觸的數目是最多的,如果這些突觸沒有接受適當豐富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之後會慢慢的萎縮和削減,這其實就是神經的可塑性。

所以在兒童時期這種改變是最明顯的,尤其是6周歲以前的孩子。那麼家長如果想孩子可塑性更強,就要給孩子創造提供豐富適宜的刺激。

為什麼要給孩子大腦提供豐富必要的刺激

為了證明豐富的刺激能促進孩子大腦更好的發育,科學家曾經找來幾組家庭做實驗:

這些家庭的孩子平均年齡在3-4歲左右,在此之前,都沒有過這種大腦神經的刺激,科學家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常規組

實驗組的家庭,科學家會教給負責養育孩子的家長一些幹預的方法進行大腦的刺激。比如:用廢棄的東西做手工,用不同的顏色教孩子進行物品歸類,同時會提供相關的玩具和繪本書籍。另外一組家庭則和日常類似,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幾周下來,結果變化非常明顯,那些被幹預的孩子在語言和智力方面有了一個明顯的提高。而另外一組常規的孩子,和之前沒有什麼變化。

這充分說明了,豐富的大腦神經刺激,可以提高孩子的神經可塑性,幫助孩子提高他的認知能力和智力發育

很多父母會經常給孩子買玩具,買繪本,而且做一些親子互動遊戲,有這種意識是非常好的。

許多家長應該明白怎麼做才能最有利於孩子的大腦刺激。

父母怎麼給孩子創造認知刺激

1)充分讓孩子體驗多感官的世界

家長很容易走入的一個誤區:我們經常會去在乎孩子的視覺和聽覺的發育刺激,而忽略了其他的感官。

因為對於成人來說,我們獲取信息主要是靠眼睛看和耳朵去聽,所以會用自己的角度去判定的孩子的需求。

實際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孩子喜歡咬東西,用手扔或者鼻子聞,孩子這樣的表現,其實是很正常的,他在用自己多感官去體驗這個世界

感官系統發育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基礎的認知能力,也是他高級能力的基礎。

就像我們建房子,先要打地基,才能往上一層層地去建高樓。所以簡單一點就是我們要充分地放手,要讓孩子有足夠多的機會。

用自己多有的感官,無論是眼睛耳朵還是嘴巴鼻子去感受這個世界,允許她有一些破壞力的行為。

2)建立信息的關聯性

什麼是信息的關聯性呢?

就比如我們在給孩子吃蘋果時,告訴他蘋果吃起來甜甜的,聞著很香,表皮摸起來滑滑的,顏色有黃色的金蘋果,也有紅蘋果,這樣就是相當於把一個事物的不同面的信息全部進行關聯起來。這一點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的。

大部分家長現在都有給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意識,買玩具,買繪本,特長開發。

雖然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充足的刺激,但是往往忽略了將這些刺激進行合理的關聯,這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孩子各個感官接收的信息關聯起來。

因為我們在認知判定一個事物的時候,也是從多個方面進行的,而不是單一的看和聽。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看到一個事物的時候,將所有的信息各方面進行關聯起來。

雖然這個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做和沒做結果就是大大不同,有這種關聯信息意識的孩子,他對一個事物的認知會更加全面,思維更加靈活,不刻板。

3)充分地接觸大自然

現在的早教都是鼓勵家長孩子去上課各類課程,其實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大自然可以給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無論是雨雪雷電,山川大河,還是鳥鳴蟲叫,一個大自然的回饋,都能讓孩子的感官充分被利用。

與其讓孩子關在室內有限的刺激去學習,不如讓孩子回歸大自然,在萬物之間感受這種變化。

總之,豐富的刺激有利於孩子神經的可塑性,促進大腦的發育。但也不意味著越多越好,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極限範圍,如果大腦刺激的過度,也會受到傷害,掌握好度是非常關鍵的。

每位家長都希望能把孩子培養的優秀一點,抓住認知的關鍵階段十分重要。

讓孩子得到豐富的刺激,幫助孩子提高神經可塑性,是最有效也是最科學的方法,但是家長們也不能急功近利,把愛變成傷害。

你家孩子有進行相關的大腦刺激,提高神經的可塑性的活動嗎?歡迎下方留言探討。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

拓展二:直把蘇州變許州的許可馨改名許立娜,以愛為名的雙刃劍,終有惡報

相關焦點

  • 腦科學之「神經可塑性」,給家長4個方法,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能力
    人的大腦也是同樣的原理。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什麼是神經可塑性?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
  • 促進神經可塑性加強大腦功能連接,巧妙運用遊戲精神孩子更專注
    「你怎麼就知道玩遊戲啊?看一會兒書不行嗎?」「媽媽你知不知道玩遊戲也能對學習有幫助?」「玩遊戲會耽誤學習的,這我能不知道?」2許多科學研究發現,遊戲還能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遊戲可以促進神經形成,即促進大腦中新神經元的生長,還能促進神經可塑性——神經通路和突觸的變化,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
  • 大腦可塑性是如何影響肌肉可塑性的?
    由此可見,大腦可塑性可能是對學習的一種反應,也可能是對疾病損傷的一種補償。更深入的認識大腦有助我們找出更好的學習方法和疾病康複方案,對健康人群或病人均有好處。 其次,我們也要知道什麼是肌肉可塑性?按結構和功能,可將人體的肌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 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不良注意力習慣會持續伴隨孩子
    孩子在分心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小腦瓜裡究竟在想什麼?恐怕除了孩子自己誰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思緒處在游離狀態時,想到的大多是關於「自我」的東西,我的想法、我的情緒,我的行為等等,與目標任務沒什麼關聯。
  • 孩子熟睡後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執筆:邵菲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寶寶成長的每一刻,媽媽都不想錯過,甚至在其睡覺的時候都一直在旁守候,看著他們的各種小動作,感覺心都要融化了,但是各位媽媽們,你們真的讀懂了寶寶小動作背後的信號嗎?>微笑是大腦對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種正常反應,通常在清醒狀態下較為常見,如果寶寶在睡著後還經常面露微笑,說明其大腦神經發育成熟,大腦皮層仍處於興奮狀態,能對外界刺激做出靈敏的反應。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父母千萬別錯過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莉絲·埃利奧特(Lise Eliot)在她的著作《0-5歲: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一書中,從腦科學的角度解讀了0-5歲這5年間
  • 堅持運動,對孩子的大腦有好處嗎?
    你知道嗎?運動可以改變大腦,使兒童終生受益。一個經常鍛鍊大腦的孩子會怎麼樣?1、大腦額葉充血活躍:提升注意力兒童6歲時腦重量達到成人腦重量的90%,12歲時接近成人腦重量。由此可以看出,人腦從出生到青春期的發育期是最快的。
  • 競思教育丨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2個方法幫助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孩子在分心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小腦瓜裡究竟在想什麼?恐怕除了孩子自己誰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思緒處在游離狀態時,想到的大多是關於「自我」的東西,我的想法、我的情緒,我的行為等等,與目標任務沒什麼關聯。
  • 常吃垃圾食品影響大腦,但對NAc突觸可塑性影響的存在性別差異
    這一名單隨後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為謠言,但是垃圾食品對人的危害是真實存在的。長期食用垃圾食物容易導致肥胖,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患病風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期食用垃圾食品對大腦也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
  • 解密「最強大腦」的真相,孩子大腦可塑期竟然是這3年
    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研究表明:0~3歲兒童的大腦處於飛速發展期,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大腦智力開發的敏感期;這時期的大腦需要適當的刺激來促進智力發展什麼是大腦的可塑性?在0~3歲時,大腦發育的目標是形成神經聯結,以保證重要技能的掌握;當大腦正在形成新的突觸時,其可塑性是最大的。比如,孩子的視覺、聽覺、情感、語言、社交等這些功能的發育敏感期,峰值都在3歲以前。換句話說,孩子3歲前,很多習慣就已經形成了。而學齡後,也就是6歲以後,大腦發育的敏感性就會快速下降。
  • 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
    01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據相關研究:三到六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第四點:睡著了也能精力充沛,翻騰整夜不嫌累翻身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它需要身體的肌肉、神經以及大腦的信號共同完成才行,對寶寶來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寶寶晚上喜歡翻滾就證明他們的大腦很活躍,正在快速發育。
  • 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該公司研發的小裝置可以將數據輸送給大腦,讓人們可以通過皮膚 「看」和 「聽」。外網 Nautilus 近日對伊格曼展開了一場採訪,探討了神經元如何與彼此進行競爭、人類能否擁有全新的感官體驗、以及他為何相信 「你就是你的大腦」等問題。你說我們對大腦的可塑性幾乎一無所知。大腦每天都會經歷 「重新布線」嗎?在人的一生之中,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重新接線。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而大腦最主要的部位就是大腦皮層,這是我們人類最發達的一個部位,大腦之下的很多結構,叫皮層下結構,是比較早期就出現了的,不過在進化中,從猴到猩猩到人,這個皮層的結構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就是人類認知的主要來源。腦科學最主要關注的質疑就是皮層的各種功能。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是分管各種功能的,就是說,功能是分區的,你的哪個區域受損,就會喪失相應的腦功能。
  •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近日,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做客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醫學科學樓報作題為「大腦的可塑性:
  • 新生兒的3項智力檢查,父母別錯過,結果不合格或說明存在問題
    尤其有3項智力檢查,父母們千萬別錯過,結果不合格或說明存在問題,及早發現也可以及早幹預。一.阿氏評分寶寶剛出生時,就要做這項檢查了。把寶寶給寶媽看一眼之後,護士就會把寶寶抱走十幾分鐘,除了洗澡之外,還要做出生後的第一次體檢,其中就包括阿氏評分。這個評分主要觀察嬰兒的皮膚顏色、肌張力、呼吸等情況,從這幾個方面判斷嬰兒是否有缺氧的狀況。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大腦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簡單的例子,你閱讀的這篇文章能讓你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那麼它就會在神經層面上改變你的大腦。這要歸功於一種被稱為「突觸可塑性」的生物現象。突觸可塑性與學習和記憶過程之間的聯繫是深入研究的主題。你的大腦比你想像中更有可塑性為了控制身體中發生的所有生理過程,大腦依賴於被稱為細胞信號傳導的細胞溝通機制。特殊的神經遞質(被稱為信號蛋白)將信息傳輸到細胞,由於受體的作用,細胞先對信息進行解碼,然後再在細胞內水平上將指令傳遞到其他細胞。
  • 限制神經可塑性的關鍵記憶分子
    大腦有著驚人的運算能力,它支持著人類一生的學習和記憶。一段新經歷很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細胞間重要通訊工具「突觸」的聯繫,為了適應突觸改變,大腦的某些區域具有高度可塑性。其中,最重要的記憶結構名叫「海馬(hippocampus)」,其內富含全腦最具可塑性的細胞。
  • 別再用錯你的大腦
    「成年人的大腦不能改變」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害得很多家長忙著在孩子連話都不會說時就送去「開發大腦」,以為這樣能確保孩子的聰明才智。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人腦是獨一無二的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掀起了輿論界的軒然大波。在《物種起源》發表前,科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廣泛接受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甚至非哺乳類脊椎動物存在某些共同特徵,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則著重強調了人類並不是一種與其它動物有本質不同的所謂具有社會性、道德性和高智商的生物。他反覆強調應該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進行對大腦、其進化過程,以及這些進化如果影響人類行為的研究。
  • 神經元長期不「訓練」會斷開連結,提升神經元可塑性讓孩子更專注
    這種混合的信息傳遞機制,註定了神經元擁有可塑性,這個可塑性就在於:如果,神經元經常接收到較強的信息(即被訓練),那麼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存於突觸小泡),從而後續神經元,也就會接收到較強的信息,於是後續神經元的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