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2020-12-14 IT之家

「你就是你的大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你所經之事、所成之人、還是所見之物,你生活中發生過的每一件事都存儲在你的大腦中。

據國外媒體報導,大腦的 「可塑性」是現代科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但神經科學家大衛 • 伊格曼(David Eagleman)認為這個詞具有誤導性。塑料藉助模具成型後,就會維持特定的形狀不變,而大腦的物理結構處於連續不斷的變化之中。不過伊格曼也沒法對這個詞避而不用,「所有文獻都這麼寫,保守起見,我也只能這麼寫了。」伊格曼也不贊同將計算機比作大腦,並創造了 「livewired」一詞(live 意為 「活的」,wired 意為 「連線」),以強調大腦的 「硬體」和 「軟體」是密不可分的

伊格曼體內似乎蘊藏著驚人的能量。他既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又是一名小說家,還是 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大腦》節目的主持人,此外還是 HBO 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如今他還是矽谷公司 NeoSensory 的 CEO。該公司研發的小裝置可以將數據輸送給大腦,讓人們可以通過皮膚 「看」和 「聽」。

外網 Nautilus 近日對伊格曼展開了一場採訪,探討了神經元如何與彼此進行競爭、人類能否擁有全新的感官體驗、以及他為何相信 「你就是你的大腦」等問題。

你說我們對大腦的可塑性幾乎一無所知。大腦每天都會經歷 「重新布線」嗎?

在人的一生之中,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重新接線。你的大腦中有 860 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是多達 1015 次方。這些連接的強度會不斷變化,並且會不斷斷開和重連。所以說,與一周前、或者一年前的你相比,此時的你已經是個不同的人了。你了解到我的名字叫大衛之後,你的大腦物理結構就會有所變化,這就是記憶的過程。

在一周時間裡,大腦的連接方式是只會稍有變化、還是會產生顯著區別?

兩種都有。目前在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會經歷許多變化。我們的生活突然不再按部就班,必須重新思考某些事物,充分發揮創造力。大腦會自己建立起一套世界模型,藉此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件。然而突然之間,我們的預測都變得不靠譜起來。在封城期間,唯一的安慰便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只要你沒生病,大腦就能從疫情中獲益,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用新鮮事物挑戰自己,而這對於大腦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

有一項已經開展了幾十年的研究,受試者是一群終身生活在女修道院中的修女,均同意在死後將大腦捐獻出去。研究人員在解剖時發現,有一部分修女患有阿爾茨海默症,但這些修女在世時,別人根本看不出她們得了病。這是因為,她們無時無刻不在 「挑戰」自己。修女們有職責和雜務在身,還要經常和他人打交道。而對大腦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其他人(當然,這種挑戰是有益的)。因此在她們去世前,她們的認知系統始終非常活躍。儘管她們的大腦結構受到了疾病的蠶食,但大腦中一直在不斷鋪設新的路徑。

你在書中寫道,我們大腦中的各組神經元之間一直在爭鬥不休,想爭奪對大腦特定部分的控制權?

下至單個神經元,各個層面上都存在競爭關係。就好比森林裡看似寧靜而美麗,但每棵樹木和灌木都在為了陽光而競爭,所以有些灌木長得矮寬,有些則把所有能量都用在長高上,伸展枝葉,吸收儘可能多的陽光。神經元之間的關係也正是如此。當一個神經元向另一個神經元傳遞信號時,也是以神經元之間相互鬥爭作為大背景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很多事情就說得通了。一旦大腦的某個部位暫時閒置,就會迅速被其它部位佔領。

能舉個大腦中競爭的例子嗎?

我們總把大腦後部負責視覺的部位稱作視覺皮層。但如果你失明了,或者甚至只是蒙住眼睛、在掃描機器裡待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觀察到,負責觸覺和聽覺的腦區開始侵佔視覺腦區。如果是天生失明,這部分腦區就會被整個挪作他用,如負責觸覺、聽覺、單詞記憶等等。所以我們不應給各個腦區貼上 「這部分是負責視覺的」之類的標籤。

那大腦只是在收集信息,然後進行重新組織整理嗎?

大腦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並不在意數據的來源,因為大腦內部的所有信息都是由微弱的電化學尖峰表示的。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每秒都會激發 10 至上百次,大腦根本不知道某個數據究竟是來自光子、還是耳朵接收到的空氣壓縮波、還是口鼻感受到的分子混合物。但它就是能弄清楚如何建立反饋迴路,將指令發送給對應的肌肉,從而使輸入發生特定改變。

你提出了一項有趣的猜測,稱我們做夢是為了保護視覺想像力。你是說如果我們不做夢的話,就有可能失去這項能力嗎?

沒錯。如今我們可以用電力照明,但在人類進化史上,99% 的時間裡都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你只能生活在黑暗中。黑暗對聽覺和觸覺沒有影響,但對視覺來說就很不利了。考慮到腦區互相佔領的速度,視覺皮層很快就會被其它腦區所佔。數年前,我的學生唐 • 沃恩(Don Vaughn)和我研究出的一套模型顯示,做夢似乎是一種在夜間保護視覺皮層不受侵佔的方式。其中涉及到了一條非常特殊的迴路。每隔 90 分鐘,大腦中部的神經元就會變得活躍一下,展開一些活動。這些活動本身沒什麼特別的,但似乎是種保護性的激活機制,就好像 「現在是晚上了,你正處於睡眠模式。我們得讓這部分腦區保持活躍,不然就會被隔壁腦區攻佔掉。」

這麼看做夢可真不浪漫!別人都說夢是靈魂之窗,你卻說做夢只是為了保持視覺皮層活躍。

我有時也會追求浪漫,但大多數時候只追尋真理。我們分析了 25 種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可塑性以及夜間的快速眼動睡眠長度。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大腦可塑性越強,所需的快速眼動睡眠就越多。順便一提,快速眼動睡眠在嬰兒時期出現得最多,因為這一階段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最需要好好保護視覺皮層。

假如有某顆行星不會自轉,不會有半天時間都處於黑暗之中,這顆行星上的生物就不會做夢了嗎?

我們這樣會做夢的物種在宇宙中也許十分罕見。假如你生活在一顆永遠處於白晝、或永遠處於黑暗之中的行星上,就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了。或者說,假如你所在的行星自轉速度很快,晝夜每隔 90 分鐘就會輪換一次,那也用不著做夢。

據說有些人由於出生缺陷、或者手術原因,缺少了半邊大腦,但仍然能正常生活。這真的可能嗎?

只要是在 7 歲左右之前摘除的,就沒有大礙。我曾經和幾名幼時做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年輕人交談過,從交流中根本覺察不出他們少了半邊大腦。只不過與被切除的一側大腦對應的另一側身體往往略有些跛。但他們的認知能力並沒有問題。這說明即使大腦缺失了一半結構,整個大腦系統也能設法正常發揮功能。

動物中也有一些大腦可塑性的例子。比如有一條狗生來就沒有前腿,於是學會了只用後腿走路。

這隻叫 「信念」(Faith)的狗可以像人類一樣用後腿走路。這是因為,她必須去找食物,也必須到母親身邊去,所以她不得不搞明白怎麼用後腿行走。這說明狗的大腦並未受基因限定、只能控制狗的身體,而是怎麼可行就怎麼控制。縱觀動物王國,身體類型、骨骼長度、肌肉組織、翼爪形狀可謂千奇百怪。大自然不會為每一種生物單獨設計一套大腦,只需從生物基因著手即可。只要對某個基因稍加改動,形成的身體結構就會大大不同。

人類大腦是如何重新 「布線」、彌補缺失的感覺的?

這個問題讓我不由得思考,人類能否創造出新的感覺?大腦能否從全新的數據流中獲取有用信息?這種情況叫做 「感覺替代」。我們在一些失聰者身上進行了這種嘗試。我們製作了一件背心,上面布滿振動馬達,會產生類似手機那樣的振動。背心接收到聲音之後,便會將聲音轉換成特定的振動規律。馬達按振動頻率從低到高排列,與內耳的排布方式相同。這樣一來,我們就相當於用軀幹部分的皮膚代替了內耳。結果發現,失聰者僅憑皮膚感受到的振動規律,也能獲取外界的聲音信息。皮膚似乎沒什麼大作用,卻有著出色的計算能力,可以傳遞大量數據。

皮膚為何如此擅長計算?

因為皮膚非常敏感,萬一有蒼蠅落在你身上、或是有什麼東西在你身上爬來爬去,你都能感覺到。皮膚的 「帶寬」非常合適,可以向其中傳輸大量數據。如今大家都在研究如何藉助可穿戴設備、向人眼或耳朵中傳入更多信息。但眼睛和耳朵應當另有用途,皮膚倒是一條現成的信息傳輸渠道。

為失聰人群研製這類設備是一方面,但我們的感覺體驗也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就算我們的感覺一切正常,也有改進、甚至改變的空間。

感覺拓展也是一個令我很感興趣的領域。例如,我們能否把自己的視覺擴展到紅外光或紫外光波段呢?曾經有一天晚上,我的工程師給我戴了一根紅外線腕帶。我正在黑暗中走過兩棟房子,突然感到手腕處傳來一陣振動。我不禁納悶:這是怎麼回事?哪裡來的紅外線。於是我跟著腕帶的振動,一直走到了一臺夜視監控攝像頭跟前,四周圍了一圈紅外 LED 燈。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完全看不到紅外光。但你可以從 「引擎蓋是熱的」判斷出一輛車剛剛停下。我們會從世界中接收到各式各樣的溫度信息。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索。

除了感官拓展之外,我們能否創造一種全新的感覺呢?如果你能像感覺到顛簸、轉向、滾動和方向一樣,能夠通過皮膚直接接收股市、推特、或者你正在操控的無人機傳來的數據,會是怎樣一種感受?目前有許多實驗正在考察這一點。這能否為大腦創造一種全新的體驗呢?

我們未來能夠繪製出某人大腦中的全部神經連接、並據此判斷此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也許能吧。不過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這輩子都看不到了。但從理論上來說,你有過的每一種體驗都會記錄和存儲在大腦之中。這不僅僅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有關,而是深入到細胞層面。信號通路的確切分布、生物化學的系統層級、一直到細胞核中的基因表達,這些全都代表著你在這個世界中的經歷。從理論上來說,也許再過 300 年,你就能讀取別人大腦中的信息了。

有人並不贊同將腦海中的一切事物都歸結於腦科學。有些人稱其為 「神經狂熱症」、甚至 「神經垃圾」。你如何看待這種批評?

這種批評毫無依據。現在確實有很多 「神經垃圾」,有些人做了點影像學研究,就開始宣稱 「瞧這塊腦區亮起來了,我們已經找到了『感激』或『慷慨』的神經依據」。這根本不是真正的科學。但 「你就是你的大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你所經之事、所成之人、還是所見之物,你生活中發生過的每一件事都存儲在你的大腦中。

例如,有些人患上帕金森症候群之後,就變成了難以自控的賭徒。一些機智的醫生意識到,這與他們服用的藥物有關。這些藥物會提高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從而解決患病引發的運動問題,但也將他們變成了好賭之人。假如對神經遞質加以改動,就會改變你的行為方式和風險迴避程度。所以並不是他們有意選擇變成了賭徒,而是當大腦發生變化時,整個人也會隨之而變。

按照這種邏輯,許多老生常談的哲學問題就顯得無關緊要了,比如自由意志、或者靈魂體驗的起源、或者自我的本質等等。這些說到底都只是大腦中的神經元被激發而已。

我們不妨走一條中庸之路,既能弄明白這些問題,又不必說這只是一堆神經元而已。大腦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極其複雜。每個細胞都包含一套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在一套極其複雜的生物化學系統中,有成百上千萬的蛋白質受其管理。你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都複雜得遠超想像,而人腦中的神經元有 860 億之多。所以如果說 「你只是一堆神經元」,那就太大事化小了。事實上,你的體內可是有著一整個乾坤呢。

那我們能否把所有主觀體驗都歸結於大腦功能呢?

當然可以。你可以通過吸毒獲得完全不同的體驗,也可能因腦損傷產生幻覺。我們知道這都是因為大腦所致。但還沒有理論能很好地解釋意識體驗究竟是怎麼回事,比如肉桂在你聞來是什麼味道、或者夕陽在你眼中有多美等等。

意識似乎是由大腦產生,但也有可能另有來處。假設你生活在沙漠中的一個原始部落,有一天你在沙中發現了一臺收音機,而你此前從未見過這種東西。你發現只要旋轉按鈕,就有聲音從中傳出。然後你把螺絲拆下,發現只要改變裡面的線路,聲音就會被攪亂。你也許能總結出,聲音是由這些線路產生的。但你不會意識到,遠處城市裡有一座座信號塔,也不可能感覺到、甚至疑心過電磁輻射的存在,但恰恰這才是聲音的真正來源。

這麼說來,也許並非一切事物都是由大腦產生的,我們也許只是在 「收聽」從別處傳來的意識。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說在神經科學中存在這種可能性,我們必須予以考慮。

大腦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其中你最想弄清哪一個問題呢?

說到底還是意識的問題。我們可以造出非常精密複雜的機器,但我並不認為電腦有內在的主觀體驗,但我們卻擁有這種體驗。也許這就是生而為人的關鍵所在。我們不僅沒有理論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點,甚至想像不出這套理論該是什麼模樣。

相關焦點

  • 大腦可塑性是如何影響肌肉可塑性的?
    文/陳承宇,鄧侃鋒,嚴進洪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大腦可塑性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就像我們平時多見很多盲人,但是聽力卻非常好。失去雙手的人,卻可以用腳照料自己的生活。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據了解,突觸可塑性可影響我們記憶和學習的方式。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大腦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簡單的例子,你閱讀的這篇文章能讓你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那麼它就會在神經層面上改變你的大腦。這要歸功於一種被稱為「突觸可塑性」的生物現象。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就像如果不能進食動物們就無法生存一樣,如果不能睡覺,它們也同樣無法生存。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動物的機體就沒法休息,無法有序地進行新陳代謝,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也沒法進行有效的信息整理。總而言之,睡眠對人類和動物來說,都是必須的。
  • 研究發現失眠者大腦可塑性更高
    最新研究顯示,比起睡眠良好的人,失眠人群大腦的可塑性可能更強。研究人員徵集了28名成年受試者,用經顱磁刺激(TMS)激活受試者腦中的運動皮質區域,這28人中,18人患有失眠症,10人沒有失眠症。受試者收到刺激後四肢會向特定方向不自主運動。
  • 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不良注意力習慣會持續伴隨孩子
    ,不做任何需要專注和努力的行為時啟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Maura Boldrini博士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發表研究:「神經元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我們需要這些神經元來獲得我們複雜的學習能力和對情緒的認知行為產生反應。」
  • 網際網路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
    一會兒查查電子郵件,一會兒刷刷朋友圈,一會兒去谷歌查個詞,或者去看看網頁,還時不時地點擊頁面裡的連結,於是,我們便從一個網頁跳到另一個網頁,最後竟然忘了自己當下要做的正經事其實是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你發現了嗎?自從我們習慣了網際網路,我們越來越難以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了,因為,網際網路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
  • 孩子的大腦發育與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有關,但並非意味著一成不變
    新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帶來了認識孩子發展的新視角,除此之外,擁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我們,也不妨思考一下,從不同角度,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些什麼?,哪怕是家庭收入上的微小差異都會給大腦中與學業成功相關的技能區域表面積帶來相對較大的差異。」
  •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近日,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做客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醫學科學樓報作題為「大腦的可塑性:
  • 如果我們的大腦兩側不能相互交流,它們會以驚人的方式適應
    在我們大腦的兩半之間是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只有胼胝體在其中穿行:它是神經纖維的橋梁,將信息運送到大腦的任何一邊。 然而,有些人出生時就沒有胼胝體,這意味著他們缺少大約1.9億個軸突的神經通道,而這些軸突通常在左右腦之間傳遞信息。它們的大腦適應環境的方式真的很特別。
  • 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
    01孩子大腦可塑性強不強,睡眠反應能看出一二,別不信,有科學依據據相關研究:三到六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孩子在睡夢中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父母仔細觀察,倘若出現以下四點,證明大腦發育迅速,就偷著樂吧!第一點:仿佛夢到開心的事情,帶著甜甜的笑容小孩子的思緒非常單純,非常直接,開心的時候就笑,不開心的時候就哭。
  • 神經元長期不「訓練」會斷開連結,提升神經元可塑性讓孩子更專注
    我們接收的信息在大腦裡究竟是怎麼傳遞的呢?怎麼樣才能保障重要信息不半路丟失,讓孩子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該做的事情上呢?這種混合的信息傳遞機制,註定了神經元擁有可塑性,這個可塑性就在於:如果,神經元經常接收到較強的信息(即被訓練),那麼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存於突觸小泡),從而後續神經元,也就會接收到較強的信息,於是後續神經元的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受體。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大腦被重塑了!
    他認為:我們發明的工具,其實也潛在的改變了我們的大腦。比如,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一直受到我們幾個世紀依賴創造的工具的影響,比如時鐘,地圖,書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時鐘沒有發明之前,人類的祖先是靠什麼得知時間呢?
  • 驚人的可塑性:在30歲的時候學習閱讀能夠顯著改變大腦
    學習讀寫時,神經可塑性會克服一個已經在大腦中根深蒂固的網絡。這種重組使我們在閱讀字符的時候效率越來越高。閱讀是人類進化歷史上的一種比較新的能力。其實,我們的基因中沒有指定明確的「閱讀區域」。在我們學習閱讀的過程中大腦中會發生某種循環過程:用於識別複雜物體(比如臉)的區域參與到將字符轉化為語言的過程中。我們視覺系統的某些區域因此成了視覺和語言系統之間的接口。
  • 腦科學之「神經可塑性」,給家長4個方法,幫助寶寶發展認知能力
    人的大腦也是同樣的原理。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神經可塑性」。什麼是神經可塑性?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是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減掉,即突觸削減。
  • 想大腦不生鏽,讓自己更聰明,你需要學會這些訓練大腦的秘訣
    想要磨利自己的大腦,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人的大腦非常害怕無聊。所以,學習一些完全嶄新的、需要我們傾注注意力才掌握的東西,就能夠啟動大腦可塑性的控制系統。如果你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做著重複的工作,社交圈裡永遠只有那幾個朋友,那對不起,長此以往,你這些行為會導致大腦的可塑性系統逐漸變得僵化。《重塑大腦,重塑人生》一書的作者,Norman Doidge醫師忠告: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
  • 競思教育丨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2個方法幫助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這種默認模式最容易在我們大腦放鬆,不做任何需要專注和努力的行為時啟動。糟糕的是,如果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了注意力經常分散、胡思亂想的狀態,它就會形成一種神經慣性,可能就會默認自己是沒有良好注意力的,思維情緒總是負面消極的。
  • 每天學習冷知識:熟睡時,你的大腦和清醒時一樣!
    每天學習冷知識1、牙膏是靠所含的清潔成分和牙齒與牙刷的摩擦來清潔的,牙刷不沾水,擠上牙膏慢慢刷,漸漸出些細微的泡沫,牙膏的清潔成分才能被發揮到最大!2、金末帝完顏承麟原為金國將領,天興三年(西元1234年)正月,金哀宗不欲做亡國之君,遂將帝位傳於他。於下旨傳位翌日舉行繼位大典,但大典未及完成宋蒙聯軍已攻入城內,完顏承麟帶兵迎戰不幸戰死沙場。據史學家推測,完顏承麟在位時間不足半天。3、在所有巨大的猛獸中,獅子的心臟最小。
  • 常吃垃圾食品影響大腦,但對NAc突觸可塑性影響的存在性別差異
    這一名單隨後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為謠言,但是垃圾食品對人的危害是真實存在的。長期食用垃圾食物容易導致肥胖,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患病風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期食用垃圾食品對大腦也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
  • 一個擺脫焦慮的好方法,我們每天都會做
    睡眠,對於緩解焦慮、釋放壓力的顯著作用,已經是一個共識。根據最近的一項睡眠研究,「 整夜安睡尤其是良好的深度睡眠有助於緩解焦慮、穩定情緒,而睡眠不足則導致焦慮程度上升多達30%」。研究者表示:「我們發現了深度睡眠的新作用,通過重塑大腦(不同區域)的連接,能夠在夜晚睡眠期間減輕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