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講堂」迎來「落下閎月」
從即日起,徵集200名現場觀眾、6名傳習志願者,快來報名吧!
孫小淳教授對漢代天文學深有研究。
春節剛剛過去,「名人大講堂」又要開講了!
2月25日晚7點30分,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四川省圖書館協辦的「名人大講堂」,將在省圖星光大廳舉辦第六場、也是己亥豬年首場講座。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將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
從即日起,主辦方向社會徵集200名現場觀眾和6名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習志願者,現場與專家交流。
「春不種,秋無收」「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二十四節氣的出現,對指導農業生產生活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把二十四節氣納入中國曆法體系的,正是四川閬中人落下閎。
西漢中葉,落下閎應召參加了漢武帝組織的曆法改革。他於「地中轉渾天」,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他「運算轉歷」,制定了新的天文曆法《太初曆》,其理論、測量、推算及天文常數體系構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漢範式」,成為後世天文曆法的典範。
落下閎,一位來自民間的學者,何以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做出如此輝煌的天文學成就?他又怎麼會被尊為「春節老人」?原來,這裡呈現出來的是中國古代豐富而獨特的天文與人文的世界。
作為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品牌文化活動之一的「名人大講堂」,立足學術、著眼傳承,逐一設置歷史名人「主題月」,每月設置一位四川歷史名人「主題月」,邀請2至3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於每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開講。此前,「名人大講堂」已先後設置了三個主題月,舉辦了五場講座,場場引人關注,場場受到熱捧。其中,2018年11月為「杜甫月」,2018年12月為「蘇東坡月」,2019年1月為「李白月」。2019年2月,恰逢新春佳節,因此設置為「落下閎月」。
「名人大講堂」公益活動,以「名家講名人」專題講座的形式,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等10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文化的核心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述闡釋,生動活潑地展現歷史名人所承載中華精神、優良美德的時代價值。
作為一名科學史工作者,孫小淳對漢代天文學深有研究,同時特別注重古代天文遺蹟的考察。他曾帶隊勘察閬中古城,尋訪落下閎故裡,既促進了天文考古學的研究,又達到了傳統科學文化的目的,同時也促進當地旅遊文化的發展。在他看來,《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是中國春節文化的曆法依據;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的推算,是中國「月令文化」的科學表達。「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的先師,也是世界天文學的大家。」這次做客名人大講堂,孫小淳將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分享他眼中的落下閎。
為讓此次「名人大講堂」更接地氣,主辦方面向社會徵集200名現場觀眾(以最終主辦方電話或簡訊通知為準),以及6名年齡35歲以下、對落下閎頗有研究的青年才俊作為歷史名人文化傳習志願者參與講座,他們將有機會與孫小淳教授「坐而論道」,共同分享歷史名人文化對延續巴蜀文脈的心得體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曾潔閆雯雯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1984年獲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學士學位,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學位。2007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系博士學位。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研究,著有《中國漢代星空》(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60多篇學術論文。現任國際哲學與人文 科 學 理 事 會(CIPSH)執委、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等職。2017年入選為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已下載封面App的用戶可直接打開點擊「我的」-「封蜜CLUB」-「名人大講堂」傳習志願者報名通道/觀眾報名通道進行報名。
未下載封面App的用戶,可掃描二維碼參與報名。
讀者提交報名資料之後,主辦方將發送簡訊確認報名成功,屆時請接到通知的讀者憑簡訊兌換入場券。
報名將在本周四(2月21日18:00)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