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神經可塑性加強大腦功能連接,巧妙運用遊戲精神孩子更專注

2020-09-05 關愛多動症兒童

「你怎麼就知道玩遊戲啊?看一會兒書不行嗎?」

「媽媽你知不知道玩遊戲也能對學習有幫助?」

「玩遊戲會耽誤學習的,這我能不知道?」

……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玩遊戲會吸引孩子注意力,耽誤孩子專心學習,只要是玩遊戲的事,家長就必須得禁止才行。



其實不然,玩遊戲的確可以對孩子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除此之外,你有沒有了解過玩遊戲也能對學習有幫助,也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


2

許多科學研究發現,遊戲還能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遊戲可以促進神經形成,即促進大腦中新神經元的生長,還能促進神經可塑性——神經通路和突觸的變化,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


這些變化導致新的腦細胞的生成和大腦不同區域之間更好的連接,從而提高了記憶力、注意廣度、空間智力、語言學習能力和協調能力等心智技能。


2017年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初學者相比,棋盤遊戲或圍棋老手的伏隔核中的灰質增加,杏仁核中的灰質減少。



伏隔核是大腦中負責處理與獎賞或不愉快經歷相關的環境刺激的區域。它的功能是基於神經遞質多巴胺(促進愉悅感)血清素(促進滿足感)


伏隔核灰質的增加會帶來更多積極的體驗和熱情。

杏仁核

位於大腦內側顳葉深處的一組杏仁狀神經元。它是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處理情緒。


杏仁核灰質的減少使人壓力減少,更加平靜。


由電子科技大學神經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宮殿坤博士及其團隊,研究出來的這篇成果—《動作類視頻遊戲可增加腦島的灰質體積並增強其功能連接性》的論文,刊登在國際頂級刊物《科學報告》(自然雜誌子刊)上。


通過科學儀器對80名遊戲玩家在遊戲過程中的腦波運動監測,發現動作類電子遊戲玩家的大腦腦島亞區有更多的灰質和更強的功能連接。



腦島是大腦皮層的一小部分,負責自我意識和當下意識。


腦島灰質的增加有助於更好的決策。


許多棋類遊戲還能增強玩家大腦的海馬體和前額皮質,從而提高認知功能,如智商、記憶力、信息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腦有個結構叫海馬,位於大腦皮層下方的顳葉。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鞏固以及空間導航和定位。


海馬體灰質的增加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預防痴呆症。



前額皮質位於大腦的最前端,負責「執行功能」,如推理、邏輯、解決問題、計劃、記憶、引導注意力、發展和追求目標以及抑制衝動。


3

在了解適量遊戲給孩子帶來的諸多認知上的好處後,我們也可以將孩子的「遊戲精神」巧妙的運用到學習上來,讓孩子學習更高效!


增加多巴胺分泌,減少杏仁核刺激


在和孩子溝通制定學習計劃的同時,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把那份遊戲精神運用到學習上來。和孩子共同協商每項學習計劃的完成情況和獎勵措施,獎勵內容可以是休息時間、外出運動次數等等。


通過這種「衝關拿獎勵」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多巴胺分泌,再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愉悅的心情,減少對杏仁核的刺激。


幫助孩子減輕學習壓力,保持平靜的學習狀態,他的專注力自然就會運用到學習上來,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孩子養成專注學習的好習慣。


促進大腦灰質產生,增強大腦神經連接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能夠幫助孩子增加大腦灰質的產生,增強大腦神經連接。


可以直接捕捉和檢測孩子大腦活動時的腦電波,清楚直觀的反饋孩子的注意力狀態,讓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基於生物心理學的無電磁幹擾、無輻射的綠色訓練。在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同時,提高孩子學習力!


相關焦點

  • 神經元長期不「訓練」會斷開連結,提升神經元可塑性讓孩子更專注
    結果這條神經元的連接就被增強了——這代表著,神經元傳遞的信息,有更高的電位變化頻率,即更強的神經脈衝。相反,如果神經元經常接收到較弱的信息(即得不到訓練),那麼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少的神經遞質,接著後續神經元的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少的神經遞質受體,結果這條神經元的連接就被減弱了。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 運動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連接越恰當越聰明
    腦科學在教育上的應用,尤其是在教養孩子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對大腦的科學了解,掌握其發育規律,才能讓孩子的大腦更自由健康地生長。,會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 大腦皮質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孩子大概六個月就聽得懂父母講什麼,比如「不要吵」「來吃飯」這種簡單的話,當然他自己要完全學會說話,還要等一段時間。 顳葉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大腦中負責記憶功能的結構叫海馬,相當於電腦內存結構的就是大腦的前額葉。前額葉區域涉及規劃複雜的認知行為、個性表達、決策和調節社會行為等複雜的認知功能。
  •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通過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大腦迴路經過反覆的使用得到了加強,在這發展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孩子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如果沒有及時的照料,或者反應不可靠或不合適,那麼大腦的結構將無法按預期形成,這可能導致學習和行為上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發展韌性或克服重大逆境的能力,而有些孩子則沒有。
  • 大腦可塑性是如何影響肌肉可塑性的?
    大腦可塑性是大腦在外界環境和經驗的作用下改變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大腦可塑性的規模可大可小,從單一神經元到整個大腦。在成長的過程中,神經系統會移除大量多餘突觸,以增強剩下突觸的信息傳遞效率。在腦結構層面,大腦能通過改變突觸數量和神經元間的連接強度影響行為。
  • 孩子大腦不夠靈活?科學家洪蘭:這幾個方法,輕鬆激活大腦
    然而,如果神經元沒有連接的突觸,就沒有價值。因此,家長應給他們的大腦經常進行一定的小刺激,加強大腦的突觸的功能,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起到加強大腦發育的作用。洪蘭教授也指出,遊戲並不是孩子學習的天敵,更像是孩子們的學習夥伴,幫助孩子們更快地成長。
  • 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差,不良注意力習慣會持續伴隨孩子
    ,不做任何需要專注和努力的行為時啟動。如果孩子總是在看書、上課、學習的時候分心,經過一段時間大腦養成這樣的神經慣性後,在面對同類的任務,就會自然而然地走神、注意力分散。長此以往,孩子想要集中注意力去做事和學習,就更困難了。
  • 正確調控前額葉活躍狀態,促進神經元連接提升孩子注意力轉移能力
    ,當我們在走神的時候,前額葉的功能就會降低,這個時候大腦中後扣帶皮層區域的活動增強,這個時候前額葉就得到了休息。與此同時腦海中的思緒開始發散,一些創意就湧現出來,大腦中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就開始建立更多的連接,產生更多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來加強一些記憶,這是我們大腦發生的生理變化,也稱作神經可塑性
  • 了解大腦運行機制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神經元作為人腦信息處理的基本功能單位,遷移到大腦不同區域特定的位置,與其他神經元之間建立聯結,從而承擔和實現特定的大腦功能,於是我們才會有感知、動作、語言、情緒、思考等心理活動。「大腦具有跨多個領域的工作機制」,主要是指大腦的學習依賴於神經環路與神經網絡的建構。
  • 減少大腦神經元刺激,專注時間更持久,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用腦習慣
    ,獲得感更強,收效更好的事。,前額葉發育不完全,孩子注意力易轉移,難以保持長時間的專注。觀察孩子興趣點,促進大腦皮質神經聯繫很多時候孩子靜不下心來專心學習或做事,並非全是孩子注意力出了問題,很有可能是這件事情不在他的興趣範圍內,孩子對其不感興趣
  • 了解大腦運行機制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中國教育新聞網
    腦科學研究證明,刺激越多,電衝動越多,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就越多,神經網絡就越發達,從而形成大腦功能系統的基本框架;這是大腦可塑性的重要來源,也是個體學習和智力的生物基礎。幼兒由於感覺、動作的發展,有更多機會與周圍的客觀世界進行互動,從而在大量的環境刺激下,不斷建立越來越發達的神經網絡。所以,幼兒階段被稱為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 孩子熟睡後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微笑是大腦對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種正常反應,通常在清醒狀態下較為常見,如果寶寶在睡著後還經常面露微笑,說明其大腦神經發育成熟,大腦皮層仍處於興奮狀態,能對外界刺激做出靈敏的反應。4、喜歡「拳打腳踢」其原理同上,但是這個動作的完成,對寶寶大腦發育的要求更高,因此,你家孩子熟睡後如果經常出現這個動作,暗示其大腦的可塑性很強,更易成小學霸。
  • 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促進孩子大腦發育,不靠閱讀,而是遊戲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閱讀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於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就開始給娃讀繪本,但事實真就是如此嗎?讓孩子去玩、去遊戲的重要性,是很多家長所忽略的。尤其是在6歲之前讓孩子去玩,比學習、閱讀、參加什麼補習更重要。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曾表示:早期的經驗會影響大腦結構的發展,這為將來的所有學習、行為和健康奠定了基礎。
  • 「運動+腦力激蕩」會促進神經突觸發育,增強大腦神經元聯繫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這都是因為把身體一個機能重複鍛鍊開發的結果。從神經角度來說,任何反射活動都會涉及到「中樞抑制」,中樞內總是既有興奮活動,又有抑制活動,興奮的部分,便是感知注意力集中的部分。
  • 為什麼孩子能專注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了解大腦思維模式,科學處理大腦前額葉與邊緣系統關係,孩子學習更專注
    比如,孩子在全神貫注玩遊戲的時候,家長催孩子停止遊戲去寫作業,孩子要麼就是百般抵抗,要麼就是嘴上答應著「好,馬上」,可滿腦子都還沉浸在遊戲裡這時候,很多家長會誤認為孩子有很高的注意力水平。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注意力很專注,但一到學習和寫作業的時候卻總是分心走神。為什麼在面對不同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情況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其實這與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有關。
  • 洪蘭教授直言:想讓寶貝讀書好,家長從小就要注意開發孩子大腦
    ,對著孩子的大腦有著非常精密的了解,按她的話來說就是:孩子的大腦的腦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比起讓孩子吃一些沒有切實效果的特效藥,家長只需要巧妙運用:運動、遊戲、閱讀這3個日常可見而又輕鬆可行的簡單方法,就能夠對孩子大腦的神經進行塑造,讓大腦孩子被開發,提高孩子的專注能力和記憶能力。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易走神,是大腦前額葉發育惹的禍!2種方法促進神經元連接,讓孩子學習更高效!
    如電視廣告、動畫片、遊戲等,它們吸引的更多的是「無意注意」,因此孩子特別容易入迷。有意注意指自己跟自己說「這個東西很重要,我必須要好好了解它。」這時候,大腦主動發出命令,讓自己能夠接受並去執行。 因此,如果剛進入學齡期的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磨蹭、情緒化的狀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前額葉受抑制或者發育不成熟影響,導致注意力很容易受大腦杏仁核的控制,在專注過程中,很容易被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導致分心走神,難以保持長時間的專注。
  •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她告訴大家,大人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因此,大人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讀、運動和遊戲!
    她告訴大家,大人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大腦的整體結構首先從最簡單的講起,神經系統有兩大類,一是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小腦、腦幹、脊髓,另一種是外周神經系統,主管知覺還有各種內臟自主神經系統。我們所說的腦科學主要專注於大腦,所以,腦科學是神經科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