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教授談「無處不在的刑法學」

2021-01-08 環球網

近期大連13歲少年殺人案應當如何處理?路遇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我國是否會設立見危不救罪?11月11日晚7點,著名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了名為《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該救誰?——無處不在的刑法學》的主題演講,不僅以刑法學原理解千古難題,並針對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精彩解析。

假如女友韓梅梅與母親同時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個人,倘若李雷救了韓梅梅後母親不幸遇難,構成犯罪嗎?張明楷教授按照三階層理論體系,從「不作為犯」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首先,從構成條件符合性看,李雷對母親負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如果事發時他有履行這一義務的可能性,他本可以迴避母親遇難的結果卻沒有迴避,就符合「不作為犯」構成條件。其次從違法性看,不能因為李雷救了女友就認為其行為不違法,因為李雷對女友只有道德義務,不足以與對母親的法律義務構成「阻卻違法的義務衝突」,當然可以認為李雷不作為的違法程度降低。第三從有責性看,李雷具備所有的責任要素,尤其是具有期待可能性。當然,雖然李雷因深愛女友而優先救女友依然構成犯罪,但考慮到「期待可能性」的減少可從寬處罰。不過,如果事態確實危急,李雷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就救助了身邊最容易救助的人,而這個人是其女友,則不可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針對很多人因為害怕被訛詐而不敢扶起路邊摔倒的陌生老人,張明楷教授表示,雖然此時在法律上沒有救的義務,但是從道義上仍然要扶,如果遇到訛詐也不必怕,堅決不讓他得逞;一旦對方去法院起訴,他就至少構成虛假訴訟罪,甚至可能觸犯詐騙罪。圍繞這一問題,張明楷教授還做了前瞻性的探討,表示中國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目前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都規定有這個罪。

在談到有責性時,針對近期熱議的大連13歲少年殺人案,張明楷教授表示雖然這個少年的殺人行為是違法的,但依據刑法第十七條相關規定,該少年未滿14周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因此司法機關不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可以由政府對其進行收容教養,而不是放任不管。他認為我國刑法目前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是合適的,因為未成年人還沒有形成一種價值觀,他的價值觀在違法和合法之間不停地漂移,需要以保護為主;在歐洲84%以上的國家也是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用負刑事責任。

張明楷教授最後表示法律是最傑出的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信仰法律遵守法律。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講壇於 2016 年 1 月 10 日在新清華學堂正式開啟以來,已舉辦 24場演講,此前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國際關係專家閻學通、國家高端智庫國情專家胡鞍鋼、心理學家彭凱平、經濟學家李稻葵、法學家崔建遠、教育家謝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影視評論家尹鴻、公共管理專家薛瀾、科學史家吳國盛、文字學家黃德寬、經濟學家白重恩、藝術家常沙娜、管理學家陳國青、環境工程學家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工藝美術史家尚剛等知名清華人文學者,和74 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獎作家清華校友郝景芳都曾來到講壇分享灼見,與聽眾交流。

相關焦點

  • 張明楷教授、陳忠林教授 刑法二人談--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重慶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碩士,義大利義大利比薩聖安娜高等大學(SSSUP)法學博士。兼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犯罪學會副會長,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專家,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特聘專家,國家人文社科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山東大學刑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張明楷教授:男,湖北仙桃人。
  • 87歲刑法學泰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秉松逝世
    原標題:87歲刑法學泰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秉松逝世何秉松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從何秉松教授親友處獲悉,刑法學泰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秉松教授於2019年2月11日上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 陳愛娥教授談法學方法論及其最新發展AND談公法請求權
    漫修東吳學術論壇第十六講:陳愛娥教授談公法請求權
  • 車浩教授《法學教育與刑法思維》開講,今晚7點等你來!
    相信每個法學生, 對車浩教授出的刑法期末考題都不陌生, 這些題目情節設置巧妙, 在涵蓋大量理論考點的同時, 也充滿了對人性及法學教育的思考。
  • 法學名家朱景文教授談人生和學術之路
    法學名家朱景文教授談人生和學術之路 發布時間:2020-09-02 10:09 星期三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法學家名錄
  • 「刑法學習十六式」 丨讀周光權教授《刑法學習定律》
    一般而言,法學研究越精深,越容易習慣抽象的思考方式,接觸實踐越久,則越容易相信「存在即合理」這類說法,而周光權教授的見解,往往能夠在保持理論批判精神的同時,儘可能地考慮被實務的接受程度,這在刑法學者中是不多見的。
  • 林東茂教授丨法學不是科學,因為法學問題的答案「客觀不可驗證」
    -精彩摘要-科學的特性是「客觀可驗證
  • 江西財經大學徐光華教授蒞臨經濟與法學系開展刑法專題講座
    本次專題講座由江西財經大學徐光華教授擔任主講人,經濟與法學系團委書記翁振淞,經濟與法學系法學學子介紹了「刑法理論觀點爭鳴,各家觀點林立」的理念,他表示隨著近年來留德留日學者的增多,刑法學界的通說理論面臨著挑戰,這對國家法律的闡述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 刑法學人曹子丹
    1955年至1959年,由國家保送赴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師從蘇聯著名刑法學家米·德·沙爾戈羅茨基教授,專攻刑法專業,獲副博士學位。歸國後,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講授中共黨史、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刑法、蘇東刑法、刑法專業外語等課程。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 【司法方法論】臺北大學鄭逸哲教授丨法學三段論法
    鄭逸哲,中國臺灣地區著名刑事法學家,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司法官學院刑事法講座教授,銘傳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著有刑事法專著17本,刑事法學論文270餘篇,在刑法、刑事訴訟法、刑法方法論、醫療刑法等領域均具建樹。既然我們將學刑法當作如何寫出正確刑事判決的工作,那麼,我們就要先對判決的格式有所了解。一份判決是由主文、事實和理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為什麼要這樣?這和三段論法有很大的關係。 三段論法是最傳統、最典型的邏輯說明方法。從古希臘迄今二千餘年而不衰。
  • 張翔教授也談法學方法論與法學寫作
    2019年11月18日晚,「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翔教授做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作主題為「法學方法論與法學寫作」的學術講座。
  • 魏東:刑法博士生考生閱讀建議書目
    四川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博士研究生招生有中國刑法學和外國刑法學兩個方向,中國刑法學方向博士生入學考試的專業課程考試科目有刑法哲學、中國刑法,外國刑法學方向博士生入學考試的專業課程考試科目有刑法哲學、外國刑法,兩個方向的專業課程考試科目「刑法哲學」的考試內容相同(具體包括中外刑法哲學理論知識,包括但不限於:趙秉志教授的刑法哲學綜述和論著、陳興良教授的刑法哲學和刑法教義學論著、張明楷教授的刑法解釋學論著
  • 【特號】沉痛悼念曹子丹教授——曹子丹教授刑法學術思想述要
    1955年至1959年由國家保送赴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師從蘇聯著名刑法學家米•德•沙爾戈羅茨基教授,專攻刑法專業,獲副博士學位。歸國後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講授中共黨史、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刑法、蘇東刑法、刑法專業外語等課程。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曾任廣西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刑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等職。
  •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後流動站
    它擁有全國一流的師資隊伍,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5人,在編和返聘的博士生導師31人,具有培養高層次法學人才的豐富經驗。  法學院本科設法律學專業,有9個授予碩士學位的專業,即: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與行政法學、民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環境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7個授予博士學位的專業,即: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與行政法學、刑法學、環境法學、國際法學、經濟法學。設博士後流動站。
  • 刑法學泰鬥高銘暄: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高銘暄 中國人民大學供圖)高銘暄,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5月生,浙江玉環人他是當代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唯一全程參與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制定的學者新中國第一位刑法學博導改革開放後第一部法學學術專著的撰寫者第一部統編刑法學教科書的主編者
  • 【疫期宅家讀好書】(31)高銘暄: 刑法學泰鬥、新中國刑法學主要...
    刑法學泰鬥、新中國刑法學主要奠基人 「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高銘暄 中國刑法學泰鬥和法學教育家高銘暄教授,全程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的制定,為中國刑法學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 李曉明教授新著 | 《行政刑法新論(第二版)》
    作者簡介李曉明,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刑法博士點負責人。蘇州大學國家監察研究院院長,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成(蘇州)律所刑事部主任,總部高級顧問,大成刑辯學院走私犯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 刑法各論(上)(下) | 陳子平 教授
    再者,司法實務見解原本就是對於法學各領域具有高度應用參考價值的材料,刑法學更不例外,尤其就刑法各論而言,學說論述與司法實務見解,可謂是一體的兩面,因此本書對於最新司法實務見解的補充、分析、檢討,當然更加不遺餘力。
  • 我校潘漢典教授榮獲「東吳大學法學教育卓越貢獻獎」
    6月1日,臺灣東吳大學代表團來訪法大,在學院路校區向我校潘漢典教授授予了「東吳大學法學教育卓越貢獻獎」。
  • 周詳:我的《刑法教義學宣言》
    不過最令人訝異的是,陳興良老師在其《教義刑法學》著作中的序言開篇,卻好像脫了「教義性」特徵的學術解釋常軌,滿世界跑火車,離題萬裡去談什麼「文學性」範本去了,並用「文學中的幽靈性話語」[6] 方式,有力地宣告「走向教義學的刑法學」命題。然轉頭細想,方豁然開朗。此種開篇之法之勢,實在是精妙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