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育人是回歸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徑。如何尋找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面育人的新路徑?多年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大力推進德育一體化建設,積極構建新時代金水課程育人體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金水區榮獲了全國陽光體育先進區、全國啦啦操示範區、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區,區教體局榮獲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河南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等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
跟形勢分階段,走向課程育人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更是德育的重要實施渠道。我們認為,在學校所發生的一切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皆是課程,不僅包括學校的學科教育教學活動,而且包括影響教育活動的一切因素。金水區秉持「燦爛如金,上善若水」的教育追求和「讓生命更加燦爛」的課程理念,積極探索課程育人一體化實施路徑。回顧近年來的課程育人之路,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以文化建設為中心的課程規劃階段。2008年,金水區將文化建設融入學校課程,致力於構建多元、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並出臺了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指導意見。2010年,金水區進一步提出「展現課程魅力,提升育人品位」的德育工作思路,將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落實在學校課程建設中,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
以內涵發展為重點的課程實施階段。2011年,金水區指導學校整合各種資源,研發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並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統籌規劃、整體實施,有效落實了課程育人功能。2013年,金水區組織專家團隊對全區學校課程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全覆蓋的審議,各校均形成了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2015年,金水區指導學校從設計、實施、評價三方面再次梳理、統整德育課程,將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貫穿於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中,以課程實施推進學校德育工作一體化建設。
以品質提升為目標的課程品牌建設階段。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相繼發布,2017年金水區與上海教科院合作實施了課程品質提升項目,推進區域課程建設的深度變革。今年初,金水區出臺了《提升學校課程品質的實施意見和加強學校特色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將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融入學校課程建設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獲得道德價值教育,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打通學科邊界,走向全程育人
一是各學段縱向銜接。金水區根據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學習認知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關於各學段的目標要求,進一步細化了各年級德育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構建不同年級梯次推進、銜接有序的德育課程體系,使不同年級的學生達到相適應的層次,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合一,既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又在不同年級分別提升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素養。
二是各學科橫向融通。金水區將立德樹人目標細化落實到各學科教學目標中,充分挖掘語文、數學、物理、音樂等學科蘊含的德育價值,強化學科核心素養與德育目標的契合,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是校內外深度融合。我們協調多方力量,廣泛利用各類資源,充分整合校內外活動形成育人合力,營造一體化的德育生態。在校內,通過德育課程與語文、歷史等學科課程的整合和融通,在實踐課程、主題探究課程中培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價值目標;在校外,整合家長、社會人士等志願者,共同組織學生開展閱讀、研學、實踐體驗等校外文化活動,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良好的公民素養。
統籌各類資源,走向全科育人
統籌設計德育課程。金水區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將小學、初中德育課程的目標體系、結構內容、活動設計和評價方案進行一體化設計,使德育課程更豐富、更全面、更系統。如在少先隊工作中,金水區創編了1-8年級的《少先隊活動》課程,按照「多彩校園、公民素養、快樂生活、美麗的中國夢、光榮的少先隊」5個板塊,每個板塊又縱向分為8個主題,每個主題按照「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評價」等4項內容,落實「組織意識、道德養成、政治啟蒙、成長取向」的少先隊活動課程。形式上以實踐體驗為基本途徑,通過儀式感染、民主參與、崗位鍛鍊、榜樣引領、團體遊戲、紅領巾社團等少先隊組織生活和集體生活,構建符合不同學段依次遞進、銜接有序的少先隊課程體系,加強黨團隊的銜接,培養對黨和祖國的感情。
統籌整合學科課程。依據學科性質,突出各學科獨有的育人功能,金水區通過語文、歷史等學科培養學生真摯深厚的愛國情感、驕傲自豪的民族認同、勇於擔當的家國情懷;通過藝術、音樂、美術等學科,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品位、高雅文明的藝術素養、傳承經典的文化自信;通過體育、心理健康等學科,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通過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使學生學科知識增長的同時為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提供支持。
統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金水區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整體推進文化課程。如正在實施的《經典誦讀》課程,以語文學科的經典誦讀為主,不僅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充分利用每天10分鐘晨讀和午間自讀、課前微課2分鐘等時段,讓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切實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學校,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
統籌結合實踐活動課程。金水區堅持課程化實施各類實踐活動,指導學校整合社會資源,因校制宜開展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前,全區有社團1261個,其中「新星社團」355個,「銀星社團」190個,「金星社團」10個。持續加強勞動實踐活動,全面開發家政、園藝等課程,積極參與愛心農場、義務大掃除等活動,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積極開展研學旅行。鼓勵各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通過離校課程、黃河課程等,採取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人文場所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加深對自然、文化和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創造性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堅持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設計了600多項主題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創新評價方式,走向全面育人
一校一評,創新德育評價路徑。在原有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上,金水區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引導全區各校創新評價方式,融入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和形式,形成了「一校一評」的德育評價特色。文化路三小的「一卡雙星」榮譽勳章評價體系,通過「金、銀、銅」三級勳章,從行為習慣、身心健康等方面,持續系統、全面跟進評價學生的點滴進步和成長經歷,該成果應邀在全國創新教育大會上進行展示。
放權賦責,推進學科評價改革。自2014年開始,金水區明確由學校自主實施部分學科的學生學業綜合評價,賦予學校評價職權。每學期初,公布區級下放測評職權的學科學段後,各學校依據課程學習內容和認知水平評價參照表、學業質量評價要求,制訂上報本校評價方案,將「畢業生形象」融入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將學校的文化氣質融入學生綜合評價,樹立健康綠色的評價取向。學生的品德養成、文明禮儀、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統一測試無法有效監測的德育指標,在放權賦責的學科評價體系中得以有效落實。
區域交流,搭建展示評價平臺。金水區搭建多元的課程建設成果展示交流平臺,除品牌課程評比、課程建設交流研討、校本課程設計大賽外,還每兩年交替舉辦創客博覽會和漢字大賽、教育藝術節和陽光體育節,既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能力、陶冶情操,又檢驗學校德育工作成效,更促進全區各校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強化師資建設,實現全員育人
著力培養兩支德育隊伍。通過「雙核心」項目、德育政教主任培訓班等,持續提升德育主管領導和德育主任業務水平。探索實施班主任競聘上崗制度和職級管理制度,促進班主任整體素質有效提升。
充分發揮兩個「名室」作用。持續強化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設,依託市、區兩級名班主任工作室,通過導師引領、課題帶動、研討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持續加強少先隊名師工作室建設,多方式、多途徑促進工作室科學建設、規範運行,全區現有少先隊名師工作室6個,成員52人,輻射全區46所中小學。
常態開展兩個分享交流。堅持每年開展德育工作經驗分享,根據不同學段確定不同主題,從不同角度展現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智慧結晶,共享教育智慧;堅持定期舉辦學校班主任建設專題匯報交流會,常態化開展班主任工作經驗分享,不斷提升全區班主任專業能力。
積極舉辦兩個展示活動。舉辦少先隊輔導員綜合素質展示活動,通過筆試、說課、綜合素養比賽、即興演講等方式,引領提升全區少先隊輔導員專業素養;開展全區班主任素養大賽,搭建學校、學區、全區三級交流展示平臺,相互借鑑,提升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同時,統籌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家長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家庭教育、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金水區聚焦課程育人,在推動德育一體化建設工作中,改革創新,協同推進,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落實到課程育人的實踐中,著力推動全區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再創新佳績,不斷滿足轄區群眾的新期待,繪就金水教育的新藍圖。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教育體育局局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10月23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