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Harvey J. Karten 酷炫腦

《怪奇物語》

以下為朗讀小哥哥全文音頻

作者 | Harvey J. Karten

翻譯 | 茹小茹

改寫 | 林宇豪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Yael

朗讀 | 油餅甜甜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靈沅

人們一直篤信,在所有物種中,哺乳動物的大腦是最優越的,而其中稱得上出類拔萃的無疑是人類。但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這兩個觀念都會被徹底顛覆。

1. 哺乳動物的大腦起源

大腦進化是達爾文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得益於他對生物本能、社會互動、運動感官控制、道德意識和認知起源的興趣,達爾文極早地認識到了大腦演化在整個生物進化歷程中的重要性。在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起源理論的影響下,19 世紀後期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大腦在複雜行為中發揮的重要功能。然而,直到 1882 年達爾文去世之前,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還是很少。

受到《物種起源》的影響,赫裡克、雷齊烏斯、拉蒙卡哈、埃丁格和波特曼等現代神經生物學的創始人把開始對所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進行研究。然而在之後 140 多年間,由於人們對醫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尤其是腦部受損導致的認知和感覺—運動能力損害),神經生物學家的重點研究對象依舊是哺乳動物,針對非哺乳類脊椎動物大腦的研究則相當有限。

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前期,赫裡克、埃丁格和波特曼主要運用比較法進行大腦進化研究,這有賴於脊椎動物類群共有的大腦結構和相關的發育學原理。其中,哺乳動物新皮質的起源掀起了學術界的研究熱潮,並促進了許多相關學說的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大腦皮層被分為古皮質、原皮質和新皮質,這與系統發育學的時間規律不謀而合。主流觀點認為,新皮質是哺乳動物獨有的結構,其前身可能是某種 「更古老的皮層」。

上海科技館

2. 人腦是獨一無二的嗎?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掀起了輿論界的軒然大波。在《物種起源》發表前,科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廣泛接受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甚至非哺乳類脊椎動物存在某些共同特徵,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則著重強調了人類並不是一種與其它動物有本質不同的所謂具有社會性、道德性和高智商的生物。他反覆強調應該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進行對大腦、其進化過程,以及這些進化如果影響人類行為的研究。

達爾文認為人類與猿類和犬類的神經系統存在許多共同特徵,這個觀點無疑是石破天驚的。許多學術界前輩(包括達爾文最強勁的反對者歐文斯)的實驗證明,在整個系統發育史上,生物的骨骼結構在進化過程中被部分保存下來。達爾文在其著作中毫不避諱地指出,生物的共同起源暗示了它們認知技能、社會倫理甚至性行為方面的相似性。

正如他所說,我們的大腦並非在動物界是獨一無二,而只是漫長自然選擇的結果,連人類引以為傲的精神品質也是其運作的直接顯現。這無疑是達爾文引起眾怒的主要原因,許多反對者堅持認為,一定有某些大腦結構是人類所獨有的,唯有如此才能解釋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至尊地位。

奇怪的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許多當代神經生物學家採取了一種微妙的中間立場,認為儘管所有的哺乳動物都具有新皮質,但人類的新皮質更精巧一些。直到2015 年,還有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意識和道德是與大腦無關的屬性,而其他神經科學家則認為,這些特質完全依賴於大腦皮層,因而只存在於哺乳動物群體中。

《超體》

許多學者認為,新皮質由種類繁多的細胞組成,具有大量複雜的感覺和運動中樞,而且其出現節點與哺乳動物的起源時間幾乎重合。按照這個邏輯,缺乏新皮質的動物應當不具備複雜的行為能力。然而,在過去的50年間,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鳥類和頭足動物等類群,表現出了意識、高級智能、社會利他主義和工具使用等特徵。

哺乳動物新皮質的起源究竟是什麼呢?現代進化生物學觀念認為,現存脊椎動物的骨骼、免疫系統、消化系統、感受器甚至腦幹都在某種古生物中存在「前身」。既然非哺乳類與哺乳類具有共同的行為能力,該現象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又是什麼呢?對於哺乳動物而言,問題的答案是完整的大腦皮層,那麼我們能否在非哺乳類脊椎動物中找到等效的細胞或神經迴路,甚至大腦皮層「前身」的證據呢?另一種可能是,為了完成日漸複雜的認知和感覺—運動任務,哺乳動物進化出了一種全新的神經系統。如果真是如此,非哺乳動物類似行為的背後機制又是什麼呢?

3. 進化神經生物學的早期階段

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比較進化神經生物學家們試圖對各種非哺乳動物進行取樣和比較。但在此期間,大多數學者只應用了一些非實驗性的描述性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對研究非哺乳動物的大腦結構及其生理作用的意義十分有限。

科學家們僅僅是對各種死於意外或自然原因的動物進行了取樣,再對其大腦完成固定和染色。人類可以通過該途徑觀察到神經元和有較厚髓鞘的神經束,但無法辨認出其中曲折的精細連接。

19世紀晚期,針對單個神經元及其軸突形態的高爾基染色法以及針對有髓神經纖維的馬基染色法不斷被發展完善。S·拉蒙·卡哈爾、埃丁格、瓦倫貝裡等科學家充分利用這些方法,使人類對大腦結構和神經連接的認知達到了新的高度。高爾基染色法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的大腦研究,卻並不適用於長程神經連接的分析。馬基染色法克服了這個缺點,但它在非哺乳類脊椎動物中的應用十分有限。我們對非哺乳動物的神經迴路連接方式知之甚少,這進一步造成了我們對其丘腦和端腦組織理解的局限性。

圖源網絡

4. 複雜功能的漸進性端腦化

到19世紀末,赫裡克等人已經證明,各種脊椎動物的腦幹結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除嗅球之外,它們的丘腦和端腦結構似乎並沒有什麼共同點。由此許多科學家開始提出,大多數非哺乳動物的前腦掌管嗅覺,而哺乳動物的前腦尤其是其中的端腦皮層則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休林斯·傑克遜 (1835-1911) 和大衛·費裡爾 (1843-1928) 的文章特別強調,在進化過程中,腦幹的功能逐漸轉移到了前腦的新皮質。這被稱為「複雜功能的漸進端腦化」,涉及的具體行為包括解碼聽覺輸入信息、識別平面和立體視覺、破譯複雜的軀體感覺輸入信息以及最重要的高級認知功能。

但是,缺乏具有功能分化性的丘腦核團和新皮質的非哺乳動物又是如何完成此類行為的呢?普遍觀點認為,端腦的大多結構是哺乳動物獨有的,而非哺乳類的端腦僅具有嗅覺中樞和基底神經節。這意味它們的端腦無法接收或處理精細的視覺、平衡覺、味覺、聽覺和觸覺信息。

而與此矛盾的是,與許多爬行和哺乳動物相比,具有大型端腦的鳥類卻沒有發達的嗅覺能力。那麼鳥類的端腦究竟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對於非哺乳動物而言,其丘腦的傳入通路,端腦的相關投射以及各種離散核團幾乎完全未被探索。這實際上導致了學術界的錯誤觀念,認為丘腦和新皮質是哺乳動物獨有的結構。

5. 比較神經生物學的復興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關於丘腦和端腦神經連接的相關研究,主要局限於貓、猴子和老鼠等實驗動物。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現代實驗方法開始問世並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非哺乳動物的神經分析,少部分神經解剖學家才開始對大腦中的微小病變進行選擇性染色,繼而觀察由此產生的軸突變性現象。

在沃勒·J·H·諾塔和威廉·梅勒的指導下,沃爾特·裡德陸軍研究所的一群年輕學者,包括霍多斯、艾伯納、埃貝森、博·博伊德·坎貝爾和我本人,開始了一系列涉獵廣泛的研究,實驗對象包括有袋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硬骨魚和軟骨魚。儘管影響力有限,但我們團隊的科研興趣和熱情開啟了比較進化神經生物學的新時代。一些其他團體,如以沃爾特·裡斯、牛津大學的馬克斯·考恩和巴黎的J·瑞佩艾特為代表的紐約州立大學團隊,也開始探索非哺乳動物大腦的奧秘。

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中,腦並未佔據主導地位 | HowStuffWorks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神經解剖迴路的追蹤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途徑,其在現代更多地被稱為「神經連接組學」。到20世紀末,形態學分析開始與神經迴路追蹤、單細胞形態學、突觸定位、分子圖譜識別、遞質合成、受體識別、第二信使和電生理學等知識相互結合,並達到了較為精細化的水平。

當這些分析方法被應用於研究不物種之間的差異時,一個新的學科「進化連接組學」就產生了。這種比較方式為人類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了解了進化過程中神經迴路和遞質分子發生的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物種中,大腦感覺和運動通路中的長程和短程連接在進化中都會被極大部分地保留的。因此,進化連接學既是一種實驗方法,也是一個極富學問的獨立領域。

6. 從自然選擇到神經連接組學

自然選擇與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進化有什麼關係呢?自然選擇學說闡釋了演化過程的微妙性,保留性和累積性。表面上,四足動物的前肢進化為鳥類的翅膀是一種石破天驚的突變。然而,實際上它們都屬於五指類前附肢,雖然形態學表現差異巨大,但具有同源的骨骼結構和肌肉成分,相似的發育轉錄因子表達方式和許多同源異型基因。我認為,被高度保留的多突觸神經連接,複雜的細胞分子表達模式和樹突形態都在自然選擇的範疇之內。這些多維特性在脊椎動物類群中被高度保留,且程度遠超人類目前的認知。

脊椎動物的大腦研究需要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詳細分析,涉及到的技術包括組織學、組織化學、分子和生理行為研究實驗。物種之間脊髓、腦幹、小腦、中腦、下丘腦和嗅球的相似性十分明顯,其同源關係也鮮有爭議,連神經元的類型、形態、連接方式和生理特性都呈現出整個系統發育過程中的高度保留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小腦浦肯野細胞。在過去150年間,雖然脊髓、小腦和腦幹組織結構和連接方式的保留性已被普遍接受,但從已發表的文獻來看,丘腦和端腦水平的同源性還是鮮被認同。

為了驗證這些假說,我選擇了鳥類分化良好的丘腦和端腦區域及相關行為進行集中研究。雖然還不確定 將會發現什麼,但鳥兒豐富的行為,優秀的視聽覺和認知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缺乏哺乳動物新皮質的前提下,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些複雜任務的呢?最常見的解釋是,鳥類的精細感覺和運動表現以腦幹為基礎,而大型端腦主要與本能反應有關。這意味著,哺乳動物已經進化出了一種主要依賴於丘腦和大腦皮層的,全新的外部環境應對方式,這與其他脊椎動物大相逕庭。

也就是說,自然選擇其實是諸多微小的有益變化逐漸累積的結果。丘腦具有介導聽覺、視覺和感覺信息輸入的細胞核團,是通往大腦皮層的門戶。除此以外我們還發現,鳥類和爬行動物對多元感覺信息的處理方式與哺乳動物相同。一旦明確了物種間丘腦結構的同源性,那麼距離發現其大腦皮層內相似的神經迴路也僅有一步之遙了。

《超體》

7. 比較神經生物學中的圖靈測試

我們的會議在著名的布萊奇利公園附近的皇家學會中心舉行,這裡正是阿蘭·圖靈進行密碼破譯的地方。在他的計算機與人工智慧著作中,圖靈提出了一個挑戰,計算機的表現究竟可以多逼近人類呢?人工智慧可以思考嗎? 圖靈的提議是,將電腦和人類分別放置在兩個屏幕後方進行對話測試。為了避免人類語音的幹擾暗示,對話的語句只顯示在電腦屏幕上,這意味著人類和計算機雙方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

第三方的任務是判斷這些對話究竟來源於計算機還是人類。如果足夠聰明的觀察者尚不能區分機器和人類的輸出語句,那就說明計算機具有的類人意識和認知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圖靈測試又叫模仿遊戲,常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的試金石。圖靈還探討了模仿遊戲的幾種變式,包括觀察者被要求判斷屏幕後方人類性別的版本。當屏幕後的一方試圖故意欺騙觀察者,而另一方希望幫助他做出正確的判斷時,該任務就變得十分艱巨了。最後,實驗者用另一臺電腦代替了屏幕後的人類,並要求觀察者進一步確定雙方的身份。

8.系統發育學中的認知功能比較

圖靈測試常被用於機器與人類或人類與人類(男性與女性)的較量,那麼它是否可以應用於進化神經生物學研究呢?

進化神經生物學涉及到對不同物種的細胞,神經迴路,基因組和生物行為比較研究。因此我認為,圖靈測試可以用來比較章魚和黑猩猩的認知能力,靈長類動物與貓頭鷹的立體視覺機制,甚至不同生物中同源器官的遞質種類(如樹鼩和慈鯛的基底神經節)。可比較的物種和結構是無窮無盡的。

圖靈測試的迷人之處在於,觀察者的「判斷」其實是對一系列類似屬性的甄別行為。在比較神經生物學領域,我們一直在探索哪些腦細胞和神經迴路調控著哪種特定行為。哺乳動物同源器官介導類似行為的觀點已經被廣泛接受,但該理論還是缺乏更精確的定義。

人們一直篤信,在所有物種中,哺乳動物的大腦是最優越的,而其中稱得上出類拔萃的無疑是人類。但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這兩個觀念都會被徹底顛覆。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1] Darwin C.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London, UK: John Murray.

[2]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London, UK: John Murray.

[3] Ariens-Kappers CUA, Huber G, Crosby EC. 1936 The comparative anatom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vertebrates including man. New York, NY: Macmillan.

[4] Herrick CJ. 1948 The brain of the tiger salamande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Hughlings Jackson J. 1884 Evolution and dissolu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Croonian Lectures delivered at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March 1884. Lancet 1, 555 – 558, 649 – 652, 739 – 744.

[6] Karten HJ. 1969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vian telencephalon and some speculations on the phylogeny of the amniote telencephalon. Ann. NY Acad. Sci. 167, 164 – 179. (doi:10.1111/j.1749-6632. 1969.tb20442.x)

[7] Butler AB, Reiner A, Karten HJ. 2011 Evolution of the amniote pallium and the origins of mammalian neocortex. Ann. NY Acad Sci. 1225, 14 – 27. (doi:10. 1111/j.1749-6632.2011.06006.x)

[8] Karten HJ. 2013 Neocortical evolution: neuronal circuits arise independently of lamination. Curr. Biol. 23, R12 – R15. (doi:10.1016/j.cub. 2012.11.013)

[9] Turing A. 1950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59, 433 – 460.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原標題:《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認知心理學:人類靠這個終極力量完敗動物,並創造出人類一切文明
    而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通過大腦的認知能力,來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然後,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地進行創造活動,最終,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人類新世界!因此,人類正是靠認知的力量,創造了我們周圍的一切!並且,因為有了認知的能力,人類也就有了碾壓所有動物的終極力量!
  • 動物真的會自殺嗎?
    但是,其他動物也會故意自殺嗎?動物真的理解死亡的含義嗎?許多年來,人們一直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Hpesandfears.com的作者Clare Wiley就此詢問了一些動物行為學方面的專家、生物學家和動物權益保護者,聽聽他們的看法。本文為編譯,有部分刪節。
  • 動物能夠做夢嗎?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做夢並不是人類的專利
    人類是高級動物,也是智慧生命。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它的動物,成為智慧生命,是因為人類有一個異常聰明發達的大腦。而人類大腦中最神秘的事物就是意識,而意識下的產物有一個也讓科學家一直迷惑不解,那就是做夢。於是有人提出一個猜想,認為夢境有可能是真的,只不過是發生在另一個平行世界的事情。如果夢境是真實的,那是否意味著做夢是人類的專利?其它的動物不會做夢?可是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卻證明,動物也是能夠做夢的,做夢並不是人類的專利。總的來說,大腦發育程度較高的動物會做夢,而在自然界,哺乳動物都是比較高級的,它們基本也能夠和人類一樣做夢,而且兇猛的食肉動物更容易做夢。
  • 人類的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科學家告訴你答案
    人類與動物在身體構造上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大腦顯然是差異最大的器官之一。顯然,人類大腦的能力要比動物強大得多,即使如此人類至今也未完全了解自己的大腦。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主要因為大腦中的組織結構和連接實在是太複雜了,以至於大多數人對大腦的認知存在偏差,下面就舉兩個例子。
  • 人類大腦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
    人家大腦可並不承認——英國科學家指出,人的大腦達到成人狀態,要到我們30多歲左右。也是在近期,歐洲一項腦研究表明,直至人類達到90歲高齡時,健康大腦內仍有新神經元在持續發育。如此看來,我們的身體真是拖了大腦的後腿。30歲,我才成年當我們說一個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時候,應該想想,也許真的是他的大腦還沒發育完全。
  • 動物真的能預知地震嗎?地球:並不能
    群魚上岸,群蛙過路,地震雲等等似乎都跟地震聯繫在一起,真的有聯繫嗎?真的可以預測地震嗎?為何每每地震之後,都會出現疑似震前徵兆、津津樂道、廣為流傳的故事?
  • TED演講:人類大腦最特別的地方在哪裡?
    對於人類的大腦來說,什麼是最特別的?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其他的動物?有沒有什麼是人類大腦可以做而其他動物的大腦不能做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徵兆,顯示「所有的大腦的構成方式都是一樣的」不是特別正確。如果所有的大腦由相同的方式組成,那麼將大腦大小不同的動物拿來做比較,大一點的大腦對於小一點的大腦來說應該具有更多的神經元,並且越大的大腦,它的主人應該更有認知能力,所以最大的大腦應該具有最好的認知能力。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纖維被包裹成神經束,上行神經束通過脊髓將衝動傳遞給大腦,而下行神經束則將大腦或脊髓等高級中樞的衝動傳遞到低位區域。這些神經束通常根據其起源和終止部位來命名,如從大腦皮層到脊髓的纖維組成的皮質脊髓束。脊椎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個高級亞門。所有脊索動物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都必然擁有過一個貫穿全身的的柱狀脊索結構。
  • ...人工智慧:與其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不如直接繪製大腦結構圖譜
    因此,類腦計算如果想在「腦計劃」執行周期內有所突破,不能走「功能類腦」的技術路線,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而要走「結構仿腦」的路線。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單細胞分辨的全腦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並被歐洲人類大腦計劃用作鼠腦仿真的基礎數據。2016年3月,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署啟動MICrONS計劃,對一立方毫米的大腦皮層進行反向工程,並運用這些發現改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算法。
  • 「大腦思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核心,我們對大腦認知有多少?
    「大腦思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核心,我們對大腦認知有多少?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少之又少,近代著名學術家東尼·博贊對大腦領域進行了不斷的研究,也適當的讓人類對大腦這個比較普通的詞有個模糊的認知。大腦是個無限大的宇宙,我們能夠使用的僅有不到1%。
  • 《人類簡史》:人類是早產兒,動物也有語言,小麥馴化人類
    在彼時,人類的命運,當真和猴子沒什麼差別。不是老虎的食物,就是獅子的點心,又或者是豹子的甜品。依照當時的食物鏈順序,當老虎捕獵了一頭羊之後,吃得是最好最肥的部分。此時,就輪到了財狼或者其它動物,吃掉動物的內臟。此時,還輪不到人類來吃,因為腐壞的肉,是禿鷲的美餐。
  • 寶寶積食能吃健胃消食片嗎?爸媽可別大意,消食可不能這樣解決
    導讀:寶寶積食能吃健胃消食片嗎?爸媽可別大意,消食可不能這樣解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積食能吃健胃消食片嗎?爸媽可別大意,消食可不能這樣解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知道嗎?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原來堅持,真的能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這讓我想到一個成語,不進則退。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 鳥類大腦與人腦的相似度,比學者過去所認知的還要高!
    由於鳥類大腦沒有新皮質,因此科學界長期認為鳥類不聰明;然而近日發布在《Science》期刊的兩篇論文,顛覆了學界過去的認知。研究顯示,鳥類大腦有與新皮層相似的結構新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海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組織,讓動物有高等的認知能力。
  • 記憶一連串單詞是使人類大腦獨一無二的關鍵嗎?
    在一次採訪中,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透露自己參加了一項認知測試,其中一道關於記憶力的題便是按順序複述這5個單詞。我們可以將個人經歷與獲得的信息結合起來,比如川普的這一行為,由此形成相互關聯的記憶,一經提示就可以回憶起來。健康的大腦可以很容易做到這一點,仿佛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畢竟,除了為考試而死記硬背,我們也經常刻意地記憶某些東西。
  • 無意識:超越大腦思考的力量
    思維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意識活動,推動著人類從原始的野生蒙昧到現在的發達文明。人類通過思維認識、適應甚至改造世界,與世界交互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思維的飛躍。拉吉羅教授在他的書《思考的藝術》中對思考的定義如下: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澄清或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滿足對知識的渴求的心理活動;思考是對答案的探索和對意義的探索。
  • 是什麼導致澳大利亞的巨型動物滅絕?真的是人類獵殺嗎?
    差不多是同一個時期,人類向澳大利亞大陸遷徙,該大陸上也存在著十多種巨型動物。但之後該大陸上的巨型動物開始走下坡路,最後逐漸消失。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澳大利亞陸地上的巨型動物滅絕的呢?過往的研究認為,巨型動物的滅絕是發生在人類遷徙到該大陸上之後的,因此它們的滅絕與人類有關係。
  • 人類的智商有上限嗎?若大腦被完全開發,人類能挑戰神嗎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其他野生動物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的祖先每天都生活在食物、天敵和環境的威脅下。各種食肉動物都覬覦猿類。幸運的是,類人猿在與環境和天敵的鬥爭中學會了使用大腦和釋放前肢,如果我們的祖先不學會雙腳行走,這對人類進化尤為重要。那麼,人類的行動將被推遲,根據人類學家的計算,在猩猩和人類的對比數據中,四肢行走的猩猩消耗的能量是人類的兩倍多。然而,解放前肢只是人類漫長進化史上的一個起點。
  • 神經與認知科學家:從大腦層面看,人的每個決定是如何做出來的?
    隨著技術發展,過去我們對大腦的許多認知都亟待革新。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個決策,又不斷為決策失誤而後悔。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在決策的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做決策是獨屬於有意識的生物的能力嗎?人工智慧做決策會不會比人類更理智、更合適?
  • 抹香鯨大腦比人類大5倍,為何智商依然很低?
    百家號原創首發智商是如今人類時代證明地位的一個屬性,在如今的這個時代不是武力值越高越賺錢,而是智商越高越賺錢,這是毋庸置疑的一點,那麼到底什麼決定著智商的高低呢?有的人說是基因,有的人說是大腦開發程度,無論如何人類是所有地球生物種群當中智商最高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類的智商為何超越了所有的動物種群呢?有的人發現這跟大腦有關,人類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區別,那就是人類的大腦體積比絕大部分的動物大腦提及都大,因此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那就是大腦的體積越大智商越高,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