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際網路傳播的再認識,人們為什麼沉迷於手機和網際網路社交?

2020-12-25 城市文化觀察

第一代傳統媒體

新中國的媒體傳承於共產黨革命時期,我曾於2018年參觀過延安新華社,收益良多。但是民國時期的求真務實,救國救民,為民請命等新聞精神,現在並沒有得到完全傳承。

第二代傳統媒體

90年代開始,地方電視,衛星電視,廣播臺(北京央廣+地方交通音樂臺)

第三代網際網路媒體

2000年開始,門戶網站,百度。

第四代新媒體

2010年開始,微博,微信。微信裡面包含;微信公眾號,訂閱號(消息可以顯示在聊天欄),小程序等。

媒體傳播的局限性

政府干預,受政黨或領導意志影響。

技術元素,傳播不能做到所見即所同。

真實開放,信息不透明,有的問題不敢報導。

信息的階段

免費,產生吸引力,收費,圈子內小範圍傳播。在網際網路免費大潮下,大量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其實這些信息大多數是廉價的,我們應提倡智慧財產權與基礎創新,當信息免費了,一來讓創作者沒有動力,二來得不到閱讀者的重視,這樣何來優秀的信息呢?

好的資訊條件:真實,前瞻,簡潔,適當的廣告。

雜文之我見

因為我閱讀雜文較少,雜文的弊端如下;

1)標題黨,

2)套話連篇,

3)越俎代庖,自己半吊子水平卻去管別人的事。

問題:其實百度,搜狐,一點資訊等都可以註冊公眾號,但為什麼有前端社交入口的微信可以做的更廣為人知呢?

關於pc與手機之爭

因為兩者的系統不共融,導致一些問題的存在。可憐的諾基亞推出了Windows系統手機,這樣手機加手提電腦在系統和兼容上二合一,可惜在3g時代諾基亞手機很少有人買單。精於飢餓營銷的蘋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統卻很多人買,因為蘋果做到了手機加手提電腦系統二合一。

沉迷手機

因為手機電腦兩者不能共融,很多應用功能只能在手機app上實現。人們沉迷於手機,一時不用手機都不適應。

對網際網路社交的認識;

微博,明星已經很富有了,為什麼他們的日常瑣事發個微博那麼多人點讚,我們的學生(未來社會勞動與創造者),職員,私營主,老闆,都這麼閒麼?需要靠娛樂來麻痺自己不去勞動,逃避問題,不勞而獲嗎?我們的學生都在膚淺閱讀,不深刻思考嗎?

抖音,大量的人刷抖音,刷到的大多數內容無聊無用,我要質疑這些網際網路企業是他國打入我們的第五縱隊,如同侵華戰爭前,日本情報人員一邊經商一邊竊取情報,提前進入東三省。又如同鴉片戰爭前東印度公司先麻痺國人的身體,讓本已腐朽的清朝軍隊更加沒有戰鬥力,為鴉片戰爭爆發做準備。

微信,本來msn,辦公郵箱,電話,QQ對辦公已經很好用了,卻來了微信。微信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炫耀而發明的朋友圈,這是讓國人更虛偽麼?

問題:

為什麼國外的人喜歡用電話語音留言功能,msn專業辦公軟體。而中國的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喜歡聊微信,用QQ辦公?

相關焦點

  • 別讓兒童再沉迷於智慧型手機了
    近年來,隨著電子科學技術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智慧型手機已經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和普及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一把雙刃劍。例如,手機使用的低齡化趨勢,正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
  • 先有社交才有網際網路:顛覆中的社交電商
    剛過完年,你一定被家裡七大姑八大姨拉著點了無數次拼多多,社交電商的出現看似新興事物,然而,熱衷於網際網路考古的騰研識者楊皓天告訴你:微商和拼多多的模式並不是首創,無論是安利還是拼團,社交裂變的玩法早於網際網路就已經存在。
  • 調查顯示日本近百萬青少年沉迷網際網路
    看看現在周圍的多數人,沒事就刷微博和朋友圈,在社交媒體上尋求刺激,要麼就是工作學習之後沉迷於遊戲和娛樂八卦新聞,精神上不但沒有得到滋養,反而越來越疲憊,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興奮起來。▲這就是造就平成廢物的原因?
  • 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究竟如何正視網際網路的影響呢?我們要堅信一點,網際網路是時代發展的方向,它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的。網際網路消除了信息壁壘。無論是我們想學的,想做的,想認識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從網絡上解決的。網際網路讓交友沒有地域的限制,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好友變多了,選擇變多了,找到合適伴侶的機會也增加了。隨著網際網路漸漸普及,網絡上出現了很多社交網站以及一些即時聊天工具。這樣,你可以及時的在網際網路上和親朋好友分享你的照片或者視頻什麼。所以說,社交網站在一定程度上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 手機時代?一玩就停不下來?心理學家拆解網際網路給人的上癮體驗
    有的人自稱每天僅拿起手機1次,那這樣的朋友就危險了,因為他可能是拿起手機後再沒放下。也就是說當事人在事情一旦發生(拿起手機),不能自由決定什麼時候停止,或者即使停止了該行為(不玩手機),也不能在思想和行為上不受幹擾地做其它事情,並且沉迷該行為會造成不良後果。只有這樣的時候該行為才能成為成癮。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率91.4% 網絡社交已成趨勢
    中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記者 莊勝春)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如今,網絡時代已經到來,在成年人的世界,這是一場大變革,帶來無數商機和信息,而對於一出生就接觸網絡的孩子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近日發布了《2011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社交網絡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這也是該機構6年來第五次發布同一系列報告。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娛樂方式:社交軟體
    其實,從一個大的範圍來講,像是手機、電話、電腦等設備也屬於社交軟體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也是伴隨著網際網路的推廣而發展起來的,除了本身的通訊等功能,它們還是QQ、微博等APP的載體。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幾個比較常見的國內外社交軟體。  1.QQ。
  • 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熱衷「年終盤點」?
    既然如此,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仍然熱衷於年終盤點呢?如果你好奇2020年底世界網際網路人在討論什麼,這個答案可能是「Why」。而這個答案的提供者,來自谷歌。每到年末,各大網際網路公司製作的各類年終盤點,總會相繼成為你朋友圈最熱門的內容。它們或叫淘寶人生帳單、或叫百度沸點、或叫豆瓣電影報告,接力式地在社交網絡中引發一陣陣的傳播熱潮,然後定義著每年的12月到1月間,人們在聊什麼、看什麼、笑什麼。
  • 沉迷手機不是因為意志力差,而是因為被人精神控制了
    孩子玩手機上癮是因為意志力不好?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走進地鐵,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在低頭看手機。在路邊等紅綠燈的30秒期間,大部分行人也都在低頭看手機。紀錄片採訪了Facebook、Google、推特等眾多網際網路龍頭行業的前高管、核心技術人員以及投資者,為公眾揭秘了社交媒體軟體的盈利模式和免費本質。沉迷手機不是因為自身的意志力不夠堅強,而是因為人類早已陷入由算法精心編造的巨大的「智能陷阱」。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一方面,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無法控制的焦慮情緒;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推送的內容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關焦慮的情緒表達以及由此引發的討論。  焦慮似乎在不斷蔓延,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事實上,焦慮感並非新鮮事物。
  • 數字泰國2019|泰國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手機/電商分析 - 雨果網
    泰國數位化總概況泰國網際網路泰國社交媒體泰國手機的使用泰國電商泰國數位化總概況數據統計顯示:泰國總人口6924萬,城鎮化人口佔50%,人均1.33部手機,網際網路用戶5700萬,社媒用戶佔總人口的74%,泰國10個人種就有7個人會在移動端使用社交媒體!
  • 那些刷屏的網際網路傳播,都離不開這5種模
    漣漪式傳播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消息可以從任何一個人那裡發出,經由社交媒介的轉發、點讚、互動,形成指數級的裂變,一生二,而生三,三生無限。這是網際網路世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比如說,當年火爆世界的「冰桶挑戰」活動,引來名流紛紛@對方並參與,帶來了一場全球公益的狂歡;今年老鄉雞的土味戰略發布會,只用幾百元預算做的視頻,竟然在社交媒體上獲得10w+的播放量和3.3w+的在看,成為疫情期間最大的廣告贏家。漣漪式傳播的發生機制,主要是口碑效應。
  • 網際網路時代的利與弊
    二十一世紀是屬於計算機的時代和網際網路的時代,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網際網路在人們的生活中伴隨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對使用互聯的工具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手機端,PC端等等,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有網際網路的地方獲取自己需要的相關知識和信息,例如學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獲取更為廣泛的課外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辦公人員可以動一動滑鼠就可以得到自己需用的東西
  • 網際網路要傳播中國文化根本精神: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受邀來參加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我感到非常榮幸。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網際網路+」,我總覺得這話似乎有點顛倒,應該是「什麼什麼+網際網路」。所以我今天看到我們會議的這個標題,是「中國文化+網絡傳播」,也就是「中國文化+網際網路」,突出的是網際網路的內容。
  •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主要發現包括:第一,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我國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相當高。第二,網際網路對於低齡群體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第三,未成年人的網上學習與學校課堂教育深度融合,網上娛樂和社交活動在不同學歷段呈現不同特點。第四,初中階段是未成年人網絡社會屬性形成的關鍵時期,高中階段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 網際網路傳播5大特點,你知道是哪些嗎?
    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快速崛起,品牌營銷傳播的時間,空間對營銷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傳統的傳播方式到網際網路新型方式,使傳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對於網際網路傳播的特點,你知道有哪些嗎?,廣播給人們傳送的是聲音,電視機給人們呈現的是圖片,文字,影音等綜合體,這些都是提前專業製作和錄製好的,在開播前要準備一切準備工作,然而網際網路的傳播推翻了這種傳統的模式,不僅能夠全面的融入圖文和影音的形式,隨時隨地打開即可錄播也可以查看即時消息,內容上也是豐富多彩,視頻,段子,其他資訊等,只要你有足夠的創意,就能觸發超乎你想像的境界,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 孩子為什麼沉迷手機?紀錄片《智能陷阱》:與意志力沒有關係
    幾乎所有家長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而家長們都關心一個問題:喜歡玩手機的孩子,是不是意志力不強?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不是意志力不強該紀錄片採訪了眾多網際網路龍頭行業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術人員,分析玩手機令人「上癮」的感覺從哪裡來?
  • 故事 | 我的網際網路生命故事與媒介思考
    作為一個創作者,最近在做個人社交平臺數據歸檔的工作,在考古黑歷史的時候,居然覺得初中就開始沉迷網際網路衝浪的自己特別牛逼……
  • 門戶搜索、社交網絡、網際網路金融之後,下一個網際網路引爆點是什麼?|...
    第一是搜索,比如google、百度,它們提供了一個上網的入口,可以通過流量、廣告等來盈利,推動了網際網路的第一個高潮;第二是社交網絡,比如Facebook、Twitter、QQ和微信等,社交和網際網路的結合,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主流,人們可以用微信叫車、付信用卡、交電話費等,它也會帶來流量收入和廣告收益,這是又一次網際網路發展的高潮,而且中國借這次機遇,成為了網際網路的強國;第三是網際網路金融,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
  •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環境分析
    Facebook這種模式為什麼很難進到國內?人人網為什麼轉型沒有立竿見影?中國為什麼微博火了?在中國怎樣的網際網路社交環境能夠讓中國網民受益更多?今天這篇博文中上面這些問題我們都會談到。文章中我們要提出的論點就是:半封閉式的網際網路社交環境更適合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