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 | COM1,大麥花序形態發育的調控新因子

2021-01-07 網易

  責編 | 逸雲

  禾本科植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類群之一,已經進化出具有複雜的分枝和小穗結構的花序形態,這些花序形態結構特徵是將這些植物在族水平上分類的關鍵。研究表明,禾本科祖先具有複穗狀花序,具體表現為其花序軸具有一級和二級分枝且每個小枝自成一個穗狀花序(圖1a)【1】。經過長期多樣化的進化歷程,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形態呈現多樣化特徵。比如,稻族和高粱族植物仍保留祖先植物的複雜花序形態;而二穗短柄草的花序複雜性降低,分枝數量和長度均減少,花梗小且僅有一個多花小穗(圖1c);相比之下,小麥族植物如大麥則從祖先的複穗狀花序演變為典型無分枝的穗狀花序,具有無梗小穗和穗軸縮短的最簡單花序結構(圖1d)【2、3】。植物的花序發育模式決定了授粉、結實和籽粒數量等形狀,因此對決定花序發育的關鍵因子的鑑定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對調控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形態的遺傳機制知之甚少。

  
圖1. Model for grass inflorescence evolution from ancestral compound form to spike in Triticeae

  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植物遺傳與作物植物研究所(IPK)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COMPOSITUM 1 contributes to the architectural simplification of barley inflorescence via meristem identity signals的研究論文,鑑定到一個決定禾本科植物花序特徵的關鍵轉錄因子COMPOSITUM 1(COM1), 並解析了其調節大麥花序發育的機制。

  

  該研究藉助之前報導的compositum(com)大麥突變體(具有分枝的穗狀花序)及其相應的近等基因系(NILs)【4】,對com1.a 突變體進行了表型觀察,發現其具有類似於祖先的複穗狀花序。除分枝外, com1.a 突變體的內稃結構也不同,表現為平面結構(野生型為內折結構)。組織分析結果表明,com1.a 突變體的細胞壁變薄、厚壁細胞增大,暗示COM1通過細胞壁修飾影響影響分生信號傳導從而抑制分枝。

  對COM1蛋白的注釋結果表明其為植物特異性TCP(Teosinte branched 1 (TB1)/Cycloidea/Proliferating Cell Factor)轉錄因子家族的亞類CYC/TB1。進一步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COM1在大麥和其他植物中的功能不同,COM1在大麥中抑制分枝形成,而非小麥族禾本科植物中的COM1同源蛋白主要促進邊界形成和細胞分化及增殖,但也可以促進側腋器官如分枝和葉枕的形成,以維持複雜的花序結構。

  

  圖2. Map-based clon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protein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COM1

  之前的研究表明,AP2/ ERF轉錄因子COM2也作為分枝抑制蛋白發揮作用【5】。該研究通過創製BW-NIL(com1./com2.g )雙重突變體進一步研究了COM1和COM2的相互作用。結果發現,COM1和COM2均具有抑制分枝的功能且它們的功能可以部分獨立/疊加的起作用。該研究還進一步解析了COM1抑制大麥分枝的分子機制,發現COM1位於VRS4 (HvRA2 ,分枝抑制的主要調節因子)的下遊。此外,該研究在三個不同分生階段中均顯著下調的基因中鑑定到一個SPL8 基因(SQUAMOSA PROMOTER-BINDING- Like 8 ,HORVU2Hr1G111620),其與水稻、小麥和玉米中的LG1(LIGULELESS 1)同源,這表明大麥中存在與玉米類似的HvRA2→COM1→ HvLG1的花序發育調控模塊。

  

  圖3. Model of COM1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barley

  總之,該研究表明大麥COM1通過HvRA2→COM1→ HvLG1途徑調節細胞壁的特性影響花序形態發育。研究結果為進一步揭示禾本科花序進化機制及作物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Kellogg, E. A. et al. Early inflorescence development in the grasses (Poaceae). Front. Plant Sci. 4, 250 (2013)

  【2】Vegetti, A. & Anton, A. M. Some evolution trends in the inflorescence of Poaceae. Flora 190, 225–228 (1995)

  【3】Koppolu, R. & Schnurbusch, T. Developmental pathways for shaping spike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in barley and wheat. J. Integr. Plant Biol. 61,
278–295 (2019).

  【4】Druka, A. et al. Genetic dissection of barley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Plant Physiol. 155, 617–627 (2011).

  【5】Poursarebani, N. et al. The genetic basis of composite spike form in barley and 『miracle-wheat』. Genetics 201, 155–165 (201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890-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福建農林秦源課題組在花序形態和花器官發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花序結構對植物成功繁殖和作物產量有重要影響。秦源課題組前期研究顯示ERECTA受體激酶信號途徑與染色質重塑複合物SWR1遺傳互作,通過協同激活下遊HLH螺旋環螺旋轉錄因子PREs基因家族表達,促進花梗伸長從而調節花序形態結構(Cai et al., New Phytologist 2017)。然而,PREs是如何調控花序結構的仍然不清楚。
  • PNAS | 為何小麥花序有限生長,而大麥無限生長?鍾晉順博士等揭示大麥無限花序的進化遺傳基礎
    如果分生組織中幹細胞分化為花原基,則導致有限生長(determinacy);如果分生組織保持其活性,並不斷產生新的側生器官,則導致無限生長(indeterminacy)。雙子葉植物的花序基本組成單元為花,且花序的有限/無限生長模式主要受控於Terminal Flower1(TFL1)基因【1】。然而,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基本組成單元是特有的小穗結構,即小花序。
  • 花序的形態建成:從信號感知到細胞代謝
    研究背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穀類作物之一,它養活了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口。水稻的有限花序是由分生組織分化而成的一級枝梗分生組織在中心花軸上產成多個二級枝梗分生組織而形成的。然而,我們對決定水稻每穗粒數的內源機制還知之甚少。核心問題:我們希望了解控制水稻每穗粒數的分子機制,以及植物細胞表面感知的內源信號是如何通過核信號轉導激活生殖分生組織以決定器官數量的。
  • Nature綜述|骨骼發育與修復的機制
    先前有關成骨細胞作用的研究強調了在骨修復過程中,諸如骨形態發生蛋白(BMP)和音蝟蛋白(SHH)等形態發生成分的重要性。這些形態發生因子在骨骼發育(成骨)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成骨細胞譜系由於其對骨骼發育和疾病的影響而引起醫學界的極大興趣。儘管整個成年期都保持一定程度的修復能力,但在老化過程中,修復骨的能力大大降低,有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 Nature Comm.|敲除這個基因,即可實現楊樹不飄絮!
    通過克隆控制楊樹雌蕊和雄蕊發育的基因是實現不飛絮楊樹品種培育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結果為培育不飛絮、少花粉的美洲黑楊新品種提供了重要基礎。該研究通過對美洲黑楊雌、雄花芽進行長期地動態觀察,對其性別決定基因進行精細定位,在其性別決定區發現了Y染色體特異的DNA片段,證實美洲黑楊性別決定系統與人類一樣,屬XY性別決定系統。同時,利用自然群體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與性別表型一致的差異序列均來自於Y染色體特異的片段。
  • 小穗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Finger Protein that Regulates Spikelet Development in Rice」的原創性研究長文,深度解析了水稻NSG1基因參與小穗器官特徵發育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構建水稻花/穗發育基因調控網絡、推動「三花小穗」的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基礎。
  • 「擬南芥轉錄因子基因BP在調控植物種子萌發中的應用」獲發明專利
    擬南芥的形態特徵分明(圖1),蓮座葉著生在植株基部,呈倒卵形或匙形;莖生葉無柄,呈批針形或線形。側枝著生在葉腋基部,主莖及側枝頂部生有總狀花序,四片白色匙形花瓣,四強雄蕊。長角果線形,長約1-1.5cm,每個果莢可著生50-60粒種子。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劉勳成等科研人員完成的「擬南芥轉錄因子基因BP在調控植物種子萌發中的應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揚州大學揭示核因子Y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
    核因子Y(NF-Y)是由NF-YA、NF-YB和NF-YC三個亞基組成的異源三聚體轉錄因子。然而,NF-Ys在胚乳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該研究鑑定出8個NF-Y編碼基因,包括OsNF-YA8、OsNF-YB1,9和OsNF-YC8,9,10,11,12,它們主要在水稻胚乳中表達。
  • Nature Plants | 轉錄因子bZIP19和bZIP23是植物的鋅感受器,調控植物鋅穩態
    其可在多種酶,轉錄因子以及蛋白相互作用域中作為輔助因子起到結構或催化功能。據估計,真核生物蛋白組有近10%的蛋白是鋅結合蛋白【1】。土壤缺鋅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影響到世界大約1/3的人口,尤其是以缺鋅土壤上生產出來作物為主要飲食來源的人群【2】。植物通過嚴謹的調控網絡調節鋅依賴的基因表達,進而調節鋅的吸收,轉運和儲藏來維持細胞鋅穩態以防止鋅缺乏同時避免鋅毒害【3】。但是細胞是如何感受內源鋅含量的?
  • Nature:S1P調控研究新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繼2009年在《科學》雜誌發表「鞘氨醇磷酸酯(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調控機制的研究」後,該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論文於6月24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協同調控中心因子
    研究發現,調控玉米胚乳和胚儲藏物質合成的多個重要轉錄因子同時受到上遊轉錄因子ZmABI19的調控;此外,ZmABI19還通過調控多個植物激素相關因子來調控玉米籽粒早期發育。目前,學界已報導了多個轉錄因子直接調控儲藏物質合成,如O2、PBF1、ZmbZIP22、MADS47、NAC128/130、OHP1/2、O11等,其中,O2、PBF1、ZmbZIP22、NAC128/130和O11為胚乳特異表達的轉錄因子,暗示這些轉錄因子本身可能受到某些上遊因子的共同調控。
  • 轉錄因子Hhex與共抑制因子Tle3協同促進記憶B細胞發育
    轉錄因子Hhex與共抑制因子Tle3協同促進記憶B細胞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30 21:27:0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ason G.
  • 轉錄調控:人源轉錄因子特徵 總結 (截至2018)
    http://media.springernature.com/full/springer-static/image/art%3A10.1186/s13059-017-1287-y/MediaObjects/13059_2017
  • nature中文摘要 March 26 2015
    上位性分析表明,膜突蛋白在MAP4K4的下遊起作用,通過與踝蛋白競爭結合整合素β1的胞內域,使整合素失活。因此,膜突蛋白(由MSN基因編碼)或MAP4K4的缺失會降低內皮細胞中粘附連接的解體速率。此外,整合素α5β1的阻斷能逆轉與MAP4K4相關的膜回縮缺陷(體內和體外)。本研究揭開了關於內皮細胞遷移研究的一個新角度。
  • Nature中文摘要 11 December 2014
    然而,它們完整的生活史卻並不為人所知,它們是否具有細胞分化的個體發育階段也不甚明了,使得檢驗這些彼此不同的系統發育假說顯得十分困難。陡山沱組的黑色矽質磷塊巖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本文對其中新發現的球形化石進行了描述。這些化石代表了前人發表的囊胚狀化石的後期發育階段,顯示出細胞分化、生殖-體細胞分離,以及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過程。
  • 跨平臺方法發現人類代謝和健康的遺傳調控因子
    跨平臺方法發現人類代謝和健康的遺傳調控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2:33 英國劍橋大學Claudia Langenberg小組通過跨平臺方法確定了人類代謝和健康的遺傳調控因子。
  • 神經興奮和轉錄因子REST參與調控壽命
    神經興奮和轉錄因子REST參與調控壽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3:35:11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ruce A. Yankner研究團隊發現神經興奮和轉錄因子REST參與調控壽命。
  • 華中農大《Nature Plants》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光受體是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在植物整個生長周期中都起到關鍵作用。隱花色素Cryptochromes (CRYs)是一類廣泛存在於動植物中的藍光受體。在植物中,CRYs主要參與調控光形態建成、開花時間、生物節律性等重要生長發育過程。CRYs在植物中還發揮其他的功能,包括植物晝夜節律、氣孔開放、根系生長、滲透脅迫反應、避蔭、葉片衰老等的調節。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研究發現植物新轉錄因子家族PLATZ參與玉米胚乳發育與灌漿
    Floury3特異在胚乳澱粉細胞中表達,與RNA聚合酶III複合體關鍵成員RPC53和TFC1互作,參與tRNA和5S rRNA轉錄調控,調控胚乳發育和儲存物質合成。該研究是首次關於植物特有PLATZ轉錄因子家族遺傳和功能的報導。巫永睿研究組長期從事玉米胚乳發育與產量品質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