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中心丨撬動未來教育的支點依然是教師

2021-02-18 未來教育家雜誌

2017年10月28、29日,第四屆「中國未來教育家成長論壇」「教育家成長聯盟」全國三次會議暨京津冀三區市教育合作發展論壇在天津舉辦,會議主題是:面向2030——創建一所未來學校。會議有九大主題論壇和特別訪談,共四十餘位頂級嘉賓分享他們的理念與實踐。

我們這裡已經整理了很多乾貨,沒有去到現場的老師們,等你來看!

易豔丹/江西省南昌市師範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樣?大家都有了很多的預見。如何讓這份預見成為真實的遇見?撬動未來教育的支點依然是教師。因此,面對已來的未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育見」未來教師。

未來教師的角色與現代教師相比較,會有哪些變與不變呢?

變的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角色、方式、觀念上的轉變吧。如果教師不變,再美妙的教育變革也難以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將會有很大的變化,課程設計師、工具俠客、學習忍者、資源達人……都將成為我們的代名詞。

可是不管角色的變與不變,我們的教育宗旨沒有變,師者的信念情懷沒有變。關注生命,喚醒生命,依然是我們不變的使命。

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喚醒他們的內心,幫助他成長為自己的樣子,我們的老師必須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聆聽內心的聲音,成為自己。正如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所說的,教師的內心是自身認同和完整的吶喊。

是的,當每一個老師認識自己,成為自己,教育才能真正發生。我想,這需要的是一份內心引力。我們以「育見未來教師」為行動主旨,以生命為核心,分為LIEF四個層面,啟動向下式生長的師德建設路徑的探索。

說到L,我們想到的英文單詞有哪些呢?喜歡、愛、希望、忠誠、信念……師德高尚的老師,首先應具有積極向上的情感素養。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所以,我們堅守「愛」這個信念,以一本書、一部劇為突破口,在每位教師心間開啟信仰之光。

一本無字書。我們在「教師閱讀沙龍」上,朗讀美文,講述希望;重走紅軍路,追溯歷史,尋找精神之光;年初工作會沙龍、種子研習營……一個個活動,就像開啟了一本無字書,讓「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這八個字深深植入每個人心裡,帶著老師們重溫理想之美。

一部紅劇。美,是教育發生的起點,也是教育抵達的目標。美育與德育聚合,從教師言行抵達內心,那會發生怎樣的聚變,產生多大的教育張力?

我們自行創作並演出校史劇。歷時一年,這部八一題材的校史劇《紅領帶紅領巾》,終於呈現在大家面前。中國教育學會《未來教育家》雜誌向全國發出邀請函,各屆教育人士紛紛趕往南昌,趕赴八一峰會的現場,參與論壇,觀看紅劇。同時,中國教育報也進行了現場直播,共計數萬人次觀看。線上線下的觀眾們紛紛為演員們點讚。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朱之文副部長等領導先後來校看望紅劇演員,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競相報導。社會各界人士、退伍老兵、部隊官兵對校史劇給予高度評價。

雖然上臺展示的只是一千餘名師生,但是附小每一位老師都投身其中,從校史材料的徵集到劇本的反覆打磨,從演員們的臺上專業訓練到臺下學科延展,從劇團的軍隊體驗生活到全集團的八一主題整合課程,從臺前的表演到後臺的組織管理,從線上的宣傳到走上街頭的義賣,每一位教師都為這部校史劇辛勤付出。同時,也從劇中汲取著成長的精氣神。我記得當公演第四場結束的時候,幕布拉上的那一刻,老師們和孩子們抱作一團,笑著流下淚來,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感受到這種複雜情緒。一部紅劇,帶給老師們生命的升華與超越,我們感受到八一精神之美,附小精神之美,教育精神之美。 在這些美中,附小教師精神共建,塑造著自己的生命氣象。

我想,正是這樣的一本書、一部劇,撬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這也許只是一道小小的縫,但是沒關係,那正是光進來的地方。

接著說說I。同樣,讓我們想到了這樣一組詞:我、主意、照亮、啟發。我們以師為本,啟動3T樣態的探索,期待在融合聯結中,讓老師們彼此照亮,適應未來角色的變化。

三T,就是固態、液態和氣態。

固態的環境。校園,是師生生活的場景依託,是物化的教育連結。我們期待校園是裝滿師生故事的場域。於是,我們召集教師成為環境設計師,創意校園,改造校園。拾堂、玉成書法教室、少先隊活動營、呼吸島、布吉島,一個個創意如螢火飛舞。記得在打造科技館的過程中,我們把全集團的科學老師拉進一個群,和設計師直接對話,海洋之星、兵工廠……一個個金點子迸發出來。更讓我驚喜的是,前不久,我還收到了其中一個老師發來的科技嘉年華的策劃書,是參與,讓老師們找到了自己。

老師們又把自己滿滿的創意裝進了教室。在自己與孩子一起創意和布置的教室裡教與學,那樣的喜悅,那樣的溫暖,是不是讓我們的學習狀態、工作狀態、生命狀態都發生著改變? 

液態,指的是流動的家校聯繫。家校共育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如何融合家校關係更是未來教師必備的素養之一。學校以家訪工作為切入口,把兒童放在正中央,打通教師與家長的連接,破解創新難題。

氣態,讓課程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沒有邊界。如何提升教師的課程重構項目策劃能力,讓核心素養校本化落地?我們在暑假的領航者沙龍上,就拋出了「我眼中的核心素養」的話題,各校區以執行校長為核心,組成團隊,用各種方式闡釋交流自己眼中的核心素養。同時,我們梳理附小的文化脈絡,我們暢想附小師生的文化特質,我們提出種子課程體系,因為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的基因圖譜,都有自己的生命畫面,也都有強大的向上生長力。空氣課程就是基礎性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陽光課程就是陽光拓展課程和陽光家校課程。建立校內外拓展基地,發揮集團優勢,實現校與校,校內與校外多方聯動。水課程,就是各校區根據四季依時創生的靈動課程,做到謀差異化聯動,求一體化發展,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師們創生了FX樂玩手冊以及社區教育資源版圖,上面記錄著老師們聯繫來的各種校外基地。孩子們拿著這本手冊,參照版圖,可以去參與志願者活動,也可以進行快樂的實踐。手冊,打開了教室的天花板,讓課程無界融通。

三T樣態的探索,點燃的是老師們的教育創意,盤活資源的融合力,大家都在自己固有的圈子裡,嘗試著向外探出一頭,跨出一步,慢慢地碰撞和融合成具有適應力的「未來人」。

再來說說E,我們會想到什麼?信息化。在附小,我們有著我們的一帶E路。

我們健全微門戶,在家長、學生和老師之間架起了一帶E路。隨著微信的大量普及和功能的健全,2015年,我校成為江西省首家建立微信校園號的學校,呈現校園動態、班級相冊、消息通知、報名統計、微課分享,現在正在研發學生學業德育評價體系,2018年,我們還將建設教師專業發展數位化支持系統。我們倡導老師打破舒適區,進化成主動重啟的「直立人」。

把E反過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一個黨徽。行之有效的黨建工作,是個價值系統,它是一種改造力、引導力、建設力、和諧力,讓高耗能的生命變成高能量的生命。

我們成立「向上學院」,發揮「群落」效應,實現集群式發展。願景是:做一粒溫暖明亮的種子,院訓是: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我們把向上學院的組織架構簡稱為「BSS」,B就是FX俱樂部、兩個S是蒲公英讀書社以及種子研習所。

FX俱樂部的活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教師社團活動,如跑團、瑜珈團等,一類是教師工會活動。

蒲公英讀書社,這個名字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蒲公英的種子基因圖譜是無限大的符號,我們希望讀書能帶給種子教師們無限大的空間,無限多的可能。其二是寓意著讀書的種子像蒲公英一樣,在附小隨風播種,落地生根。我們倡導教師做一個「葉脈式的閱讀人」,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從一個知識譜繫到更廣泛的知識譜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譜系。這個過程好似一片葉子的脈絡。根據種子教師成長計劃我們為老師們設計了三重閱讀套餐,N種配方的選擇。第一重「海量閱讀」,從「專業知識、教育理論、人文視野、個人愛好」四個領域提出一年讀12本書的計劃;第二重「共讀共話」,倡議老師們進行讀書「打卡」,每日一讀,讓讀書像呼吸一樣自然;第三重「內化展示」,通過各書社的輪流展示來交流互促。另外,我們把「N」留給附小的每位老師,希望讀書可以激發出無限的可能性。

種子研習所主要承擔著師能培訓的任務,分為三個層次:萌發——入職培訓,包括校情、家校溝通、教學常規、基本功考核等;破土——通識培訓、常態教研、微講壇和無生課堂等;光合——以名師工作室為單位,推進課題研究及課程研發等。

向上學院讓教師們成為彼此的青彼此的藍,轉型為相契成長、擁抱曲折、包容多元的「專業人」。

最後,來說說F。feelings,感情、感覺。Felicity,幸福。

歌手李健曾經說過,生命中最持久的幸福,都源自順應內心的堅持。老師,這個職業,特別是小學老師,往往在外人看來非常輕鬆,自己身在其中卻常常苦不堪言,教育改革帶來的壓力,出現的各種新型問題,都讓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提前到來。而治癒這種心病的良藥是什麼?就是職業的尊榮感和獲得感。所以,哪怕工作再忙,我們也得給彼此更多的小確幸,彼此溫暖,彼此滋養。

我們記住一個個美麗的節日:每位教師的生日、教師節、婦女節、新年會……

我們抓住一個個柔軟的瞬間:開學迎新、開筆禮、成長禮、畢業禮……

我們利用一個個身邊的平臺:每周的圖片總結,每學期的數字故事,評選附小向上教師,給老師們拍攝微視頻,通過公眾號播放,以榜樣激勵前行……

最是心力見不凡,正是這一個個以心為膠捲,眼為焦距的新評價,捕捉了最動人的瞬間,觸發著教師們的內心,讓他們都能更堅定地去成為自己。

L,I,E,F,信仰,角色、心力、學養,未來的細胞,成長的坐標,一點點連起來,就是未來教師生長的時代動圖。它像無線網絡一樣,正向我們發送著強大的信號源。

「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去創造未來。」是啊,教育和時代在共同進步,讓我們成為自己,用我們的能動性寫好教育的將來進行時,遇見未來的教育,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聽名師縱論以學科閱讀為支點撬動課程教學改革
    讓「駐校」式科研「接地氣」本次會議是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海澱教科院與北京一零一中聯合舉辦的。海澱教科院院長吳穎惠做題為《讓閱讀在課堂上發生》的報告,指出海澱區一直堅持「以教師閱讀引領學生閱讀,從學習閱讀走向閱讀學習」的理念,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全區推進師生閱讀,努力以閱讀撬動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
  • 教師發展 | 追求三個「一點」 ,撬動學科質量
    在六十八年的辦學過程中,天山第一小學始終以完成教育歷史使命為指向,辦好學校、造福學生、成就好師。牢牢抓住教育質量這條學校的生命線,這個辦教育的永恆主題,以「高質量」來成就學校的「快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突如其來,面對這場未來學習的提前預演,學校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追求三個『一點』,撬動學科質量」的教育教學要求,表明了在任何情況下,學校追求卓越質量的辦學立場和態度。
  • 教師發展 | 教師暑期專題培訓:素養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
    它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雛形,它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當時得到專家、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廣大教師的肯定與認同。2015年,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學校決定將教學大樓四層其中的1000平方米用於英語學科教學,並更名為「未來學習中心」。「未來教室」就轉型為開展項目化學習的專用教室。2016年,天一小學又成為了上海市學習基礎素養種子學校。
  • 重磅 崔允漷教授:中國教育創新的支點——提升教研員課程領導力
    學校教育最核心的專業要素是三個東西:學生、教師與方案。校長都知道要有好的生源,要有好的老師,但現在還沒有多少校長清楚還需要好的方案,即好的課程。搶生源不能隨意搶,搶名師也不能隨意搶,現在是追求公平的時代。只有建設好課程才是「正道」。通過課程發展來發展教師,進而發展學生。
  • AI教育,撬動智能家居萬億市場的支點
    打開APP AI教育,撬動智能家居萬億市場的支點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25 09:18:39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在5G、雲計算、IoT、AI等技術的助力下,在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費升級的拉動下,從智能單品、智能家居子系統到全屋智能家居系統,智慧家庭產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是智能家居同質競爭加劇,行業陷入紅海廝殺。面對這份誘人的巨量蛋糕,不少IT、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駐,新興的創業型公司、其他賽道的玩家也加盟。
  • 【師資培訓】教師成長的支點和途徑
    雖然教師成長沒有所謂固定的「攻略」,但很多在摸索中成長的教師依然試圖勾勒從懵懂成長為卓越所必經的過程。實際上,教師成長本就是一個十分複雜甚至頗有些爭議的話題。但值得肯定的是,教師成長的歸宿點永遠是「德藝雙馨」而並非出名得利。教師的專業發展主陣地是課堂,在專業成長之路上,雖然有許許多多的事要做,但首先要做好的還是如何把課上好。
  • 音體美支教:撬動鄉村教育的小小支點
    江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參與了這一計劃,這是高校支持鄉村教育的有力切入點,是教育扶貧的有力抓手,它如同一個支點,它撬動了農村貧困孩子亮麗生活和美好夢想的啟蒙,撬動了新世紀學生走向社會、開啟人生的發軔,更撬動了邊遠山區貧困家庭教育脫貧、阻隔貧困的開端。一顆種子,如果它有天分,只需一次清風微醺的啟蒙,就一定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 雲端戰疫丨教育大數據賦能課堂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
    本次學術活動聚焦「教育大數據賦能課堂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這一主題,共同分享基於教育大數據的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經驗,研討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教師專業學習。各位專家學者、校長代表和優秀教師為老師們帶來了一次專業知識與教學實踐並舉的雲端盛會。北京市豐臺區的相關領導、教研員和研修教師參加了此次盛會。
  • 南海教師發展中心亮相全區大會,未來發展超級期待!
    南海教師發展中心正式揭牌今日,2020年南海區教育大會暨「南商教育基金獎教獎學」大會在南海教師發展中心舉行,全區共有2800餘名優秀師生、團隊、家庭獲得表彰。,兩次都是為南海教師發展中心未來的發展定位作溝通協調 。」
  • 美國不是蔡英文撬動兩岸的支點
    臺海網9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王煒)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在蔡英文看來,美國就是理想的支點,不過她要撬動的不是地球,而是兩岸關係。蔡英文想要角逐「大位」,必須在兩岸政策、臺美關係等重要議題上,先與美國人「交心」,建立互信,否則一切免談;二則蔡英文瞅準美國人對馬英九不是太滿意,雖然在馬這一任內,兩岸關係穩中有進,減少了美國捲入一場政治漩渦的風險,但在美國的棋盤上,臺灣也正漸漸失去牽制中國大陸的戰略價值;三則現在島內選情不溫不火,蔡英文精心準備的「十年政綱」受冷落,在副手問題上又屢栽跟頭,反倒被長袖善舞的宋楚瑜和穩紮穩打的馬英九擠離了舞臺的中心
  • 匯集優質教育資源 服務未來之城建設——對話安新縣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李建學
    它的成立承載了雄安新區、安新縣委、縣政府對未來教育的深切期望,也承載了安新人民對教育發展的殷切期待。日前,記者採訪了該中心主任李建學。安新縣委、縣政府和縣教育局為貫徹《方案》精神,深化我縣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謀劃成立了安新縣教師發展中心。  記者:請簡要介紹一下全縣教師隊伍的現狀?  李建學:我縣現有中小學校(園)長275人,在崗教師5320名(含民辦教育),平均年齡38.8歲。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2580人,學科結構基本合理。
  • 如何培養未來教師?「網際網路+」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12月1日至2日,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培訓者聯盟2019年年會在武漢舉行。全國500餘位教育同仁齊聚江城,共同就"培養未來教師,開創教育未來——'網際網路+'助推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交流研討。主旨報告彰顯高端理論引領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教授從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新發展出發,論述如何迎接高質量的教育時代。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院長於京天結合網際網路發展新形勢,就教育系統幹部共建共享格局做主旨報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發展處調研員張春柳從教師培訓研究角度,闡述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引領工作。
  • 擦亮西安教育「金名片」丨西安市人民政府與陝師大共建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
    他介紹了學校教師教育的辦學特色以及與西安市政府教育合作情況。他強調,創建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是新時代國家賦予學校的光榮使命,是對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實力的充分肯定,是學校引領服務西部教育事業發展的國家任務。西安市政府與我校共建基地,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對學校的信任和支持。
  • 薦讀 | 課堂改變教育 教師改變課堂
    觀念不變,教師就不變。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課堂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情,課堂是教育工作中天大的事情,可以這樣說,教育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課堂,其他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服從服務於課堂。沒有課堂就沒有教育,沒有好課堂就沒有好教育。教育的真正均衡發展就是課堂的均衡,任何硬體的均衡也不能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只有課堂均衡,學生才能學的均衡,所以教育發展的真正突破口在於課堂。
  • 中國教師報「教師訂製課程」助力河南南陽示範區教育內涵發展
    2020年8月13日,由中國教師報組織的河南省南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以下簡稱「南陽市示範區」)教育中心暑期高研班在河南省南陽市第四完全學校開幕。南陽市示範區教育中心主任焦松濤致辭開幕式上,南陽市示範區教育中心主任焦松濤表示,南陽示範區在過去取得了許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學校改革實踐缺乏系統性
  • 面向未來 教師如何專業化發展
    ■教育前沿 / 教育現代化和未來教育大家談        培育新時代充滿活力的專業教師隊伍,既要從外部政策角度多重舉措並舉,更要在教師專業化的理念
  • 以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為抓手 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肇慶市教師發展中心成立大會在市教育局舉行
    9月8日下午肇慶市教師發展中心成立大會在市教育局舉行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建志,市教育局人事科長陳任強和肇慶市教師發展中心全體成員參加了本次成立大會。肇慶市教師發展中心是一個整合了教研體系、教師培訓體系和教育技術體系而成立的新的教育機構,根據市委編辦文件及局黨組會議的精神,中心設立 5 個部門:綜合培訓部、區域教育研究部、義務教育教研部、高中教育教研部和現代教育技術部。
  • 海峽兩岸教師教育論壇暨「網際網路+」時代教師核心素養與教師教育變革研討會順利舉辦
    △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   中心主任朱旭東教授發表開幕式講話主題演講環節由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李瓊教授主持。東北師範大學饒從滿教授、臺中教育大學王曉璿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餘勝泉教授圍繞「網際網路+」教育教學新常態下未來教師核心素養及其提升路徑分別開展了題為「新時代教師素養模型建構」 「整合式在線學習模式探究」 「人工智慧+教師的協作路徑」的主題演講。
  • 引領西部地區教師教育振興!陝西省教育廳與陝師大共建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
    7月13日下午,陝西省教育廳與我校在新勇學生活動中心舉行籤訂共建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備忘錄暨成立陝西教師教育創新與發展聯盟籤約儀式。副省長方光華出席籤約儀式並講話。省教育廳廳長王建利,我校黨委書記程光旭、校長遊旭群,及延安大學等11所高校黨委書記或校長出席籤約儀式,儀式由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建林主持。
  • 未來的小學教師是什麼樣?32位來自全世界的教育研究者作出預測
    這次會議致力於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者、工作者以及一線小學教師提供跨文化、跨領域、跨時空的對話平臺。本次國際會議由「國際視野」、「中國經驗」、「多元共享」三個主論壇和「小學教師培養的理念與模式」、「未來小學教師教育的發展路向」、「小學教師教育的質量保障」三個分論壇組成。論壇邀請了來自海內外的40餘名學者作報告。這裡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們的主要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