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當下,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學校育人方式亦需同步變革,如何主動迎接變革,真正推動教育智慧化?
記者8日獲悉,來自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長春等地的30餘名專家學者、一線校長雲端匯聚「第21屆京滬基礎教育快線論壇」。由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共同發起並主辦的此次論壇聚焦智能時代的學校育人方式變革。
多年來,「京滬基礎教育快線」,探討了基礎教育規律、路徑和方法,積累了寶貴的「北京經驗」和「上海經驗」。這些經驗為各地基礎教育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上海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楊振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在線教育教學成為了常態,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發揮了巨大作用。此次論壇,對進一步總結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與展望未來圖景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熙表示,本屆快線論壇期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京滬兩地基礎教育界人士提供更多的新理念、新經驗和新做法。
人工智慧會引發一系列的教育變化,包括教育目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教育形態等變化,這些變化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教授表示,同時,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運用也存在局限,比如要充分依賴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充分的在線學習資源和可靠的網絡技術等。
關注智能時代教學規律的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李芒教授直言,要以教學規律觀看待智能時代的教學活動。在人工智慧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時,不可以輕信機器、不可以單路冒進、不可以給機器更多它承擔不了的工作。李芒指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人類發展規律,學生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才能擁有美好未來。
本次論壇專設「北京時間」與「上海時間」。在上海閔行花園學校校長薛瓊認為,智能時代拉大了學生的差異,要求學校教育更注重培養主動發展的人;智能時代改變了知識的獲取方式,要求課堂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智能時代豐富了學習的途徑,要求課堂教學更注重與學生的互動生成。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餘凱教授指出,智能時代學校育人方式的變革需要做到「三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規律、尊重多樣性」。
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劉莉莉教授看來,育人方式的改變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的變化,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讓學習真實發生。
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第二小學校長鄭金霞介紹,該校藉助IPAD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通過實時批改、思維可視化、錯題本等實現了精準分析的課堂教學;通過「比特實驗室」特色課程、VR課程、機器人課程和人工智慧課程,以科技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技術進入,形成了在教師發展、學生發展、行政管理三大領域系統集成的智慧管理。她表示:「在智能時代,我們應該重視『未來教師』『未來教室』和『未來學校』等關鍵議題。」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校長陳恆華告訴記者,該校探索出了一條基於大數據的學生選課指導模式,建設智能結構、性格特徵與職業能力綜合測評系統,通過個性化的學業報告單為學生學業發展提供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科的能力明顯提高。
有教育界人士亦關注智能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認為:「我們需要警惕智能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防止技術成為束縛學生自主發展的工具。」他舉例表示,運用技術對學生進行監督所體現的是學生的「不信任」,違背了育人的初衷。邵志豪認為,智能時代育人方式變革的大方向,應更多關注學生的自覺、自律、自信的培養。(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