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發展的各種要素中,教育內容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內容就是課程。課程改革仍然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向未來,課程需要更好地體現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從根本上解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因此,在區域推進課程改革,需要通過「四個突出」聚焦課程育人價值,讓課程改革走向更為綜合、更為廣泛、更為靈活的發展道路。
一是突出課程的「學科育人」價值。目前,我國高中課程標準已經完成了修訂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將啟動新一輪修訂工作。學科課程標準更加突出「立德樹人」。「立什麼樣的德、樹什麼樣的人」將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學科課程建設必須圍繞培養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展開,構建內容豐富、生動鮮活、優質多元、個性選擇、分類分層的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建設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體系,更要關注學科所蘊含的思想和價值觀。學科思想發展、學科過程方法、學科情感態度等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這就需要在秉承學科教學體系不變的宗旨下,增加更多學科育人內容,充分研究立德樹人的政策方向,選擇更多結合學科內容的育人案例,突出學科育人價值,培養學生學科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對基礎教育而言,學科教育要培養的關鍵能力就是認知能力,即學習能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因此,課程改革必須更加關注學習品質、學業成績、學習成本和學習效率等相關問題。這就要求中小學教育始終要把學習品質和學習質量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高度關注學習方式變革和深度學習等問題,培養一批熱愛學習、具有很強學習能力的優秀學生。
二是突出課程的「文化育人」價值。按照2014年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精神,要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已經在政策研究和實踐推進層面形成了廣泛共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文化認知與技能教育,更多的是文化美德培育與文化精神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這意味著基礎教育原有的學科課程思想基礎、目標任務和內容體系將發生根本變化,需要增加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是突出課程的「實踐育人」價值。從2001年開始的國家第八次課程改革,首次提出了設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經過16年的發展,2017年教育部重新修訂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根據學習內容和方式,綜合實踐活動重新整合為「考察探究、設計製作、社會服務、職業體驗」四大板塊,並將黨團活動、博物館參觀等也納入其中。旨在培養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中小學課程發展具有綜合化、活動化、實踐性、開放性、選擇性等特點,立德樹人更要重視實踐育人,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學科實踐活動的思想是要在學科教學中重視情境創設,要求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學科學習與社會體驗、課程實踐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積極利用學校周邊的文化、科技、自然等資源,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走向實踐、走向社會,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學會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以及服務國家的責任擔當。
四是突出課程的「協同育人」價值。協同育人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加以組織、調節, 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以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建立指向立德樹人的全社會育人體系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學生的學習品質培養及學習能力的提升,受到家庭與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家長對教育期望值、家庭投入、社會環境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協同育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與義務。
當前基礎教育協同育人還存在不系統、不規範、不科學、定位失範等問題。教育要形成育人合力,就需要共同的教育價值認同,比如對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等教育基本理念的高度認同,以便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能夠正確把握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正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觀。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學校教育要發揮引導作用。教育系統要最大限度調動行政、教科研部門的協作機制,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引導家庭和社會以學生發展為本,聚焦核心素養,共同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較強學習能力、契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中國教師報》2019年03月06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