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2020-12-24 騰訊網

全文長約 3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精彩導讀

「青春期」似乎總是和叛逆、對抗、情緒化、衝動聯繫在一起,讓成年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他不想理你,碰到一點事兒就跟你吵架,你問他學校的午飯吃了什麼他都懶得告訴你,還動不動把自己關在屋裡一整天。

但是,你需要接受,這是一個正常的青少年時期的變化和現象。他們不是專門要跟你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成長上對應從兒童到青少年,進入青春期這個特別的階段。而「青春期」似乎總是和叛逆、對抗、情緒化、衝動聯繫在一起,讓成年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究其原因,是他們大腦發生了變化,青少年的大腦和成人不同。他們有的部分發展成熟,有的沒有。從小孩長成大人,人的大腦從後往前連接,青少年時期走了大概80%。但剩下的20%很關鍵。

這最後成熟的部分包括Frontal Lobes(額葉),是大腦的指揮部。就是說,在這些青少年孩子的腦子裡,各個作戰部隊都已經可以打仗,但指揮中心還沒造好。

所以他們可以打槍,可以戀愛,可以當世界冠軍,但是不太知道為什麼。他們在單一的事情上已經非常能幹,跟大人差不多,破壞性也可以很大。但是他們缺少大局觀,在大的事情上需要被指導和把控。

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有很大的潛力,他們學習東西很快,但是這時養成的壞習慣也非常難改掉,比如抽菸、喝酒。

如何在青春期幫助孩子重塑大腦呢?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為大家解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多年的臨床專業知識和第一手育兒經歷中汲取經驗,引導父母通過嘗試和測試的策略來與青春期少年建立牢固的關係,並在青春期少年發展、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改善與他們的溝通。

青春期,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根據我們在生命不同階段學習和生存的需要,大腦在人體整個發育過程中按照特定的順序進行升級。大腦區域和迴路在一定的層次結構內,按照發育時間表在不同的時間發育。

換句話說,大腦在周期性地進行發育,並且「期望」在特定的發育階段接受特定的體驗。人體通過向大腦的不同區域發出信號,敏銳感知外界環境,基因在這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青少年大腦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青春期是大腦具有超強適應性並時刻為變化做好準備的時期。

研究表明,青少年傾向於五個方面的學習體驗。分別是:

融入同伴、承擔風險並獲取新體驗、學習使用情緒、實現自我認同、獲得自主獨立。

大腦希望青少年了解這些方面,因為就進化而言,他們所在的人生階段,這些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大腦的優先事項。

如果大腦沒有在合適的時間獲得恰當的體驗,將無法獲得充分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患有先天性白內障,那麼他的視力將永久受損。如果孩子的白內障在童年中期得到治療,視力恢復,那麼大腦中仍保留一定的學習觀察能力,但是諸如深度知覺之類的複雜視覺技能,將永遠無法獲得發育。

除此之外,青春期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最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

大約有75%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焦慮、進食障礙和精神分裂等,都會出現在青春期,這很可能就與發生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強烈變化有關。

所以,我們要為青少年營造適合他們的生長環境,從而降低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

青春期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對於任何一個青少年來說,人生總是跌宕起伏,充滿波折。因此,他們如果每天數小時沉浸在悲傷、焦慮或其他強烈情緒中也不罕見。

但是,有些年輕人在遭受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感動蕩之後,就會變得萎靡不振,以至於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成長和發展也十分受影響。

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由許多因素共同導致的。其中,遺傳就是一方面。例如家族中如果有人患有心理疾病,那麼孩子患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後天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也是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常見的校園霸凌事件就是其中一種。

那麼這對學習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如果我們感到害怕或者不安全,情感反應就會啟動自我保護,在那些情況下,情感大腦佔據主導地位,只給我們留下極小的空間去推理或思考,因而我們也就脫離了良性學習循環。

在這種情感模式下,青少年的大腦無法學習,因為這個原因,青少年必須要先考慮心理健康需求,否則他們的學習將會大打折扣。

青春期的孩子,更在乎與同伴的關係

從根本上說,大腦是具有社會性的。大腦花費25年時間形成大腦迴路,用於管理複雜的社交信息。有趣的是,邏輯推理成熟時間要遠遠先於社交推理。

很多父母發現,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多溝通,更願意與同齡人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社會關係的焦點發生了變化。

嬰兒時期,最主要的社會關係是主要照料者。嬰兒或者蹣跚學步的孩子天生會親近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研究表明,人類如果在嬰兒時期與目前長期分離且沒有特定的照料者,這會對人際關係的建立產生終身影響。

少兒階段(4-10歲),社會關係發展的重點是玩伴,孩子們被驅動著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此時,他們與父母依然保持著密切聯繫。

青春期,青少年被驅動著與同伴融合。青少年與同伴成為更廣泛的群體的一部分原因是學習任務——這與只是和朋友一起玩耍,或出去閒逛,或和同學互動是不同的。從根本上說,融合是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並確定自己的歸屬。

青少年的大腦按照「程序設置」以社會信息為導向——在獨立和成年之前儘可能多地學習。

所以,將青春期與童年階段進行區分是很重要的。青春期為我們提供了解鎖青少年需求和不可思議的大腦的解碼。了解青少年為什麼會被同伴吸引,並從根本上了解他們正嘗試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使我們能夠支持並促進他們交友能力的發展。

重要的是,人在青少年時期與同伴隔離是有害的。在這個發育階段,極端的社會孤立會導致與大腦結構差異的相關認知、社交和情感調節等技能出現長期困難。

父母需要為青少年創造適合發展社會關係的環境

當我們知道青春期的社會關係如此重要時,我們就需要為青少年創造適合這方面發展的環境。

當青少年處於社交痛苦時,請家長悉心照顧他們,利用他們的社會性大腦和同伴導向的力量幫助他們實現積極目標,並在他們走出痛苦之後幫助他們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當然,在這過程中,父母也會遇到障礙。也許我們的經驗對青少年來說並沒有什麼幫助,這時就需要第三方的支持,但也要記住,青少年有能力自己做決定。

當我們採取保護行動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優先考慮青少年的社會關係,並確保他們有社會融合的機會。確保青少年有與同伴融合的機會,這樣他們就可以發展重要而複雜的生活技能以管理同伴關係。

第二,提防犧牲社交地位的任務。許多成年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試圖通過金錢或證書等外部獎勵來塑造青少年的行為。儘管這些措施可能會孤立地起作用,但是如果你設定的任務與可能獲得社交地位的行為構成直接競爭,那麼後者很可能會勝出。

第三,始終強化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建立抵禦社會排斥的能力。用你的語言強化青少年對同伴關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他們提供一定的保護,以防他們害怕自己被排斥——這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第四,用青少年的眼光看待主要的社會風險。社交世界的重要性意味著,與可能的社會排斥相關的風險對於青少年而言,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對於青少年來說,舉起手回答一個自己不確定答案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風險;給朋友打電話問一些問題,可能也會給帶來各種各樣的恐懼。

在他們克服這些恐懼的過程中,嘗試採用他們的視角與他們並肩作戰。對於他們來說,尊重和傾聽總是很重要。

認識青少年的大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身上正在發生的變化,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和成長。

而作為孩子的家長或者是教師,如果你能理解Ta是怎麼「想」的,也許你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充分利用優勢並規避風險。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孩子如何科學用腦——青春期的腦發育水平
    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人的於一切思維互動弄都和大腦密不可分,中學階段是大腦快速發育的最後一個關鍵期。大腦發育使孩子反應速度和精準性提高中學階段是大腦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體現在腦結構的精細化與功能的完善,孩子的大腦在6歲時重量就可以達到成年人的90%,到小學畢業孩子的腦重就基本和成人相同。在中學階段孩子的腦發育主要集中在神經聯結的複雜化和精細化上。
  • 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如果能夠開發腦部、重塑大腦,那對於智力方面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日本神經生理學權威高木貞敬的《讀書與大腦生理》中有寫到:「大腦越用就會無止境地變好。要說到什麼地步停止,這是沒有界限的。用腦,是有著相當大的希望的,腦的功能是越用越強的。
  • 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這樣的傳統讓猶太人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這也使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知識,開發大腦智力,變成了我們公認的最聰明的人。閱讀,促進大腦發展眾所周知,腦部是我們人類一切智力的來源,如果能夠開發腦部、重塑大腦,那對於智力方面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 從大腦發育的階段,了解青春期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多重要?
    大腦發育並不是在幼兒時期結束 15年前,大多數人認為,人類大腦最重要的發育階段,發生在生命開始的頭幾年。在15年前,我們還做不到探究人腦的內部活動情況,也無法追蹤大腦在生命中的發育過程。然而,在過去10年左右,人類對人腦的探索開始依靠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比如簡稱MRI的磁共振成象。
  • 送給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兒童學習研究泰鬥、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發現表明,青春期的大腦會發生一個重大改變。六歲以前兒童的大腦特點是混亂,進入青春期後,大腦會再次變得混亂,甚至瘋狂。兩者中間的這段時間,即六歲以後到青春期以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大腦非常平靜。人的一生中,大腦最理智、最平靜是什麼時候嗎?你肯定想不到,答案是8歲。
  • 國內腦科學家提出"五腦矩陣"科學育兒,娃大腦強大了,學習更輕鬆
    ,他在新書《魏坤琳的科學養育寶典》》剖析自己對科學育兒的看法,由於本職工作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對大腦研究頗有研究的他,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天天送女兒上學、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而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幾乎是他們的全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可以在腦科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等科學基礎上真正做到科學教育,孩子的生命會更加精彩,幸福當下,不懼未來。
  • 腦科學揭示:你對孩子的態度,會決定你孩子大腦的結構,以及他學習的態度.
    ▲ 美國幾年前的腦科學大會就開始研究腦跟教育的關係,牆上有個很大的標語——如果孩子沒有學好,老師沒有教對!為什麼是這樣?!因為任何孩子都有長處,從長處切入,一定可以把孩子帶起來。▲ 學習要主動才有用,才會改變神經的聯接。而童年的陰影,會影響孩子大腦的功能發展——受虐兒的神經會萎縮,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
  • 【芥末翻】新見解:通過認知和腦科學了解學習(全文)
    概述經過二十年有關大腦研究的開創性工作,教育界開始認識到,「了解大腦」是開闢教育研究、政策以及實踐改革的新路徑。本報告綜合現有的腦科學對學習的研究方法並且將其應用於教育界來解決關鍵問題。而對於詞彙學習等其他技能,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並不局限在某個特定階段,即在人的一生中的任何時間都能取得同等的學習效果。現有關於青少年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大腦還不成熟,而且青春期後大腦的發育出現顯著的變化。青春期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因為在此階段大腦中的荷爾蒙分泌激增,同時大腦前額葉皮質發育尚不成熟,由此可能導致他們行為不穩定。
  • 深耕腦科學研究,腦玩童以腦電波健腦儀打開兒童健腦市場
    目前針對孩子的健腦市場有各種各樣的形式,益智班、保健品、健腦玩具等等,在腦玩童創始人姜羅羅看來,對於腦科學的研究,仍處於摸索的階段,如何對大腦進行整體的研究,通過多樣化的刺激來幫助調動大腦的整體功能,通過勞逸結合的鍛鍊方式開發腦力,這些都是腦玩童不斷研究和探索的核心。
  • 腦科學研究的三大發展方向
    可以歸結為3點:理解大腦是人類理解大自然的終極目標之一,對大腦的深入理解標誌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更深入了解;在人口健康方面,大腦是如此重要,我們要保護好大腦、促進智力發展,防止大腦的衰退以及腦疾病的產生,這也是腦科學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可以有很重要的應用——模擬大腦,創造出具有像人一樣智慧的機器,這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也是腦科學的發展方向之一。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而通過科學的閱讀,就可以有效刺激這些大腦區域,重塑大腦,提升智力水平,增強大腦信息處理能力。研究實驗還表明,語言結構的差異、閱讀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同的閱讀時間、朗讀還是默讀,這些差異對大腦產生的刺激也不相同。那麼應該如何科學有效地閱讀,既有利於獲取知識經驗,又能夠優化大腦呢?
  • 從宗教到科學,企業家為何愛上研究大腦
    這個階段,或主動公開或被動報導,企業家的信仰陸續出現在大眾視野。經歷了5年的「信仰去泡沫」後,企業家信仰熱再次襲來,但這次的主角的是「腦科學」:陳天橋半數身家捐款研究腦科學,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也是捐贈者,並與麥戈文在北京高校建立了IDG人腦研究院馬化騰為腦科學書籍站臺,等等。
  • 《解構青春期大腦》閱讀答案及解析(2020年山東省東營市中考題)
    解構青春期大腦尹傑·N·吉德①與兒童和成年人相比,青春期大腦特定腦區或神經元集群之間的聯繫在不斷變強或增多,這造就了青少年大腦的顯著特徵和行為方式。不過,大腦發育過程和其他複雜自然過程一樣,都會經歷一個先過量生產再選擇性消除的過程,就像米開期基羅的大衛像從一整換大理石中慢慢凸顯出來一樣,認知的發展也是在棄除無用和適應性不好的腦細胞神經元連接後,逐漸成型,且常用的連接會被強化。此階段灰質重心偏向消除過程,大腦會按環境常要自行重塑。隨著神經元間無用連接的消除,大腦灰質開始減少。灰質包括大量無髓鞘結構,如神經元胞體、樹突。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全國各大醫院、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神經科學家、專家及腦科學教育家等300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 研究:大腦可以重塑 六種習慣提升大腦能力(圖)
    因此,當研究人員觸摸湯姆的臉時,會使他覺得有人也在觸摸他斷肢上的手指。  上述神經迴路的重新連接體現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說明成年人的大腦具有自我改變和重塑的能力(參見《環球科學》2009年第4期《科技重塑大腦》一文)。科學家發現,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遠比預計的強。我們的日常行為和周邊環境,都能引起大腦神經迴路的重新連接、功能重組和位置的改變。
  • 腦科學與養育 | 手掌中的大腦
    講師班的小夥伴們學習後,因為都有實踐的任務,我也會推薦大家去閱讀丹尼爾.西格爾的腦科學三部曲 ——《全腦教養法》、《由內而外的教養》、《第六感》,一個把腦科學專業知識講得這麼平易近人的科學家,實在值得感恩。當然,在兒童班上,我嘗試過N種方式給孩子們講解大腦結構,請相信,他們真的都能聽懂。
  • 孩子睡覺動作有暗示,腦科學研究:3個動作證明孩子大腦發育好
    醫生朋友表示他曾經就自己家孩子晚上踢被子的情況,進行過一些了解,有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顯示,孩子在晚上踢被子的時候代表著孩子,正在利用自己的大腦支配自己的身體,同時在促使大腦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孩子未來的智商不會低。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認知科學、面向未來的教育魏坤琳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入選青年長江學者。《最強大腦》節目「科學判官」。
  • 腦波圖:孩子的大腦說明書——腦科學與教育最新應用兒路上的種種焦慮
    每個大腦都是具有個性化連接模式的神經網絡,該模式由先天基因和所獲得的學習知識決定,並確定每個人對外部輸入的獨特響應模式。      儘管教育對大腦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並且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對大腦學習機制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但是在教育中的應用尚未得到充分認識和有效實施。我們希望將最先進的大腦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以培養更多優秀的孩子,並減少他們走的彎路。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整理了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0~3歲是發展大腦本能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長大之後大腦活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