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揭示核因子Y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

2020-12-11 植物研究進展

2018年3月5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植物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忱教授為通訊作者題為「A group of Nuclear Factor Y Transcription Factors are Sub-Functionalized During Endosperm Development in Monocots」的研究論文。

核因子Y(NF-Y)是由NF-YA、NF-YB和NF-YC三個亞基組成的異源三聚體轉錄因子。然而,NF-Ys在胚乳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該研究鑑定出8個NF-Y編碼基因,包括OsNF-YA8、OsNF-YB1,9和OsNF-YC8,9,10,11,12,它們主要在水稻胚乳中表達。有趣的是,這些OsNF-Ys的同源基因僅存在於單子葉植物中,並且優先在胚乳中表達,表明它們在胚乳發育中起著調控作用。酵母雙雜交實驗表明,OsNF-YBs和OsNF-YCs存在相互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胚乳優先表達的OsNF-YBs和OsNF-YCs能夠與水稻的某些乙烯應答因子(ERF)相互作用。與OsNF-YC8,9,10不同的是,OsNF-YB1,9或OsNF-YC11,12單獨存在時無轉錄激活活性。然而,它們的二聚體形式則具有激活功能。此外,OsNF-YB1敲除株系的種子形態具有明顯變化,進一步證實了其在胚乳發育中的作用。

該研究結果表明,系統進化上保守的NF-Y可能在單子葉植物中分化以調節胚乳發育。

Figure 11. A hypothetical model showing the endosperm preferential OsNF-Ys function on rice endosperm development.

相關焦點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胚乳是稻米的主要構成部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該團隊鑑定了一個水稻胚乳發育缺陷突變體flo10,該突變體胚乳中澱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領域「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松江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紅衛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同承擔。
  • 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研究組揭示玉米胚乳發育調控新機制
    iNature:玉米(Zea mays)胚乳是營養物質儲存的主要組織,在發育過程中高度分化。然而,胚乳發育和營養代謝的調控網絡仍然大部分未知。玉米不透明11(o11)是一種經典的種子突變體,具有小而不透明的胚乳,表現出澱粉和蛋白質積累減少。宋任濤研究組克隆O11,發現它編碼胚乳特異性bHLH轉錄因子(TF)。
  • 研究揭示玉米籽粒中儲藏蛋白從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調控機制
    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在The Plant Cell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ntra-Kernel Reallocation of Proteins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早期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克隆和功能解析了馬達驅動蛋白在玉米早期胚乳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揭示了早期胚乳細胞數目增殖對最終籽粒大小決定的重要分子機理。  胚乳早期發育是籽粒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伴隨著快速而活躍的細胞分裂過程,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胚乳細胞,是決定玉米籽粒大小和產量的關鍵因素。
  • 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激素在早期胚乳發育中的動態變化及作用
    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麥和玉米的胚乳是人類糧食的最主要來源,其發育和營養累積直接決定糧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胚乳發育的機制研究不僅為產量和品質性狀的分子育種提供線索,也有助於揭示植物進化和分化的分子基礎。儘管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參與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發育,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胚乳特別其早期發育過程中激素的動態變化及作用還了解較少。
  • 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澱粉體膜的降解,阻礙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玉米籽粒硬/粉質胚乳是一對重要的農藝性狀,影響玉米的收穫、儲藏、運輸和食品加工。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
    玉米籽粒硬/粉質胚乳是一對重要的農藝性狀,影響玉米的收穫、儲藏、運輸和食品加工。硬質胚乳形成取決於蛋白體(儲存醇溶蛋白)和澱粉體間的緊密互作。在玉米胚乳發育過程中,胚乳外周區域蛋白體密集,澱粉粒小;中央區域蛋白體稀疏,澱粉粒大。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因此,解析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制,能為作物的高產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了澱粉體膜的降解,進而阻礙了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
  •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通過驗收 2016-09-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於2012年啟動,經過近5年的研究,在植物胚乳發育調控關鍵基因及其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網絡、胚乳儲藏物質累積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系統成果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協同調控中心因子
    研究發現,調控玉米胚乳和胚儲藏物質合成的多個重要轉錄因子同時受到上遊轉錄因子ZmABI19的調控;此外,ZmABI19還通過調控多個植物激素相關因子來調控玉米籽粒早期發育。O2屬於bZIP家族轉錄因子,調控較多醇溶蛋白基因表達;O2直接調控澱粉合成途徑關鍵基因SSIII、PPDKs及蔗糖合酶編碼基因Sh1、Sus1和Sus2表達,它使儲藏物質合成從底物到產物的代謝途徑中受到高度協同的轉錄調控。O2是胚乳灌漿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克隆和解析O2上遊調控基因及分子機制對破解胚乳灌漿起始信號具有重要意義。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躍進課題組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課題組合作,前期通過重離子誘變獲得一個轉錄因子調控的水稻脆稈突變體cef1,研究表明cef1的脆性是由轉錄因子OsMyb103L功能缺失造成的,通過調控纖維素合成來影響細胞壁結構(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15)。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
  • 鋅指蛋白與水稻發育、楊樹根系生長和抗旱性、光與擬南芥雄蕊伸長
    01 植物生長發育及調控 華南農業大學陳樂天/祝欽瀧團隊研究鑑定了一種新型CCCH型鋅指蛋白SAW1調節水稻中赤黴素的穩態和花葯的發育的分子機制。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Louis),目前是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教授,於1985年被授予貝克曼冠名教授(Arnold O. and Mabel S. Beckman Professor)頭銜。Robert G.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研究發現植物新轉錄因子家族PLATZ參與玉米胚乳發育與灌漿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經典玉米胚乳粉質突變體floury3,發現該基因編碼一個PLATZ(plant AT-rich sequence- and zinc-binding)蛋白。Floury3特異在胚乳澱粉細胞中表達,與RNA聚合酶III複合體關鍵成員RPC53和TFC1互作,參與tRNA和5S rRNA轉錄調控,調控胚乳發育和儲存物質合成。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灌漿調控新機制
    1月31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研究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Transactivation of Sus1 and Sus2 by Opaque2 is an essential supplement to sucrose synthase-med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