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突破,教育要更加關注人的發展,必須減少工業社會的烙印------日前落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會上發出的聲音,反映出智能教育時代的新特點。強調創新求變的尚德機構,針對工業文明時代教育的種種弊端,自2014年轉型網際網路教育模式後,不斷探索和努力,在智能教育時代培養什麼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此次大會的致辭中指出,在人工智慧的促進下,教育將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教育的本質始終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但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往往成為目的。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突破,人工智慧在知識儲備、知識傳播、技能應用等方面將超過人類。這要求教育必須更加注重人的價值觀重塑和情感培養,更加注重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團隊協作、跨界融合和終身學習。
在尚德人看來,工業文明時代教育是「乾巴巴」的,一味追求效率,用戶更多的是被當作數字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缺乏交互,缺乏課程迭代;師生間仍存在老師傳授知識、學員被動接受的不平等關係。相比之下,網際網路文明時代教育是「溼漉漉」的,它更有溫度,更正視個體差異,注重的是關係、交互和連接。對此,尚德機構嘗試運用新技術手段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重置」。
在重構學習方面,尚德機構通過AI篩查出最高頻且佔據試卷60%的知識點,教研人員與教師再將知識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課程,為學員輸出量身定製、最短的學習路徑;學生僅需複習高頻知識點即可通過考試。在理想情況下,學員可以節約60%-70%的時間,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對學員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建模,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為學員推薦適合學習的課程和習題等舉措,則有效地實現了個性化教學,做到了因材施教。
通過搭建直播、論壇、社群等多種平臺,尚德機構讓課堂互動方式產生了很大變化,重塑了教學場景。比如直播場景中系統會如實反映學員的反饋、課程完成度以及對教師的評價,從而促進老師對課程和教學方法進行迭代。而社群場景中通過建立班級群、組織班級活動等形式,讓學員在虛擬世界中找到歸屬感、組織感、目標感和安全感。
在線交互則真正實現了以學員為中心,解決了面授時代因人員配比不均和課程時長限制、老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具體需求的問題,重塑了真正平等的師生關係。同時,在論壇、社群等場景中,學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促進了生生關係的形成。
在論壇等場景下,基於新的師生關係還產生出新的溝通內容,比如學習方法、育兒之道等。這些關係和內容,又進一步重塑了信息,創造出更多、更新的用戶價值。
從「學習是一種信仰」到「教育不是給予、而是點亮」,從「用科技和人文重塑教育」到「讓人人愛上學習並從中受益」,尚德機構始終希望除了成績和證書,還要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更多可能性,獲得更多新認知,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能夠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據悉,在16年發展歷程中,尚德機構始終追求教育的「變」與「不變」。「變」的是尚德人對教學與服務品質的永不滿足,「不變」的是對教育本質的始終堅守。正如公司創始人歐蓬所說:「教育的形式一直在變化,但是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教育的本質是『點亮』和『喚醒』,是以點亮學員的內心為努力的方向,讓學員們不斷地參與和投入到學習當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想像力,讓他自己去尋找信息、內容,形成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