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
論壇邀請了行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中國教育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從科學史的角度探討了科學史對於科學教育的意義,並在論壇結束後接受了專訪。
提升教師科學素養至關重要
在探討科學史的教育功能時,孫小淳著重強調了提升教師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他認為,很多時候,學生無法專注於某科學習,或是對某科學習失去興致,甚至懼怕某科的原因並不在學生自己,而是在於教師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甚至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科學的認知和把握非常重要。」孫小淳說:「只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的特長才能夠得以充分發揮。」
同時,孫小淳還表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到,我們對科學及許多事物的認知並不完全是像教科書展示的那樣簡潔,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存在著很多其他途徑和可能性。只有讓學生了解這些過程,才能讓學生體會科學,產生興趣,真正提升科學素養。」
有效減壓,開拓多樣化成長道路
在提及當下我國學生面臨的教育和升學壓力時,孫小淳表示,可以從提升教學效率入手,教師教學的方式方法應當向更高效且更有效的方向加以改進。
除了提高教學效率,孫小淳還提出了另一個減壓方式:社會和家長要將對孩子的期望拓展至更廣闊、很多樣化的領域。
「並不是只有考上好的大學或是學科成績優異才是成功的,孩子們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例如在職業學校學習一門感興趣的技藝等。」孫小淳說,「教育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始終和社會及其他方面相聯繫。因此,社會應當建立起多樣化的評價機制,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拓寬道路。」
五育並舉,將未來教育落到實處
在探討五育並舉的培養模式時,孫小淳表示,「德、智、體、美、勞」這「五育」其實是融會貫通,交相應和的。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教育過程都可以歸結為審美的過程。對科學的探索,對真理的探求,理解自然的過程,以簡單的方式展示成果的過程等等,這些都是審美,甚至是達到了最高高度的審美。」
至於勞動教育,孫小淳則表示,勞動並不只是為了增強體質,學生在勞動中還可以增長知識,可以接近自然和社會,可以培養起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能力,可以增強責任感。
「未來教育是全面教育,也是個性教育,既要能培養全面、完整的人,又要為人的個性化發展加以引導。」孫小淳說,「智能化手段只是輔助工具,未來教育依然要落實到教育的本質,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