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大腦被重塑了!

2021-02-13 巴黎夜玫瑰



◆ ◆ ◆ ◆ ◆ 

文 | 讀書會觀點集合

圖 |百度

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我們的文章,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哦。

截止到下午,才讀完尼古拉斯·卡爾的這本《淺薄:網際網路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光聽書名,很容易以為是一本純粹批判網際網路應用的書籍,其實個人認為這是國內翻譯造成的認知偏差,因為原書名叫做:《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如果較為客觀的去翻譯,這本書應該叫做:淺薄:網際網路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

由於本周特別特別忙,整本書全靠零零碎碎的時間拼湊著看完,但整個閱讀過程中,時不時的會感到非常興奮,好像一直以來心頭那些朦朦朧朧的念頭,模模糊糊的認知,被人全部捋清楚了一樣,一切豁然開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體驗,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現在越來越依賴社交媒介以後,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專注力越來越差。

記得中學的時候,我還可以心無旁騖的讀完整本《紅樓夢》,通宵讀完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但現在,很難像當初那樣非常沉浸式的陷入一本書中了,因為時不時的需要看看手機,時不時的被各種信息打擾。

本書的作者卡爾,就是源於發現自己的專注能力發生變化後,開始了網際網路研究。

他回憶自己現在的狀態時表示:我會坐下來看一本書,或者寫一篇長文章,但是幾頁之後,我的大腦會忍不住想做我上網時會做的事情,比如查看電子郵件,單擊連結,進行一些谷歌搜索,在頁面之間跳轉。在我關閉電腦很久之後,這種長久注意力分散的狀態,會持續跟著我。

這種不知不覺的潛在慢性分心,讓卡爾開始對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瀏覽工具,產生了研究興趣。

他認為:我們發明的工具,其實也潛在的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比如,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一直受到我們幾個世紀依賴創造的工具的影響,比如時鐘,地圖,書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時鐘沒有發明之前,人類的祖先是靠什麼得知時間呢?

通過觀察天象,天氣,自然環境的變化,根據太陽的移動軌跡,日月星辰的變幻,綜合考量各種變化之後,大致推算出我們此時此刻所處的時間點。

這種方式自然沒有時鐘精準,但它讓我們離大自然更近,我們更善於觀察,而隨著對時鐘的依賴,我們人類變得越來越少注意節氣和二十四時的變化。

這就是工具對人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模式的影響。

卡爾認為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我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中。

卡爾不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沃爾夫,就曾發表過文章表示,今天我們從網際網路媒介,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我們的閱讀方式在改變,接受信息的能力也更強了,但這種新型媒介帶來的是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甚至可能是一種新的自我意識。

比如在如何讀這件事上,我們的習慣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瑪麗安擔心,網際網路閱讀將效率和即時性放在首位的風格,可能會削弱我們在印刷機時代所形成的深度閱讀的能力。

她說:當我們在線閱讀時,我們傾向於成為「信息的解碼器」。

在這一點上,她和卡爾的看法是如出一轍的。只是,卡爾比她更進一步,卡爾指出工具不僅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表達方式,甚至徹底的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

1882年的時候,尼採買了一臺打字機,這對尼採的幫助極大,因為他視力不佳,堅持手寫讓他痛苦不堪,被迫縮減寫作時間,而使用打字機的時候,他甚至可以閉上眼,只是依賴指尖就能寫作。

但是,尼採的一位作曲家朋友,注意到隨著尼採使用打字機之後,他的寫作風格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

以前他的散文很簡潔,但現在變得更加緊湊,更具有電報性。

尼採回答朋友說:你說的對,我們的寫作工具參與了我們思想的形成。

卡爾在解釋這件事時表示: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發現,即使是成年人,我們的大腦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它們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神經細胞通常打破舊的連接並形成新的連接。大腦具有即時重新編程的能力,可以根據新的習慣改變其運作方式。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習慣了通過網際網路,快速搜集信息,不停的瀏覽一個又一個連結,如同餓狼瘋狂覓食般瀏覽,瀏覽,瀏覽,這種思維模式就會變成我們大腦的一貫模式。

所以卡爾認為,網際網路的出現不僅是技術進步,也是人類消退的一種形式。

人類祖先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並分散注意力,才能讓自己在危險叢生的環境中生存。那些被洞穴壁畫包裹住的穴居人是很難活下去的。

因此,孤獨而深刻的思想不是人類的自然狀態,實際上是隨著印刷技術而出現的廣泛的知識史上的一種畸變。

網際網路只是使我們回到了「分心的自然狀態」。

鑑於印刷時代帶來的思維模式,並不是人類的原始習性,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我們不應該浪費時間哀悼深度閱讀的死亡。

紐約大學數字媒體學者克萊·史基,就在2008年的博客文章中寫道:沒人讀過《戰爭與和平》,消耗時間太長,也沒有那麼有趣,同樣包括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這些年我們一種在空誇託爾斯泰和普魯斯特這樣的作家,但我們過去的文學習慣只是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副作用。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網際網路投喂,是當今技術時代賦予人類的,更高級的生存方式嗎?

我覺得也不完全是,相比較克萊·史基的說法,我個人從事文字寫作這麼多年,結合個人實際生活,我更傾向於認為過去的文學習慣,是一種生活富裕的表現。

因為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時刻處於注意力高度緊張的狀態,後來進入現代文明,人類生活的更為優渥,富足,安全,不再像過去那樣隨時面臨生存的危險,所以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從事休閒型的閱讀,而這種閱讀本身,你不能說它多有用,但一定會締造一種更為奢侈的體驗。

但是網際網路時代締造的焦慮,將現代人重新拉回了信息貧瘠狀態,我們時刻擔心自己錯過重要信息,時刻關注瀏覽,最終,我們看似吃的更多了,但我們的體驗其實更差了。

所以,雖然卡爾承認,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搜集資料和信息,迅速整合的能力提高,我們習慣性專注於答案和結論,變得更加高效了。

但是也有很多負面影響,比如,注意力集中決定了我們的記憶水平,注意力越集中,記憶就越清晰,搜尋引擎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我們的記憶力。

而文學思維,是可以引起注意的思維,培育專注力的思維,閱讀託爾斯泰的小說,也許短期內看,不如花幾天時間瀏覽網絡得到的信息更多,但是我們從網絡瀏覽得來的信息,終究只是表層的,具有時效性的信息。

但是經典小說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一方面無形中在培養我們專注的思維模式,另外也讓我們通過更深的代入和參與感,獲得更為豐富的感性和精神性體驗。

而後者又是活躍創造力的來源,真正創新的基礎。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的壓力,焦慮,抑鬱以及其他形式的精神疾病,很多時候都是源於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生活的數字世界無限的投餵信息,使得我們受到無窮無盡的數字刺激和幹擾。

但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抹殺網際網路和社交媒介的價值嗎?我覺得也不是。

我自己靠網際網路的搜尋引擎,才能迅速搜集資料,保持高產出高頻率的內容輸出,但是我也深切的知道,真正優質的東西,源於那些安靜的時刻,安靜從經典作品汲取靈感,沉下心來思考的時刻。

所以,用尼採的一句名言做結: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每個時代的技術進步,都會帶來有利有弊的雙重鏡面,很多時候都會潛移默化的在重塑你的身心,如何選擇,還是要看你自己如何取捨。

最後,非常感謝三姐推薦的這本書,最近非常非常忙,但因為這本書的閱讀價值特別高,一直擠時間給看完了,受益頗多。

希望你們讀完,也是同樣的感受!

晚安,喜歡今天的分享,記得一鍵三連哦,你的支持,就是我更文的動力!

   推薦閱讀:

《燦爛千陽》:無論面對什麼厄運,這些女人都拒絕屈服於絕望!

《火車》:個人悲劇,和社會有關係嗎?

這位經歷過大屠殺的猶太人告訴你: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關注「巴黎夜玫瑰」收穫更多情感生活指南

回復「1」,後臺可以領取10萬本免費書籍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
    一會兒查查電子郵件,一會兒刷刷朋友圈,一會兒去谷歌查個詞,或者去看看網頁,還時不時地點擊頁面裡的連結,於是,我們便從一個網頁跳到另一個網頁,最後竟然忘了自己當下要做的正經事其實是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你發現了嗎?自從我們習慣了網際網路,我們越來越難以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了,因為,網際網路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
  • 範文丨讓「網際網路 教育」重塑教育生態
    讓「網際網路 教育」重塑教育生態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教育發展,從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到隋朝開始推行的科舉制度,再到1952年開始實行的高考制度,千百年來中國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數據時代,隨著「網際網路+」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教育行業也毫不例外的開始變革。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我們不能低估「網際網路+」對教育的影響。
  •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讀書筆記1
    智商是天生的,大腦是天生的,孩子的智商尚且有天生註定之說,那成人或者老年人的大腦那更是註定無從改變!這是我們很多人的普遍認知。然而科學作家諾曼道伊奇的《重塑大腦,重塑人生》如是說:大腦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被鍛鍊;有的神經出現問題,那麼可以找替代神經;失語症自閉症可以通過專門的課程改進;性變態可以調整;成人跟老年人的大腦一樣具有可塑性。當然,的確有關鍵期敏感期的存在,有童年的陰影存在,不好不對的事情的確會留下記憶,所以壞習慣難以改變。
  • 資訊時代,網際網路人怎麼保持大腦的高效運轉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受限於大腦容量、能量供給等因素,我們大腦所能利用的資源是一定的。那麼,在資訊時代,網際網路人怎麼保持大腦的高效運轉呢?縱觀整個人類文明,人們在農業時代的時間最長,每天大多時候都在田間。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而通過科學的閱讀,就可以有效刺激這些大腦區域,重塑大腦,提升智力水平,增強大腦信息處理能力。既然大腦在後天是可塑造的,那麼智力也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就可以通過刻意訓練重塑、優化大腦,提高智力水平。人類後天的各類訓練活動中,閱讀不僅能夠能夠獲取知識經驗,而且也是重塑大腦的重要活動之一。
  • 力拓國際教育LTIE丨讓「網際網路 教育」重塑教育生態
    大數據時代,隨著「網際網路+」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教育行業也毫不例外的開始變革。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我們不能低估「網際網路+」對教育的影響。借力「網際網路+」,促進教育變革,重塑教育生態。轉變教育觀念,讓「網際網路+教育」迸發活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歷來是國家發展關注的重點。信息化時代,網際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讓傳統教育受到衝擊,教育生態在不斷重塑。
  • 研究:大腦可以重塑 六種習慣提升大腦能力(圖)
    上述神經迴路的重新連接體現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說明成年人的大腦具有自我改變和重塑的能力(參見《環球科學》2009年第4期《科技重塑大腦》一文)。科學家發現,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遠比預計的強。我們的日常行為和周邊環境,都能引起大腦神經迴路的重新連接、功能重組和位置的改變。有些人甚至認為,不同的思考方式也足以重塑大腦。
  • 貝殼找房:以數位化重塑居住產業網際網路
    貝殼找房近日發布了2019年新居住戰略,即用數位化手段重塑居住產業網際網路,聚合和賦能更多生態合作夥伴,驅動行業進入數位化的新居住時代。貝殼找房CEO彭永東則在會上宣布了貝殼2019年新居住戰略,即用數位化手段重塑居住產業網際網路,聚合和賦能更多生態合作夥伴,驅動行業進入數位化的新居住時代。同時發布多項行業共贏計劃和創新服務舉措,包括宣布建立第一所幫助經紀人職業化加速的花橋學校、持續演進、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的貝殼VR看房+AI講房等。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在網際網路的洪流之下,我們該由誰處理這些膨脹的信息?我們應該保存哪些?又該捨棄什麼?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我們能短期記住一時的熱點,能跟隨熱點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但是熱潮退去,只有極其少數的人還記得這件事。所以,有人說:網際網路是沒有記憶的。但看了《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本書》我突然明白了:記憶是人類專用的,網際網路時代只是人沒有了記憶。
  • 數字科技: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金融「全壘打」
    可見,找到產業網際網路時代金融變革的正確路徑至關重要。按照產業網際網路的表層邏輯,新技術對於金融行業的影響應當是以金融行業的重整和改造為衡量標準的,即我們看待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金融行業發展,應當看金融行業改變了沒有,改變了多少作為衡量標準。這種標準的表層且淺顯決定了它的低階與短暫。於是,以重塑和改造金融行業為終極追求的金融科技成為一種「表象正確」。
  • 大社交網絡下的網際網路大腦如何發展
    網際網路時代科技與腦科學越來越緊密,開展」大腦」計劃正在成為未來趨勢。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系統對於解開大腦之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另一方面,人腦至少在數萬年以前就已經進化出所有的網際網路功能,不斷發展的網際網路將幫助神經學科學家揭開大腦的秘密。科學實驗將證明大腦中也經擁有Google一樣的搜尋引擎,Facebook一樣的SNS系統,IPv4一樣的地址編碼系統,思科一樣的路由系統。網際網路時代科技與腦科學越來越緊密,開展」大腦」計劃正在成為未來趨勢。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網際網路與腦科學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 我們為什麼喜歡網際網路?
    對不少90後、00後、10後來說,使用網際網路是多麼「常規」的一件事。他們的成長環境裡,網際網路、電子設備就像是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樣十分自然的存在著。我們所說的「網際網路」的一代(digital natives),不僅僅是「喜歡玩電腦」那麼簡單。有種觀點認為,網際網路實際上促成了人類的「進化」,它是人類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第二大腦」。
  • 新學期收心,如何重塑大腦專注力,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2招很關鍵
    02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整理自己的大腦,從而能讓自己心平氣和、積極主動。在我們想去完成一件想要達成的事情,擁有提高集中精力,面對挑戰、達成目標和獲得快樂的能力。為此我們需要注重兩種能力:保持鎮定和積極心態。來減少對大腦神經的刺激,避免不必要的緊張、焦慮和壓力的產生。我們可以定期訓練思考感知和採取實際行動的能力,將會重塑你的大腦,並使你感到內心平靜和精神集中。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帶來,「別人家的孩子」仍然是很多孩子感到「頭疼+無力感」的對象。唯一不同的是,現在「別人家的孩子」並不只是現實世界裡街坊鄰居家的孩子,還可能包括你在現實世界裡原本不認識的優秀孩子。換言之,你需要比較的「別人家的孩子」將從你生活的局部區域擴展到一個近乎無限大的範圍。  網際網路時代,焦慮似乎變得更為普遍,也似乎被放大了。
  • 谷歌們正在使我們「變笨」:網絡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當我們在學習和練習閱讀技能時,媒體或其他技術在塑造我們大腦內的神經迴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驗表明,表意文字的讀者,如中國人,開發了一種閱讀的心理迴路,這與在那些使用字母來書寫語言的人的心理迴路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延伸到大腦的許多區域,包括那些控制諸如記憶、對視聽刺激進行解釋等核心認知功能的區域。
  • IBM Mark Foster:網際網路之後最大的企業重塑風口就在眼前
    Mark Foster分析,大型機使得企業實現了曾經難以想像的業務規模化;PC時代湧現出了大量知識工作者,用技術實現高效協同工作;網際網路則帶來了大量智能服務和業務機遇,今天全球消費者已經對網際網路習以為常,網際網路再一次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現在,我們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認知的時代。」
  • 重塑關係和價值 尚德機構探索智能教育時代育人新模式
    強調創新求變的尚德機構,針對工業文明時代教育的種種弊端,自2014年轉型網際網路教育模式後,不斷探索和努力,在智能教育時代培養什麼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此次大會的致辭中指出,在人工智慧的促進下,教育將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教育的本質始終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但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往往成為目的。
  • 「優質大腦計劃」首現深圳 幫自閉症孩子「重塑未來」
    「優質大腦計劃」首現深圳 幫自閉症孩子「重塑未來」 2017-10-30 18:34:00來源:央廣網
  • 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有很大的潛力,他們學習東西很快,但是這時養成的壞習慣也非常難改掉,比如抽菸、喝酒。 如何在青春期幫助孩子重塑大腦呢?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為大家解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第七生命體」改寫網際網路的未來
    誰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主角?想必很多人一定會舉出微軟的比爾·蓋茨、雅虎創始人楊致遠、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Google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抑或是百度的李彥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網際網路業界的大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