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網際網路?

2020-12-12 快科技

在搜尋引擎鍵入「iPad」、「小朋友」等關鍵詞,能夠看到無數的圖片、視頻中,咿呀學語的兒童抱著屏幕,熟練地玩著遊戲、讀著電子畫冊。

對不少90後、00後、10後來說,使用網際網路是多麼「常規」的一件事。他們的成長環境裡,網際網路、電子設備就像是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樣十分自然的存在著。

我們所說的「網際網路」的一代(digital natives),不僅僅是「喜歡玩電腦」那麼簡單。有種觀點認為,網際網路實際上促成了人類的「進化」,它是人類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第二大腦」。

迷因(meme)理論也許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網際網路。說到這個理論,還要先講一講進化論。

基因、迷因(meme)和「第二大腦」

進化論是我們普遍熟稔的生物學理論。達爾文認為,自然界的物種物競天擇,不斷進化。DNA不斷複製,物種得以不斷繁衍。

而迷因(meme)這個詞最初源自英國著名科學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迷因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

迷因理論可以被看做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進化論。在Richard Dawkins看來,迷因是人類思想演化的「複製因子」,就好像會不斷繁衍和複製的DNA一樣。Richard Dawkins認為:

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溫暖的吐息,不是什麼「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詞語、指令。

迷因複製的過程,依靠傳播,從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具象起來,諸如思想理論、音樂、流行語、圖像等文化「實物」,因其能夠傳播並不斷被人理解而進化,所以是一種「迷因」。這些迷因因傳播而被人知曉,因被人知曉而改變人類思想,這就是「進化」。

Richard Dawkins的學生Susan Blackmore深化了老師的理論。物競天擇的進化論中,基因會競爭,不顧一切地進入下一代的細胞裡,最終決定了下一代的格局和結構。Susan Blackmore認為迷因同樣如此,迷因是「獨立存在」的複製因子,它能夠選擇最為有利於自我複製的條件。

迷因之間相互競爭,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另一個人的大腦、另一本書、另一個對象之中,這最終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的心理結構。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是目前迷因傳播和複製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Susan Blackmore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迷因正在依靠數字信息不斷進入人的大腦,引發新一輪的思想進化。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喜歡網際網路、喜歡技術。

現在的年輕人希望網際網路成為「第二大腦」,並且年輕人已經成為熟練的決策者、獨立思考者——即時他們「渴望即時溝通的滿足感、往往做出快速而膚淺的選擇」。

怎樣理解這句話?迷因需要複製,電子技術不僅能夠讓它複製的更快速,而且更為準確。舉個例子,口口相傳的故事,往往會在不斷傳遞中損失真實度。而數位化的信息,可以100%的複製信息,這讓迷因能瘋狂傳播和演進。

舊的思考方式在滅絕邊緣

實際上,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我們的大腦同4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相比,沒有什麼太大變化。但是基於文化、個性的思維方式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俗話說的「代溝」就此產生。網際網路時代,舊有的緩慢的思考方式,將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人的大腦中,數十億的神經元通過突出連接在一起。外界的刺激能產生記憶,信息繼而影響人的情緒等反應(比如看到一幅畫,會刺激起你的某種感情)。我們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不同的環境中,會重新設計功能,讓大腦積極運轉。重複的刺激會加強某些神經反應,反之會減弱,重複可以產生較強的記憶就是這個道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Gary Small是神經可塑性研究上是先驅者。2008年,他進行了一項實驗。試驗中,他讓一組「計算機小白」志願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儀的檢測,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Gary Small接下來讓志願者練習瀏覽網頁,每天一小時,維持一周。再次檢測時,志願者大腦的額葉有了更為活躍的表現,此前這裡的神經活動點很少。當被給予新的任務,大腦能夠更為快速的建立神經通路。這個實驗證實了使用網際網路能夠促進思維變快。

然而,這並不意味網際網路是完全有益的。在Nicholas Carr所著的《淺薄》(The Shallows)一書中,就論述了網際網路「讓我們變笨」的觀點。雖然大腦更為活躍,面對信息反應更快,但是深度思考被大幅削弱。當我們坐在屏幕前,紛雜的信息讓我們應接不暇,這時候人的注意力不斷轉移,有效的信息實際上不多,深度的思考更少。

這個問題的確見仁見智。在《沒有網際網路的童年更美好?》中,主人公的童年便沒有網際網路,他卻認為自得其樂,而且堅定的認為孩子不應該接觸網際網路。

反對小孩上網的人,懼怕於它過多的信息轟炸,讓小孩沉溺、變得「三觀不正」。這麼認為不是沒有道理。「培養理論」(Cultivation Theory)認為,媒介會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並非在清醒意識下學習媒介拋來的信息和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廣告會形成強大的傳播效果,你討厭「送禮不如腦白金」,卻還是記住了它,而且接受了它。

且不說孩子,成年人也已經無法拒絕網際網路的強大影響。回到開頭所說的迷因理論,網際網路正在進行著一次人類進化,病毒營銷的視頻、段子不斷挑逗你的神經,你不由自主地點讚、分享,讓它們繼續挑逗其他人。

認識到這些,我們也許會對網際網路有著進一步的理解。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網際網路使用引導,也應該成為教育的重要部分。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這些現象和趨勢,不禁讓我們思考:為什麼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會如此焦慮?  01 網際網路時代的焦慮:社會比較機制的強化  網際網路時代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在引發焦慮感甚至是過度焦慮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的人都喜歡穿牛仔褲?
    在河南南陽,在一個叫臥龍區眾創空間的辦公空間,那裡集中著大大小小20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經過小編的觀察,那裡的牛仔之風最盛。小編簡直是驚呆了,在那裡更是人人都愛穿牛仔褲,某種程度上說牛仔褲就是他們的通勤裝。 那問題是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的人都喜歡穿牛仔褲呢?我仔細想了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跟風。
  • 為什麼銀行喜歡用Oracle,而網際網路公司愛用My SQL?
    02 銀行為什麼喜歡用Oracle銀行對於業務的要求有安全性、穩定性、可靠維護,同時銀行IT部門在考慮資料庫的品牌的時候也需要考慮產品的市場佔有率。Oracle是第一個跨整個產品線(資料庫、業務應用軟體和應用軟體開發與決策支持工具)開發和部署100%基於網際網路的企業軟體的公司。
  • 讀《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 馬丁·瓊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一書中,馬丁妙趣橫生地回答了四個問題。他從「人類的飲食究竟有什麼特點」切入,答案歸結到社會性。他認為,早期人類是通過社會協作,從時間與空間上進行擴展,從而適應環境的變化。
  • 為什麼我們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人人皆是道德帝在我們的時代,人人皆是道德帝。我們喜歡衝在愛國主義的最前線,比任何人都能表現出對小動物的憐憫,我們譴責為老不尊,怒罵無人敢見義勇為,當別人不遵守規則,下車被老虎咬時,我們嘲笑他活該。我們就像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俯視他人的道德水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接觸到一種怪現象,人們仿佛都懂得道德了,但人們的道德水平卻不因此而得到提高。媒介對思想的扭曲由於教育的普及和網際網路平臺的建立,人們不僅有了思想,而且還有了表達思想的渠道。
  • 為什麼我們要謹慎點擊/戳入網際網路醫院?
    通過對網際網路依賴的科室分析和消費者畫像的甄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服務線上病人,維護線上病人關係。就好像線下病人進到門診,需求是多樣的,有些人喜歡多點問詢、有些人喜歡直奔主題、有些人只是瞎逛。(5)客戶化和人性化線上服務病人7天24小時理論上是可行的,如果付費的病人當然責無旁貸,但是免費諮詢的病人為什麼我們還要花時間去照顧?因為就如線下客戶一樣,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你的病人,也不是一開始就帶錢了。反而線上要更注重未支付諮詢費的病人,如果有即時需要的滿足,也應該面對。這種客戶化和人性化意識,應該是線上關係維持的手段。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為什麼仍然喜歡誠品?
    ——《新「書」情方式》 4 為什麼閱讀 不懂卡爾維諾。不懂愛情。 不懂身體氣象學。不懂同性戀。 不懂女人。
  • 對網際網路傳播的再認識,人們為什麼沉迷於手機和網際網路社交?
    第二代傳統媒體90年代開始,地方電視,衛星電視,廣播臺(北京央廣+地方交通音樂臺)第三代網際網路媒體2000年開始,門戶網站,百度。在網際網路免費大潮下,大量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其實這些信息大多數是廉價的,我們應提倡智慧財產權與基礎創新,當信息免費了,一來讓創作者沒有動力,二來得不到閱讀者的重視,這樣何來優秀的信息呢?好的資訊條件:真實,前瞻,簡潔,適當的廣告。
  • 許紀霖: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邁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們更多地依賴網絡來獲取資訊,更少地捧起書本閱讀,然而即便網際網路為我們接收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書本也是不可被拋棄的,閱讀對人類而言仍擁有重要的價值。
  • 名字有關係:為什麼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起名喜歡用動物、植物和疊詞
    但是,這些房地產業和汽車業最喜歡的字眼,中國像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幾乎越來越不可能用到它們。果殼、花生、大麥、大豆、柚子、橡樹…… 除了動物名和植物名,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還喜歡使用疊詞,早期使用疊詞的網際網路公司還只是噹噹、人人網等企業,疊詞現象和趨勢並不明顯,而且使用疊詞在傳統行業也並不少見,譬如盼盼防盜門、旺旺小食品等。
  • 我們為什麼喜歡黃家駒?
    喜歡黃家駒,是想穿破虛偽去觸摸、去感受夢想真實的面目。 不想太多的累贅於Beyond的輝煌及創建過程,表面的被媒體一遍一遍的曝光,深層的恐怕只可留給當事人獨自回味,畢竟,經歷是種別人無法分享的心情。只想純純的被音樂感動,一首歌,包含著音樂人的心情,聽的人由此也帶著兩份故事。
  • 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喝茶?我們為什麼要喝茶?你為什麼喜歡喝茶?
    現代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喝茶?我們為什麼要喝茶?你為什麼喜歡喝茶?時至今日,這樣的靈魂三問經常見諸於大家的茶餘飯後。茶,既不時尚又不「好喝」(大部分人對於茶的口味認知還停留在又苦又澀的階段。),現代的飲料品種這麼多,好喝的不知繁幾。
  • 《拉爾夫打破網際網路》一部以我們與網際網路的關係的影片
    閃客將它們發送到耶絲小姐,在那裡他們遇到了塔拉吉·亨森,所有你最喜歡的在線視頻都在這裡,但有一個新的轉折!對於父母,年輕人和青少年而言,這肯定會成為影片的一部分,而不是幼兒。由於手頭的企業協同作用,塔拉吉·亨森將雲妮洛普送到迪斯尼網站,以便更多人觀看視頻。
  • 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然而在20世紀這個勇於創新的年代,經過無數科學家的努力、鑽研和變革後,如今的我們可以在家裡、戶外等任何場所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網際網路終端設備進行工作,完成學習、購物、社交娛樂等各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相關活動。這一切徹底打破了人們對固定工作和學習的老舊思想,使整個世界成為互通有無的信息共同體,真正的把人們帶入了「足不出戶,已知天下「的新時代——網際網路資訊時代。
  • 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網際網路信息網絡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層次的。面對網際網路的便利,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了。在生活中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呢?網際網路上的信息非常豐富,五花八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然而,無形之中我們每天都感覺脫離不了網,在家的時候網斷了或者信號不好心情就比較差,心情會有點焦慮。究竟如何正視網際網路的影響呢?我們要堅信一點,網際網路是時代發展的方向,它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的。網際網路消除了信息壁壘。
  • 我們與惡的距離:網際網路上,人為什麼容易變成惡魔?
    網際網路是什麼?有人說,網際網路是「人類可悲衝動的黑暗狂歡」。悲觀者眼中的網絡世界裡,充斥著水軍、鍵盤俠和網絡暴力,而在英文網際網路世界,這些通過帶有攻擊性的言辭引起無意義爭論的引戰者,有一個共同的稱呼——Troll。
  • 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熬夜
    為什麼現代大家那麼喜歡熬夜呢?其實,以前我們父母那一代很少有熬夜的,當時科技還沒有現在那麼發達,沒有那麼多手機、電視、電腦,他們早早起床辛勤耕作,到了晚上,收拾好家裡就早早入睡了。而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越來越發達,如今已經是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輕鬆享受科技帶來的成果,如今,到了晚上,人們的生活才是活躍的。
  • 大事記|我們為什麼喜歡挖鼻孔?
    我們大多數人會挖鼻孔,但很少有人會承認。一方面,我們會嫌別人挖鼻孔噁心;另一方面,我們自己又忍不住偷偷挖鼻孔。我們為什麼會挖鼻孔?它到底有多普遍?圖片來源:pexels對我們而言,鼻孔就像一個神秘的洞穴,藏匿著未知的「寶物」。不解放雙手去探索一下,總覺得人生少了點什麼。
  • 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並不是只有好處,它正將我們拖入焦慮時代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不斷忙忙碌碌的,每天都在想螞蟻一樣,做著日復一日的事情,漸漸地變得麻木,有時候打遊戲看電影都不能給自己帶來樂趣,反而覺得每天去打遊戲追劇是一種負擔,我們可能有時候都不知道我們做一些娛樂活動是在娛樂自己還是在麻痺自己。
  •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語文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語文今天我叫了幾個學生到辦公室和他們交流本次作文寫作的問題。大致的情況是我們的孩子一年的高中學習還沒搞懂議論文是什麼東西。作文水平仍然停留在初中的水平。我們的語文課代表和我說,她為什麼不想學語文的原因。她說她在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很偏心。就是因為有一次她的作文,語文老師好像是挖苦了她的作文。從那以後她就比較反感語文課。導致她後來語文成績的糟糕。她說班裡有一個女生老師特別偏向那位女生。偏向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那個女生只要比我們的語文課代表考得好,這一次考試就有獎品。而且剛好到那個女生為止,下面就沒有獎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