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教授 講述「春節老人」宇宙觀

2020-12-27 華西都市報

「名人大講堂」迎來「落下閎月」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教授 講述「春節老人」宇宙觀

從即日起,徵集200名現場觀眾、6名傳習志願者,快來報名吧!

孫小淳教授對漢代天文學深有研究。

  春節剛剛過去,「名人大講堂」又要開講了!
  2月25日晚7點30分,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四川省圖書館協辦的「名人大講堂」,將在省圖星光大廳舉辦第六場、也是己亥豬年首場講座。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將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
  從即日起,主辦方向社會徵集200名現場觀眾和6名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習志願者,現場與專家交流。

二月主題名人
「春節老人」落下閎

  「春不種,秋無收」「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二十四節氣的出現,對指導農業生產生活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把二十四節氣納入中國曆法體系的,正是四川閬中人落下閎。
  西漢中葉,落下閎應召參加了漢武帝組織的曆法改革。他於「地中轉渾天」,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他「運算轉歷」,制定了新的天文曆法《太初曆》,其理論、測量、推算及天文常數體系構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漢範式」,成為後世天文曆法的典範。
  落下閎,一位來自民間的學者,何以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做出如此輝煌的天文學成就?他又怎麼會被尊為「春節老人」?原來,這裡呈現出來的是中國古代豐富而獨特的天文與人文的世界。
  作為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品牌文化活動之一的「名人大講堂」,立足學術、著眼傳承,逐一設置歷史名人「主題月」,每月設置一位四川歷史名人「主題月」,邀請2至3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於每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開講。此前,「名人大講堂」已先後設置了三個主題月,舉辦了五場講座,場場引人關注,場場受到熱捧。其中,2018年11月為「杜甫月」,2018年12月為「蘇東坡月」,2019年1月為「李白月」。2019年2月,恰逢新春佳節,因此設置為「落下閎月」。

漢代天文學
孫小淳教授深有研究

  「名人大講堂」公益活動,以「名家講名人」專題講座的形式,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等10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文化的核心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述闡釋,生動活潑地展現歷史名人所承載中華精神、優良美德的時代價值。
  作為一名科學史工作者,孫小淳對漢代天文學深有研究,同時特別注重古代天文遺蹟的考察。他曾帶隊勘察閬中古城,尋訪落下閎故裡,既促進了天文考古學的研究,又達到了傳統科學文化的目的,同時也促進當地旅遊文化的發展。在他看來,《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是中國春節文化的曆法依據;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的推算,是中國「月令文化」的科學表達。「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的先師,也是世界天文學的大家。」這次做客名人大講堂,孫小淳將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分享他眼中的落下閎。
  為讓此次「名人大講堂」更接地氣,主辦方面向社會徵集200名現場觀眾(以最終主辦方電話或簡訊通知為準),以及6名年齡35歲以下、對落下閎頗有研究的青年才俊作為歷史名人文化傳習志願者參與講座,他們將有機會與孫小淳教授「坐而論道」,共同分享歷史名人文化對延續巴蜀文脈的心得體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曾潔閆雯雯

主講人簡介
孫小淳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1984年獲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學士學位,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學位。2007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系博士學位。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研究,著有《中國漢代星空》(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及60多篇學術論文。現任國際哲學與人文 科 學 理 事 會(CIPSH)執委、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等職。2017年入選為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報名方式

  已下載封面App的用戶可直接打開點擊「我的」-「封蜜CLUB」-「名人大講堂」傳習志願者報名通道/觀眾報名通道進行報名。
  未下載封面App的用戶,可掃描二維碼參與報名。
  讀者提交報名資料之後,主辦方將發送簡訊確認報名成功,屆時請接到通知的讀者憑簡訊兌換入場券。
  報名將在本周四(2月21日18:00)截止。

相關焦點

  • 名人大講堂迎來「落下閎月」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25日入蜀講述落下...
    他於「地中轉渾天」,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他「運算轉歷」,制定了新的天文曆法《太初曆》,其理論、測量、推算及天文常數體系構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漢範式」,成為後世天文曆法的典範。落下閎,一位來自民間的學者,何以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做出如此輝煌的天文學成就?他又怎麼會被尊為「春節老人」?
  • 孫小淳教授眼中的落下閎
    孫小淳教授眼中的落下閎 華西都市報2019-02-20 02:18:13.0文體匯 屆時,科學史家孫小淳將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分享漢代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和成就。  作為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品牌文化活動之一的「名人大講堂」,立足學術、著眼傳承,每月設置一位四川歷史名人「主題月」,邀請2至3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於每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開講。
  •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現場解惑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分享漢代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和成就。落下閎在公元前110年抵達長安,與鄧平、唐都等人經過6年測算,制定出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曆法《太初曆》。落下閎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
  • 今晚聽孫小淳講「春節老人」落下閎
    此次講座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講述「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天文學成就與影響。  「名人大講堂」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每月一個主題。
  • 孫小淳:落下閎展示了民間科學創造的力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講述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成就與影響。  孫小淳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研究。講座開始,他提到,得知落下閎入選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時,他有些驚喜。因為歷史上對於落下閎的記載並不多,很多人此前也並不了解他。
  • 孫小淳教授入蜀講落下閎 首先拜訪四川歷史名人杜甫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抵達成都的次日,大清早直奔杜甫草堂,沿著詩聖的足跡,尋找詩意的棲居。孫小淳教授拜訪杜甫草堂儘管這次做客名人大講堂,孫小淳教授要解讀落下閎的天文世界,但他曾帶隊勘查落下閎的故裡閬中古城,對落下閎的名人軼事信手拈來,而他對同列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的杜甫同樣興趣濃鬱。
  • 科學史家眼中的科學
    在大會安排的幾個特邀報告中,有印度R.Ansari的《伊斯蘭精密科學在印度及其鄰國的傳播和影響》,英國古克禮(C.Cullen)的《移動科學史的構造板塊:對李約瑟工作的若干反思》,美國F.Keller的《科學詞彙的全球化是否需要付出代價》,中國孫小淳的《自然在古代中國的道德和政治意義》,以及伊拉克K.S.Ismael的《數字系統在古代伊拉克的發展》。
  • 「陰陽五行」火大了……看看中國學生和教授的科學精神……
    上個月25日,陰陽五行之爭在SELF講壇-煮酒論道的舞臺重燃戰火,來自中科院人文學院的正方辯友孫小淳教授和反方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張雙南研究員當面進行激辯,強勢開撕,辯論主持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擔當,反響十分熱烈!
  • 孫小淳:未來教育既要全面又要突出個性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從科學史的角度探討了科學史對於科學教育的意義,並在論壇結束後接受了專訪。提升教師科學素養至關重要在探討科學史的教育功能時,孫小淳著重強調了提升教師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 復旦大學著名西方哲學史家黃頌傑教授逝世,追求哲學的一生
    今天,得知復旦大學知名的哲學學者黃頌傑教授離世,倍感人生無常,表示沉重的哀悼。曾經拜讀過黃頌傑教授的著作,當時也是頗受啟發,於是將復旦大學哲學院幾個比較知名的教授的著作都粗略的看了一下,算是帶給了我知識上的收穫吧。
  • 【最新佛訊】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大作《佛教與科學》講座
    聽眾踴躍提問菩薩在線北京訊 2015年10月11日晚,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京大學作了題為《佛教與科學》的專題講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係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理解與體悟。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
  • 史家實驗學校以園藝心理課程促學生身心成長
    人民網北京11月19日電 「品園學藝 強體健心——北京教育學院園藝心理協同創新項目總結會」暨史家實驗學校「和諧生態 綠色校園」園藝心理課程項目展示會於今日在史家實驗學校西樓報告廳舉行。
  • 82歲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復旦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黃頌傑逝世
    82歲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復旦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黃頌傑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03-09 15:00 來源
  • 吳國盛丨三個「為什麼」澄清科學的起源
    拙著《什麼是科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之後,引起了同行學者以及眾多讀者朋友的關注。《中華讀書報》先後發表了張祥龍、何光滬、劉鈍、羅嘉昌、孫小淳、江曉原、劉兵等7位知名學者的評論。本期的《哲學分析》又有吳彤和顏青南山兩位教授的長篇專題論文。我首先對學界朋友們的批評和評論表示感謝。
  • 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專訪科學史家吳國盛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先後創作了《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科學史筆記》等相關通俗論著,每一本都極為暢銷。科學史是跨越科學與人文的學科,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與吳國盛本人的經歷息息相關。吳國盛,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清華科學博物館館長。
  •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語言、文學與科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
    在當前「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本次會議特邀著名科學家和語言研究專家做主旨發言,旨在推動多學科的廣泛交叉與深度融合,為語言、文學與科學的交流搭建共同協作的平臺,從而促進具有豐富世界性知識和廣袤學術視野的人才的培養。  開幕式上,國科大外語系主任高原教授致歡迎辭,歡迎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
  • 兩種宇宙觀 矛盾論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列寧說:「對於發展(進化)所持的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觀點是:(一)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複;(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
  • 北京史家胡同不僅小學著名,與清華也有淵源,還是胡適的「福地」
    南半截胡同7號,是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紹興會館舊址,魯迅先生曾在這裡寫下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說,《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重要雜文,以及27篇隨感錄和50多篇譯作。和南半截胡同連接的北半截胡同,保存有譚嗣同故居。
  • 法學教授談「無處不在的刑法學」
    路遇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我國是否會設立見危不救罪?11月11日晚7點,著名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了名為《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無處不在的刑法學》的主題演講,不僅以刑法學原理解千古難題,並針對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精彩解析。 假如女友韓梅梅與母親同時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個人,倘若李雷救了韓梅梅後母親不幸遇難,構成犯罪嗎?
  • 著名歷史學家王家範教授逝世
    光明追思【著名歷史學家王家範教授逝世】王家範,1938年9月22日生,江蘇崑山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歷史學會原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