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晰了高中育人方式必須進行變革。在這一視野下,每一所普通高中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校已有基礎與實際,既形成高品質實施新課程的大格局謀劃,也關注普通高中多維分類發展的要求,關注共性要求下的個性、特色凸顯,發揮學校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為高中育人方式變革提供學校智慧,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注入學校推動力。
轉變育人方式,提高新課程實施品質是根本
課程是育人的基礎,高中學校推動育人方式轉變,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課程實施的品質。當下,新課程穩步推進,普通高中高品質實施新課程,首先應注重對新課程理念和實施要求的精準把握。推進學校高品質實施新課程,不同類型的學校要從生源選拔到促進學生課程選擇、從關注學生學科成績到注重學生全面成長的觀念轉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體現國際發展趨勢、充滿活力的學校課程實施系統,提升課程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性、指導性,體現新時代「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在新課程實施中,應凸顯「面向人人」(教育公平)、「適合人人」(尊重差異)、「更加靈活」(保證基礎兼顧選擇)、「更有質量」(強調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特質。
高品質實施新課程,首先強調對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的把握,紮實地貫徹新課程新教材改革的精髓,進行規範化實施,關注對新課程要求、規則的把握(如必修學分88學分,選擇性必修學分≥42,選修學分≥14,是必須強調與達成的)。然後,根據學校的教育文化傳統與辦學特色進行拓展與延伸,強調有特色、大格局與創造性實施。有特色在於把握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學校課程實施留足的自主空間進行特色謀劃;大格局在於注重整體設計與分步推進相結合,正確處理好小與大的辯證關係,既要關注高位突破的一小步,也要強調整體實力提升的大發展。創造性在於人才培育上突破慣性思維、師資培養上敢於推陳出新,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引領上瞄準學校發展的戰略定位。
轉變育人方式,高品質新課程應把握的立足點
不同類型的普通高中在分析學校已有基礎、生源特點、辦學追求的同時,進行高品質新課程的空間拓展,應把握幾個基本立足點:
首先,聚焦一個目標。普通高中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必須牢牢把握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強化「五育並舉」,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使高中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與創新人才奠基。學校力求通過育人方式的變革,實現「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學校教育改革追求,促進學校持續走在研究型、創新型高中發展之路上,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提升兩大素養。普通高中實施新課程新教材,需要把握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化要求,在促進高中生核心素養與綜合素養提升上形成切合學校發展特點的思考,具體可以表現在高中生作為「人」的核心素養和「學習者」的核心素養上。其中「人」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作為時代新人需要具備不斷學習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習者」的核心素養體現在通過高中階段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內化,為學生成為未來國家發展需要的時代新人夯實根基。
最後,凸顯三大亮點。新課程改革方案為學校課程實施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間,學校可以根據已有的基礎優勢與學生發展需求,瞄準戰略定位,在人才培育上突破慣性思維,大膽實踐,敢於推陳出新,凸顯出新課程的三大亮點:
其一,凸顯新課程新教材的育人情懷高度,彰顯高中育人方式變革視野下的時代特點與思想高度。充分挖掘學科育人的思想性,在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中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挖掘新課程新教材的育德元素上形成示範經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體系化建設中,對新教材進行大單元、任務群、結構化、演繹式、組合型、串聯組等多樣教學探索。
其二,凸顯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因材施教強度。根據學校集聚學生的共性與差異性特點,在築牢學生發展共同基礎,高標準實施國家必修、選擇性必修的同時,在規定課時中選擇增加學科課程「溢出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用足用好新課程提供的選修課程開發空間,為不同優勢潛能、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提供豐富、多樣、高品質的選修課程系統。
其三,凸顯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探究精神深度。以跨學科研究、深度學習、課題開展與項目設計等為載體進行突破,深化基於學習生活記錄的評價制度改革。重視學生探究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科間聯繫與內容整合,鼓勵不同學科潛能學生合作、不同學校學生之間合作完成跨學科課題與項目的研究。
轉變育人方式,新課程改革必須在學校落地生根
一般而言,課程包括四個層面,國家規定的文本形式課程計劃、學校具體實施的課程方案、教師落實在教學中的課程、學生學到的習得課程。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視野下推進學校高品質實施新課程,主要側重於後三個層面,讓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校落地生根。普通高中可以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已有優勢,圍繞課程體系建設、課程組織管理、教學改革、考試評價改革、校本教研五項建設任務,分析學校面臨的挑戰,為新課程在學校落地進行空間延伸,培土固根,具體可以在激活平臺、優化系統上下功夫。
激活平臺,立足學校已有基礎進行延伸與突破。新課程新教材實施需要的師資資源、課程資源、實踐資源、技術資源匹配,相應需要學校激活四個平臺。第一,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教師激勵平臺。推進以研促教、以研促學的普通高中教學學術系統與教研激勵系統,讓績效激勵與學術激勵融於一體。第二,拓寬激發學生興趣、開發學生潛能的實驗室探究平臺。充分挖掘新課程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究內容與學生聚焦志趣、激發潛能的實驗空間,促進學生基於實驗室平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第三,圍繞學生生涯發展指導,進一步優化學生的選課指導平臺。在尊重學生興趣和志向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的課程選擇與興趣特長、潛能開發、社會需要融為一體。第四,提升學生進行探究創新的科創空間平臺。學校應善於拓展現有的科創空間,整合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打造場景化、沉浸式、互動式的智慧校園,營造具有引領價值的、基於高水平人才綜合能力與創新素養培育的科創平臺。
優化系統,落實五項基本建設任務和學校特色的建設任務。普通高中應注重匹配新課程標準的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關聯性五大原則與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要求,優化五個系統。其一,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和學校教學特色,以各學科教學指南、高選擇性選修課程體系化為載體,形成國家課程框架下的實施系統;其二,形成以認識自我與認識社會為主線的學生發展指導系統,圍繞學生的志趣聚焦、潛能開發,創設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個性特長發展的成長環境;其三,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再造系統。推進基於新課程新教材的內容重組的教學方式、教學路徑、教學管理與教學評價的變革,促進課程教學改革從「他組織」向「自組織」轉化;其四,形成以考試評價研究為推力的真實學習過程評價系統,普通高中應穩步推進學分認定和管理制度,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編制切合學生成長特點的成長記錄冊和考評辦法;其五,形成以大中學合作為支撐的校內外課程資源統整系統。如利用周邊企業資源、科研院所資源進行學生生涯規劃導引,藉助周邊高校資源深化以專門課程開發、課題研究與導師制為載體的大中學合作,促進有發展潛質學生的志趣激活與潛質開發等。(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