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學科閱讀與育人方式改革」第三屆北京市閱讀課程建設推進會在北京一零一中學舉行。
讓「駐校」式科研「接地氣」
本次會議是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海澱教科院與北京一零一中聯合舉辦的。
會議伊始,海澱區教委主任王方介紹,閱讀是五育並舉、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是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充分發揮閱讀課程對學生精神成長的浸潤和化育作用,促進學校育人品質提升。海澱教科院以群體課題研究為抓手,帶領區內一批中小學校,努力探索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熱點和難點問題,引領很多學校形成了校本化的實施模式。2019年3月,海澱教科院以學科閱讀研究課題為載體,與一零一中展開了「手拉手」「心連心」的合作性研究,如今這種「駐校」式科研已經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編寫11冊學科閱讀資源讀本,撰寫學科閱讀專著。這是「接地氣」的科研成果,為當前學校的學科閱讀實踐提供了諸多啟發和借鑑。
海澱教科院院長吳穎惠做題為《讓閱讀在課堂上發生》的報告,指出海澱區一直堅持「以教師閱讀引領學生閱讀,從學習閱讀走向閱讀學習」的理念,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全區推進師生閱讀,努力以閱讀撬動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吳院長從四個方面分享了海澱區推進閱讀研究的區域經驗:一是深刻認識學習和閱讀的關係,引領學生閱讀從「學習閱讀」走向「閱讀學習」;二是依託全學科推動閱讀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閱讀從單純的語言學科向其他學科滲透,實現全學科覆蓋、全方位推進。全學科閱讀不是拼盤式的學習,其本質是在知識的內在關聯中實現理解性學習;三是採用區域群體科研模式,推動學科閱讀指導體系建設。海澱區形成了以群體課題推動閱讀研究的機制,依託教師閱讀工程、閱讀素養測評、新教育實驗3個群體課題,帶動全區80多所學校在不同層面上開展閱讀教學與實驗;第四是落實立德樹人,以學科閱讀探索育人方式改革路徑。育人方式改革體現在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不同層面上。學科閱讀看似微小,但卻像是一個支點,對學科教學具有整體撬動作用,有助於全面加強學科育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構建師生共同成長教育生態
北京一零一中校長陸雲泉做了題為《以學科閱讀助力育人方式改革》的報告,分享了學校整體推進「學科閱讀」課題研究與實踐的經驗。作為一所擁有12個校區的集團校,一零一中以培養「未來卓越的擔當人才」為育人目標,努力構建師生共同成長的良好教育生態。2020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和示範校建設,一零一中有幸成為海澱示範區的三所示範校之一,這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陸校長從三個方面做了分享:一是將課程與教學作為育人方式改革的重點領域,構建了「三層八維」的課程體系,努力打造「生態·智慧」課堂;二是以學科閱讀為著力點促進教與學方式改進。一零一中學老師以學科閱讀為支點,撬動了教與學方式變革,改變了學生學習狀態;三是建立區校共研機制,組織推進學科閱讀。海澱教科院具有多年推動教師閱讀和學生閱讀的研究經驗,一零一中學多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融入閱讀,多年積累,逐漸由自發探索走向自覺研究。
目前,學校在實踐層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建立了一支130餘人的校本研究團隊。學校已編寫完成了「中學全學科閱讀指導用書」系列叢書共11本,目前正在出版過程中。
讓學科閱讀撬動課程教學改革
本次會議還設置了「教師訪談」環節。本環節由海澱教科院課程中心主任宋世雲主持,北京一零一中的化學特級教師陳爭、物理高級教師楊雙偉、歷史高級教師孫淑松、英語高級教師孫娜、美術高級教師陳默參與了訪談。訪談伊始,各位老師回顧了在教學中開展學科閱讀的切身經歷及其對學科閱讀價值與意義的真實感受,分享了自己在實踐中探索的具有學科特色的閱讀教學策略,講述了學科閱讀教學實踐帶給學生的深刻的變化及深遠的影響。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主編付宜紅研究員和北師大石芳教授對市區校的實踐探索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同時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據介紹,本次研討會是市區校聯動,共商共議學科閱讀的一次重要的推進會,全面展示了區域及學校學科閱讀的研究及實踐成果;是學校學科閱讀課題研究及教學實踐的一次中期匯報會,促進了研究成果的凝練提升及對閱讀教學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也是一零一中作為區屬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的一次重要的課程探索和研討,以學科閱讀為支點,撬動課程教學的改革,為新課程新教材的落實及學校育人方式改革提供了諸多啟發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