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尋引擎鍵入「iPad」、「小朋友」等關鍵詞,能夠看到無數的圖片、視頻中,咿呀學語的兒童抱著屏幕,熟練地玩著遊戲、讀著電子畫冊。
對不少90後、00後、10後來說,使用網際網路是多麼「常規」的一件事。他們的成長環境裡,網際網路、電子設備就像是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樣十分自然的存在著。
我們所說的「網際網路」的一代(digital natives),不僅僅是「喜歡玩電腦」那麼簡單。有種觀點認為,網際網路實際上促成了人類的「進化」,它是人類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第二大腦」。
迷因(meme)理論也許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網際網路。說到這個理論,還要先講一講進化論。
基因、迷因(meme)和「第二大腦」
進化論是我們普遍熟稔的生物學理論。達爾文認為,自然界的物種物競天擇,不斷進化。DNA不斷複製,物種得以不斷繁衍。
而迷因(meme)這個詞最初源自英國著名科學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迷因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
迷因理論可以被看做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進化論。在Richard Dawkins看來,迷因是人類思想演化的「複製因子」,就好像會不斷繁衍和複製的DNA一樣。Richard Dawkins認為:
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溫暖的吐息,不是什麼「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詞語、指令。
迷因複製的過程,依靠傳播,從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具象起來,諸如思想理論、音樂、流行語、圖像等文化「實物」,因其能夠傳播並不斷被人理解而進化,所以是一種「迷因」。這些迷因因傳播而被人知曉,因被人知曉而改變人類思想,這就是「進化」。
Richard Dawkins的學生Susan Blackmore深化了老師的理論。物競天擇的進化論中,基因會競爭,不顧一切地進入下一代的細胞裡,最終決定了下一代的格局和結構。Susan Blackmore認為迷因同樣如此,迷因是「獨立存在」的複製因子,它能夠選擇最為有利於自我複製的條件。
迷因之間相互競爭,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另一個人的大腦、另一本書、另一個對象之中,這最終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的心理結構。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是目前迷因傳播和複製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Susan Blackmore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迷因正在依靠數字信息不斷進入人的大腦,引發新一輪的思想進化。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喜歡網際網路、喜歡技術。
現在的年輕人希望網際網路成為「第二大腦」,並且年輕人已經成為熟練的決策者、獨立思考者——即時他們「渴望即時溝通的滿足感、往往做出快速而膚淺的選擇」。
怎樣理解這句話?迷因需要複製,電子技術不僅能夠讓它複製的更快速,而且更為準確。舉個例子,口口相傳的故事,往往會在不斷傳遞中損失真實度。而數位化的信息,可以100%的複製信息,這讓迷因能瘋狂傳播和演進。
舊的思考方式在滅絕邊緣
實際上,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我們的大腦同4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相比,沒有什麼太大變化。但是基於文化、個性的思維方式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俗話說的「代溝」就此產生。網際網路時代,舊有的緩慢的思考方式,將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人的大腦中,數十億的神經元通過突出連接在一起。外界的刺激能產生記憶,信息繼而影響人的情緒等反應(比如看到一幅畫,會刺激起你的某種感情)。我們的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不同的環境中,會重新設計功能,讓大腦積極運轉。重複的刺激會加強某些神經反應,反之會減弱,重複可以產生較強的記憶就是這個道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Gary Small是神經可塑性研究上是先驅者。2008年,他進行了一項實驗。試驗中,他讓一組「計算機小白」志願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儀的檢測,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Gary Small接下來讓志願者練習瀏覽網頁,每天一小時,維持一周。再次檢測時,志願者大腦的額葉有了更為活躍的表現,此前這裡的神經活動點很少。當被給予新的任務,大腦能夠更為快速的建立神經通路。這個實驗證實了使用網際網路能夠促進思維變快。
然而,這並不意味網際網路是完全有益的。在Nicholas Carr所著的《淺薄》(The Shallows)一書中,就論述了網際網路「讓我們變笨」的觀點。雖然大腦更為活躍,面對信息反應更快,但是深度思考被大幅削弱。當我們坐在屏幕前,紛雜的信息讓我們應接不暇,這時候人的注意力不斷轉移,有效的信息實際上不多,深度的思考更少。
這個問題的確見仁見智。在《沒有網際網路的童年更美好?》中,主人公的童年便沒有網際網路,他卻認為自得其樂,而且堅定的認為孩子不應該接觸網際網路。
反對小孩上網的人,懼怕於它過多的信息轟炸,讓小孩沉溺、變得「三觀不正」。這麼認為不是沒有道理。「培養理論」(Cultivation Theory)認為,媒介會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並非在清醒意識下學習媒介拋來的信息和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廣告會形成強大的傳播效果,你討厭「送禮不如腦白金」,卻還是記住了它,而且接受了它。
且不說孩子,成年人也已經無法拒絕網際網路的強大影響。回到開頭所說的迷因理論,網際網路正在進行著一次人類進化,病毒營銷的視頻、段子不斷挑逗你的神經,你不由自主地點讚、分享,讓它們繼續挑逗其他人。
認識到這些,我們也許會對網際網路有著進一步的理解。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網際網路使用引導,也應該成為教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