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課程」:不忘課程改革初心

2021-02-19 左璜的核心素養研究室

長期以來,課程改革中理想的課程與現實的教學所形成的落差常被人詬病。於實踐而言,要實現課程的深度變革,就必須將理想的課程願景轉化為切實的教學實踐,並通過課堂教學達至立德樹人的目標。

時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周年,回望課改歷史,不可否認: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得到了一線教師的認同,一線課堂教學形態、學生學習組織形式都已然發生了變革。曾經的「一言堂」現象正在逐漸消失;小組合作學習已成課堂常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然而,走入課堂深處考察,知識本位的教學思維依然未能突破;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依然「游離」;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因無法測評到而被「貼標籤」甚至是遺忘。課堂中,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素養始終讓位於「知識點」,教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的知識點,卻忽視了學生學習思維是否發生了變化,思維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發展。

與此同時,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學校課程建設,各級各類學校在尋求特色發展的同時,始終關注於「加強校本課程建設」。許多學校開足馬力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似乎課程開得越多,課程改革就越成功,而被問到學生的課程學習時間時,大家卻只能一笑了之。為突出辦學特色,大多數學校都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然而深入學校現場就會發現,實際教學與辦學特色往往脫節;學校課程建設火熱、品牌響亮,課堂教學卻「濤聲依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一些地方改革依然存在「重課程輕課堂」「重教材輕教師」「重學科輕學生」的取向,在許多學校「教學」的場域依然被忽略。

「核心素養」時代,課程的深度變革不僅要藉助課程對於教學的外推力量,更需要找尋教學與課程雙向促發的原生動力。在「課程」與「教學」和而不同的理念下,關注並釋放教學的張力,引導教師關注教學中的課程,由此催生了「教學課程」。

所謂「教學課程」,指的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內開展教與學活動所生成經驗的總和。它具有過程性、生成性、內隱性等特徵。教學課程」不同於傳統課程的靜態定義,不是課程專家預先設計的,而是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實際生成的。恰如美國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代表多爾所言:「課程成為一種過程——不是傳遞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並且通過探索,師生共同『清掃疆界』從而既改變疆界也轉變自己。」

可以說,「教學課程」既是一種「進行時態」的課程,更是一種「融通」的課程思維。「教學課程」思維的確立,將極大地推動課程的深度變革。「教學課程」將融通課程改革頂層設計與課堂教學間的縫隙,將富有創造力的師生推至課程改革的舞臺中心。「教學課程」將啟發課程改革者更加關注課堂教學,要求做到「深入課堂、研究課堂、改進課堂、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教學課程」將為深化學校課程改革帶來全新的思路。首先,基於教學課程,能彌合「學校辦學理念」與「教師課堂教學」的鴻溝,彌補理想課程與實施課程間的落差。在學校的實際課程建設中,需要將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凝練成學校的「核心素養」,然後以價值原則、方法的形式進入課堂教學之中,並通過研製核心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引領課堂教學形態的深度變革。

其次,「教學課程」將賦權於教師,提升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教學課程」關注教學進程本身的價值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的生成過程。課堂上實際展開的內容即課程的本質。為此,「教學課程」的確立賦予了教師作為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推動教師由課程實施者向課程的領導者轉變,鼓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預先設計的課程、教材視為文本,基於課程目標重新精選內容、資源,回歸學生中心來展開課堂活動的設計,並最終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素養形成。

最後,「教學課程」有利於轉變教師的思維,推動教師的教學思維轉向課程思維,從而實現思維的深度變革。培育具有創新性、綜合型人才的時代要求,推動教師必須從「知識的教授者」到「探索未知的支持者」的角色轉變。以往教師囿於教學行為習慣,固守教學思維,特別容易陷入以知識點為基點的教學活動。而課程思維則強調以學生為基點,打破學科教學思維的限制,推動教師不斷超越學科,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於是,知識點的教學才會真正讓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素養。

新課程改革,明晰了教育改革奮鬥的目標與前進的方向,也預見了希望。無論何時,每位課改人都應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以「教學課程」為抓手,聚焦「課堂教學」,更新課程思維,此乃深化課程變革的有效策略。


相關焦點

  • 教學與課程改革
    教學與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為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對國民素質提出的要求,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教育部自1999年1月啟動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工作
  • 課程思政 | 網上教學不忘育人初心!復旦大學課程思政與抗疫同向同行!
    各單位要按照學校要求,細化落實在線教學準備與實施的各個環節,保障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的質量實質等效。同時做到課程育人不斷線、不掉線、不下線,積極探索網上教學的課程思政方法,在教學設計、課件製作、線上討論、案例收集等各個環節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
  • 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之爭
    隨著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關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些理論問題,日益引起教育界以至社會各界的關注,並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論爭。認真反思這些問題的論爭,有助於啟發我們深入思考,健康有序地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
  • 《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缺乏良好創作氛圍、學生創作視角單一和題材局限、理論和實踐環節時間不均衡、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創作氛圍營造、教學內容優化設置、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嘗試。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教學現狀;改革與創新;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47-02 《紀錄片創作》是一門面向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專業課程,檢驗學生的策劃、攝像、後期剪輯等專業基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最後把關。
  • 高層建築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商丘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範式改革項目申請表近三年承擔或參與教學改革項目情況項目名稱項目來源經費(萬元)排名起止日期4.、本課程目前教學現狀(本項目提出的主要背景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高層建築結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基礎課,是後續土木工程畢業設計的必須前提課程。
  • 教師是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
    完善提升教師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的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需要高校領導高度重視,拓展課程思政平臺,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師2016年,上海教育領域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率先提出「課程思政」概念。
  • 電視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摘 要:《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隨著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要求學校課堂的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改革創新。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課堂教學;改革;創新 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媒體行業需要既具備新聞專業能力又具備新媒體技術傳播能力的複合型新聞人才,更加注重對於複雜問題的求解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配合能力。因此對於《電視新聞編輯》這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意義重大。
  •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和評價改革
    ——貴陽樂灣國際實驗學校新課標、新高考通識培訓《貴州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我省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高考綜合改革
  • 上海師範大學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上海師範大學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2018-02-12 來源: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以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為突破點樹立課程觀。
  • 餘文森: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方向的40年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從目標方向和價值追求的變遷來看:經歷了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三個階段。「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作為目標方向與價值追求集中體現和反映在對應的課程標準研製、教科書編寫以及教學活動、考試評價中,就像一根紅繩貫穿該階段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方方面面。
  • 2019年「上海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結項,課程思政示範課堂...
    同濟大學2019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結項,課程思政示範課堂展示首次舉行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2-22
  • 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團隊:夯實醫學基礎,惟願青出於藍
    ,整合課程深化知識探究,強化實踐推動能力建設在基礎醫學院,有這樣一支教學團隊,每年承擔近3萬學時的教學工作,負責臨床、護理、口腔、檢驗、營養等專業前期階段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任務,雖然教學任務繁重,但他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爭做教學課程改革的先行者,不忘初心、立德樹人,願為學生成才成長的引路人。
  • 教學改革 |《創業基礎教育(網際網路特色)》的課程改革十年總結
    2010年9月,首次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大一、大二學生開設《創業的教育》通識課,開設至今,每學期開設一個班,40-80人不等;2014年3月,開始在阿里巴巴商學院承擔《創業管理》專業選修課,承擔至今;2016年,兩門課內容進行整合《創業管理》,申報了杭州市2016年度市級精品課程建設;2015.9-2017.6,《創業管理》獲得杭州師範大學「小班化
  • 大數據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尤其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以重構教學體系、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規範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為主要內容,實施大數據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跨界複合型大數據人才,已成為高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本科專業及研究生相關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將在博實樂召開
    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辦、博實樂教育集團承辦的第二屆全國實驗區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將於12月10—11日在博實樂廣東碧桂園學校和博實樂碧桂園實驗學校召開。《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課程》、鳳凰網、廣東電視臺等媒體全程參與,共襄盛舉。本次會議將全面展示博實樂教育集團的辦學成果,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的以德為先、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基本理念,積極推動實驗區在重大科技創新背景下對教育形態的思考、對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的探索,從而進一步提升實驗區課程教學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 我對課程改革的認識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和不斷深化,廣大校長和老師們越來越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智力投入到課程整合和課堂教學改革中去,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③確立了三維課程目標,凸顯了課程教學的價值。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僅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培養作為重要的課程教學目標,而且把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納入到了課程目標的設計,廣大教師對課程價值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這使得廣大教師對課程教材有了深層的認識,課程教學的價值在育人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揮。
  • 數控工具機技術課程的針對性與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專業維修折彎機、剪板機等工具機;數控工具機技術課程的針對性探究  數控工具機專業技術課程設突出對技術崗位和工程對象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圍繞能力培養的主線組織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做為四大支柱的電氣、電子、計算機、機械方面的基礎技術課程,在構建中特別注重以專業技術需要為目標,滿足複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不再強調某個學科自身體系的完整性,在課程內容上按專業需要進行取捨和整合,根據教學規律重將電機與拖動、工具機電氣控制和可編程控制器整合為電氣控制技術課程;將模擬電路、數字電路、變流技術整合為電子技術課程;將微機原理與應用、接口技術和單片機內容整合為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將機械基礎、
  • 加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 紮實做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課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緊迫地提出來,首先,由於它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課程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綜觀中外教育改革,無不把課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課程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來加以改革和建設。
  • 浙工大發起成立浙江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聯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盧麗 張燕萍11月20日-21日,在浙江工業大學莫幹山校區,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暨浙江省本科院校新任教務處長培訓會舉行。該會議由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管理分會主辦,浙江工業大學承辦,旨在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創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呂華、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施建祥教授等出席會議並致辭。
  • 優化改革課程教學 造就卓越新聞人才
    這是因為,隨著傳播科技的迅猛發展,傳媒業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革,課程內容的優化乃至重構,已成為擺在新聞傳播教育界面前的時代課題。「怎麼教」涉及兩個層面,一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二是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