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擔任學術支持單位。論壇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在北京召開
本屆論壇設置了14個主題報告和平行論壇,力求以更加多元的視角探討新時代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前沿議題。
教育部原副部長、原國家總督學顧問張天保宣布論壇開幕,並對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文件進行了解讀,分析了在國家新的發展階段中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在基礎教育領域,他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有三方面改革特別重要:一是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這是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礎;二是要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逐步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單一標準的招生模式;三是下力氣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新要求的能力和水平。
世紀明德董事長兼總裁陳自富也就未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暢想:「這是中國教育面臨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黃金時代。過去與未來交相呼應,理想與現實深度碰撞。我們要嚮往星空,更要腳踏實地;我們懷揣教育夢想,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去探索、去遇見更大的教育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這兩項任務,近年來又相繼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多個重要文件。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湛表示:「我們當前教育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多個重要文件的頒布標誌著我國教育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的轉變,二是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
時代發展逐日增速,教育也必然需要「改變」才能適應未來。「未來一定會來,教育一定會變,這是毫無疑問的。」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題為《未來已來·展望未來教育》的開幕演講中說,「雖然疫情引發了我們對未來學校的更多構想,雖然我們在學校變革方面仍需不斷觀望和探索,但我仍然堅信,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
那麼,什麼樣的「改變」才能真正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呢?這是當今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對此,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鍾秉林在論壇上作了《主動應對教育改革發展新挑戰》主題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面臨著教育資源不均衡、人才培養多元化、在線教學普及化等現狀,教育者應當與時俱進,主動去適應和應對新的挑戰,這樣才能真正邁向未來教育。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雜誌主編付宜紅以《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學、新評價》為題,詳細解讀了我國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以及面向未來人才培養的新舉措。
「當前的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要更多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明確學科育人的目標和任務。」付宜紅說,「因此,我們的新教材很明顯地強化了育人功能,突出了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同時指向了學生綜合素養的養成,為教育和評價提供了有效指導。」
在創新課程教材的指導下,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們正走在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道路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處長、上海市特級校長楊振峰在論壇上作了《優秀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主題報告。他分析了當前教育環境中不利於創新人才發展的因素,探討了創新人才具備的特質,並提出了一些培養創新人才的理念和方式。
據介紹,自2006年第一屆中國教育明德論壇成功舉辦起,世紀明德就致力於搭建一個基礎教育交流共享平臺,挖掘並宣傳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案例,研究和探討中國教育改革核心話題。(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龔亮)
[ 責編:張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