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育人的「金水路徑」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課程育人是回歸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徑。如何尋找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面育人的新路徑?多年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大力推進德育一體化建設,積極構建新時代金水課程育人體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金水區榮獲了全國陽光體育先進區、全國啦啦操示範區、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區,區教體局榮獲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河南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等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

跟形勢分階段,走向課程育人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更是德育的重要實施渠道。我們認為,在學校所發生的一切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皆是課程,不僅包括學校的學科教育教學活動,而且包括影響教育活動的一切因素。金水區秉持「燦爛如金,上善若水」的教育追求和「讓生命更加燦爛」的課程理念,積極探索課程育人一體化實施路徑。回顧近年來的課程育人之路,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以文化建設為中心的課程規劃階段。2008年,金水區將文化建設融入學校課程,致力於構建多元、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並出臺了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指導意見。2010年,金水區進一步提出「展現課程魅力,提升育人品位」的德育工作思路,將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落實在學校課程建設中,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

以內涵發展為重點的課程實施階段。2011年,金水區指導學校整合各種資源,研發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並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統籌規劃、整體實施,有效落實了課程育人功能。2013年,金水區組織專家團隊對全區學校課程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全覆蓋的審議,各校均形成了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2015年,金水區指導學校從設計、實施、評價三方面再次梳理、統整德育課程,將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貫穿於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中,以課程實施推進學校德育工作一體化建設。

以品質提升為目標的課程品牌建設階段。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相繼發布,2017年金水區與上海教科院合作實施了課程品質提升項目,推進區域課程建設的深度變革。今年初,金水區出臺了《提升學校課程品質的實施意見和加強學校特色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將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融入學校課程建設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獲得道德價值教育,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打通學科邊界,走向全程育人

一是各學段縱向銜接。金水區根據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學習認知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關於各學段的目標要求,進一步細化了各年級德育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構建不同年級梯次推進、銜接有序的德育課程體系,使不同年級的學生達到相適應的層次,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合一,既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又在不同年級分別提升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素養。

二是各學科橫向融通。金水區將立德樹人目標細化落實到各學科教學目標中,充分挖掘語文、數學、物理、音樂等學科蘊含的德育價值,強化學科核心素養與德育目標的契合,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注重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是校內外深度融合。我們協調多方力量,廣泛利用各類資源,充分整合校內外活動形成育人合力,營造一體化的德育生態。在校內,通過德育課程與語文、歷史等學科課程的整合和融通,在實踐課程、主題探究課程中培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價值目標;在校外,整合家長、社會人士等志願者,共同組織學生開展閱讀、研學、實踐體驗等校外文化活動,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良好的公民素養。

統籌各類資源,走向全科育人

統籌設計德育課程。金水區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將小學、初中德育課程的目標體系、結構內容、活動設計和評價方案進行一體化設計,使德育課程更豐富、更全面、更系統。如在少先隊工作中,金水區創編了1-8年級的《少先隊活動》課程,按照「多彩校園、公民素養、快樂生活、美麗的中國夢、光榮的少先隊」5個板塊,每個板塊又縱向分為8個主題,每個主題按照「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評價」等4項內容,落實「組織意識、道德養成、政治啟蒙、成長取向」的少先隊活動課程。形式上以實踐體驗為基本途徑,通過儀式感染、民主參與、崗位鍛鍊、榜樣引領、團體遊戲、紅領巾社團等少先隊組織生活和集體生活,構建符合不同學段依次遞進、銜接有序的少先隊課程體系,加強黨團隊的銜接,培養對黨和祖國的感情。

統籌整合學科課程。依據學科性質,突出各學科獨有的育人功能,金水區通過語文、歷史等學科培養學生真摯深厚的愛國情感、驕傲自豪的民族認同、勇於擔當的家國情懷;通過藝術、音樂、美術等學科,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品位、高雅文明的藝術素養、傳承經典的文化自信;通過體育、心理健康等學科,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通過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使學生學科知識增長的同時為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提供支持。

統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金水區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整體推進文化課程。如正在實施的《經典誦讀》課程,以語文學科的經典誦讀為主,不僅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充分利用每天10分鐘晨讀和午間自讀、課前微課2分鐘等時段,讓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切實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學校,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

統籌結合實踐活動課程。金水區堅持課程化實施各類實踐活動,指導學校整合社會資源,因校制宜開展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前,全區有社團1261個,其中「新星社團」355個,「銀星社團」190個,「金星社團」10個。持續加強勞動實踐活動,全面開發家政、園藝等課程,積極參與愛心農場、義務大掃除等活動,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積極開展研學旅行。鼓勵各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通過離校課程、黃河課程等,採取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人文場所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加深對自然、文化和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創造性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堅持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設計了600多項主題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創新評價方式,走向全面育人

一校一評,創新德育評價路徑。在原有綜合素質評價的基礎上,金水區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引導全區各校創新評價方式,融入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和形式,形成了「一校一評」的德育評價特色。文化路三小的「一卡雙星」榮譽勳章評價體系,通過「金、銀、銅」三級勳章,從行為習慣、身心健康等方面,持續系統、全面跟進評價學生的點滴進步和成長經歷,該成果應邀在全國創新教育大會上進行展示。

放權賦責,推進學科評價改革。自2014年開始,金水區明確由學校自主實施部分學科的學生學業綜合評價,賦予學校評價職權。每學期初,公布區級下放測評職權的學科學段後,各學校依據課程學習內容和認知水平評價參照表、學業質量評價要求,制訂上報本校評價方案,將「畢業生形象」融入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將學校的文化氣質融入學生綜合評價,樹立健康綠色的評價取向。學生的品德養成、文明禮儀、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統一測試無法有效監測的德育指標,在放權賦責的學科評價體系中得以有效落實。

區域交流,搭建展示評價平臺。金水區搭建多元的課程建設成果展示交流平臺,除品牌課程評比、課程建設交流研討、校本課程設計大賽外,還每兩年交替舉辦創客博覽會和漢字大賽、教育藝術節和陽光體育節,既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能力、陶冶情操,又檢驗學校德育工作成效,更促進全區各校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強化師資建設,實現全員育人

著力培養兩支德育隊伍。通過「雙核心」項目、德育政教主任培訓班等,持續提升德育主管領導和德育主任業務水平。探索實施班主任競聘上崗制度和職級管理制度,促進班主任整體素質有效提升。

充分發揮兩個「名室」作用。持續強化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設,依託市、區兩級名班主任工作室,通過導師引領、課題帶動、研討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持續加強少先隊名師工作室建設,多方式、多途徑促進工作室科學建設、規範運行,全區現有少先隊名師工作室6個,成員52人,輻射全區46所中小學。

常態開展兩個分享交流。堅持每年開展德育工作經驗分享,根據不同學段確定不同主題,從不同角度展現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智慧結晶,共享教育智慧;堅持定期舉辦學校班主任建設專題匯報交流會,常態化開展班主任工作經驗分享,不斷提升全區班主任專業能力。

積極舉辦兩個展示活動。舉辦少先隊輔導員綜合素質展示活動,通過筆試、說課、綜合素養比賽、即興演講等方式,引領提升全區少先隊輔導員專業素養;開展全區班主任素養大賽,搭建學校、學區、全區三級交流展示平臺,相互借鑑,提升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同時,統籌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家長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家庭教育、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金水區聚焦課程育人,在推動德育一體化建設工作中,改革創新,協同推進,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落實到課程育人的實踐中,著力推動全區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再創新佳績,不斷滿足轄區群眾的新期待,繪就金水教育的新藍圖。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教育體育局局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10月23日第14版 

相關焦點

  • 以專業精準育人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路徑創新
    高校應當推進思政教育適應於不同專業學科的教學和育人要求,使思政教育帶有專業學科特色,不斷深化專業學科教學的育人本質,從而實現專業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提升。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學科教學中,能夠不斷提升專業學科教學在育人方面的全面性,不斷深化專業學科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推進學生積極積極開展專業社會實踐,從而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實現個人的人格發展,實現個人價值創造與社會價值創造的統一。高校要將學科教學特色作為專業課程思政的基礎,根據專業教學特點和育人特色推進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的配合,使思政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專業學科的教學要求、實踐要求和育人要求。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研究
    我們從實現路徑所包含的實踐必然性特徵和內在的邏輯指向性,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解讀為在基地育人過程中為實現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由基地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組織實施具體實踐運行所利用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它客觀上指向對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的運動形式、運動過程和實踐活動的邏輯思考,在本質特性上呈現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實踐過程的必然經過性和工具操作性。
  • 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品質課程研討會舉行
    專家、代表們分享了「區域性、持續性、深層性推進課程改革促進每一所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學校課程變革如何更好地回應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課程規劃與高品質實施的創新舉措和實踐智慧等方面的經驗和探索」等內容。
  •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目前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課程,但在整體設計、路徑與載體、效果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規範建設和制度支撐相對薄弱,導致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師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本文通過分析「課程思政」面臨的關鍵問題,介紹成功經驗和做法,探尋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和解決路徑,對於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具有現實意義。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在新農科建設和農林人才培養中,開展以農業特色文化素質教育為重要內容的課程思政建設,全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是新時代涉農高校突出教育意識形態屬性與挖掘課程德育功能的一種理念和實踐探索。這一探索要求我們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各類課程,特別是農科特色的通識課程教育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價值追求。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話語權不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實踐路徑的科學梳理還不夠,二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對於中國及全球教育的深刻影響的研究還不夠,三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歸因分析與基本經驗總結還不夠,四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競爭力的研究還不夠。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基於協同效應,從組織體系、教師隊伍、育人文化、實踐平臺、教材體系和質量評價等多個方面,對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設路徑中的關鍵著力點進行了系統論述。[關鍵詞]專業思政;課程思政;耦合育人;核心素養;協同建設[作者簡介]閆長斌,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 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品質課程研討會在鄭州市金水區舉行
    第一天在河南省人民會堂主會場舉行了開幕式和「區域智慧與前沿觀點」「學校課程與文化變革」「熱點聚焦與深度對話」三個板塊的交流研討活動。在開幕式上,中共金水區委副書記、金水區人民政府區長魏東首先為大會致辭,他表示,此次大會在金水區舉辦,既是對金水教育品質課程建設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也是鼓勵和鞭策,大家共同探討教育教學和課程建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將更好推進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變革。
  • 從課堂走向課程 從課程走向全面育人
    可見,合理優質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發展學校的現實路徑。辦學理念:學校課程建設的理論邏輯一所學校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用什麼方法培養人?建設什麼樣的學校?怎樣建設學校?這是校長在辦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且必須有明確的答案。一所有品質的學校,應該有自己的人性理想。孩子們在學校成長,今後能成長成什麼樣子。學校要能定義,並且能描述。
  • 「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端論壇在穗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11月7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主辦的「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高端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來自國內20餘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並圍繞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相關問題進了深入研討
  • 宿州學院:主題黨日搭平臺 探索「課程思政」新路徑
    本報訊 為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推進「三全育人」試點工作,12月4日,宿州學院依託文學與傳媒學院三個教研室暨教師黨支部開展「課程育人」微課錄製暨教學觀摩活動,主題黨日搭平臺,探索「課程思政」新路徑。
  • 鄭州市金水一中舉行校園文化周系列活動
    為進一步深化學校課程改革,構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向家長、社會全面展示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校的育人成果,提升辦學品位,優化育人環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金水區教體局關於開展第十三屆學校文化周展示活動的通知要求,結合學校實際,5月25日-31日 期間,鄭州市金水一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周活動,這次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推進了德育建設,提高了學校的發展層次,構建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 六省市職校組織「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展示活動
    近日,由市教育兩委主辦、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京津冀陝甘寧六省市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交流展示活動舉行。該活動也是2020年天津市職業教育活動周重點活動之一。
  • 大學體育怎樣更好發揮育人功能——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發揮現狀...
    2019年1月至3月期間,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大學體育『課程育人』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的支持下,本課題組針對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發揮現狀進行了調研,旨在把脈大學體育學科的育人特質和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的實際,為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學科「課程育人」的突破提供建議。
  • 新課程如何撬動高中育人方式變革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晰了高中育人方式必須進行變革。在這一視野下,每一所普通高中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校已有基礎與實際,既形成高品質實施新課程的大格局謀劃,也關注普通高中多維分類發展的要求,關注共性要求下的個性、特色凸顯,發揮學校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為高中育人方式變革提供學校智慧,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注入學校推動力。
  • 寓綜合育人目標於知行課程體系
    其時,學校組織課程建設團隊,從進一步促進學生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增強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學校課程特色的現實需要出發,力圖通過行動研究,實施「知行合一」與「綜合育人」雙軌並重的策略,建立著眼於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促進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體系。知行課程貴在實踐,而這正是當前學校教育所需加強之處。
  • 華樾•原點教育素養奠基課程,探索德育創新的有效路徑
    教博會上,華樾•原點教育素養奠基課程項目組攜「中小學素養奠基課程在德育實踐中的有效性研究」成果進行了展示。  為探索中小學育人模式的創新與發展,豐富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實踐研究,變革課堂教學方式,華樾•原點教育於2012年開始研發「素養奠基教育」系列課程。
  • 立足一個「真」字、制錦市街小學探索出三全育人新路徑
    可以說,在求真的路上,制錦市街小學打造出了制錦特色的課程群,構建了包含學校、家庭、社區等在內的育人場域,探索出了一條基於真實生活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路徑,提供了生活德育的「制錦樣板」。讀書、微習慣中探尋育人路徑生活德育課程群輪廓初顯提到制錦市街小學的「生活德育」,就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 【專家觀點】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
    混合式教學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標、育人環境、育人路徑等宏觀層面與課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與高度統一性。「混合式教學」和「課程思政」在教育部近來的人才培養相關文件裡經常出現,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 教學研究| 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
    混合式教學不能理解為線上與線下學習的簡單相加,否則會誤以為混合式教學悖離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混合式教學反映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對能力、人格、品性、情操的培養與教育都是高度一致與重視的。混合式教學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標、育人環境、育人路徑等宏觀層面與課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與高度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