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三次學術年會在南京召開,全國各地的教育屆頂尖專家、學者,中小學一線校長、老師齊聚南京,共同探討同一個主題「發展中國特色優質基礎教育:聚焦育人方式變革」。「勞動教育」、「探究式學習」「教育綜合評價」、「與社區融合的教育生態」……成為會上頻頻被提起的熱詞。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廳、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學主辦,由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市教育局承辦。除了主論壇外,本次教育論壇還設置了15場分論壇和11場微論壇,通過專家報告、學術沙龍、課程展示等多種方式,交流課程改革經驗,推進育人方式變革,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通訊員 曾文君 羅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攝影 李浩銘
在社區中培育學生
村民當老師開起了「豆腐坊」課程
北京有一家餐飲店因為疫情期間沒有流失一個員工被評為「戰疫榜樣」,這家飯店的招牌菜就是「九渡河小學漿水豆腐」,他們家的豆腐宴需要提前預定才能吃得到。「九渡河小學漿水豆腐」究竟是什麼來歷呢?為什麼豆腐跟學校產生了關聯?
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希貴給大家講述了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小學豆腐坊的故事。「我問十一學校的學生最喜歡學校什麼,他們說是食堂,而有一段時間食堂有一個窗口排隊的人最多,這個窗口賣的就是九渡河小學豆腐。」九渡河80%以上是山區,地處在六個村中間,這六個村的孩子都要上學,當地政府請李希貴校長去辦學時,他說就辦一所山區小學。
「山區小學並不是按照城市小學的標準去建,而是要像山村小學。」李希貴首先找到了一位合適的校長,從山村走出來考上北京郵電大學在北京教書的於海龍擔任校長。這個學校的老師怎麼來?面向村民招聘「兼職老師」!有一門手藝,無論是種草種花、養兔子,還是做飯,磨豆腐,都可以來報名成為老師。於是,漿水豆腐第五代傳人成為學校豆腐坊課程的老師。孩子上科學課,了解「磨豆腐」的原理;上數學課,對自己磨出來的豆腐定價;上語文課,給自己的豆腐營銷...... 「表面上看是一個豆腐坊的課程,事實上正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培養體系的一個落實。」
李希貴說,孩子們還圍繞整個九渡河地區的產業做了大量的調研,畫出產銷地圖,發現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產業。「17家因為缺乏創新和營銷的木匠房,引入基金會的資助,改做滑板車、尤克裡裡等暢銷的產品;年產150萬斤的板慄因為收購價格低被棄置,學校正籌劃元旦請名人來直播帶貨……」
九渡河小學提供一個山村小學教育現代化的樣本,課程生態與產業生態相融合,在社區中培育學生,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課程探索了以解決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深度體驗為目標的學習形態。
天天刷題不能培養核心素養
教育部原副部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顧問王湛說,目前基礎教育在育人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諸育發展不平衡,偏重智育,德體美勞發展不充分;以知識點傳授和答題技能訓練為主,重學科邏輯而不是學習邏輯,重視知識傳授和圍繞知識點的重複機械訓練;重書本學習脫離社會生活,脫離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
針對這些問題,學校育人方式怎麼變?王湛說,中小學要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鍊,增強美育薰陶,加強勞動教育。在課程改革頂層設計的時候,要聚焦核心素養培養,面對真實而複雜的情境,解決真實問題,讓學生有激勵性、體驗性、完整性的參與,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天天刷題不能培養核心素養。」王湛說,另外中小學還要增強實踐育人功能,重視實踐性課程建設,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實驗教學,打造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堅持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探索基礎教育現代化江蘇路徑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在論壇上介紹了「十三五」以來,江蘇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面臨的挑戰。他說,「十四五」期間,我省將探索基礎教育現代化江蘇路徑。「以內涵建設為主抓手,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課關鍵地位,全面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和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堅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讓每個孩子全面成長。」葛道凱說,「同時我省將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特殊教育全納融合發展,實現各類教育、每個孩子和諧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