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

2020-12-11 食品夥伴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巫永睿研究組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題為Carotenoids modulate kernel texture in maize by infuencing amyloplast envelope integr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

玉米

硬/粉質

胚乳

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

胡蘿蔔素

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澱粉體膜的降解,阻礙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

 

  玉米籽粒硬/粉質胚乳是一對重要的農藝性狀,影響玉米的收穫、儲藏、運輸和食品加工。硬質胚乳形成取決於蛋白體(儲存醇溶蛋白)和澱粉體間的緊密互作。在玉米胚乳發育過程中,胚乳外周區域蛋白體密集,澱粉粒小;中央區域蛋白體稀疏,澱粉粒大。當籽粒成熟脫水時,胚乳外周區域的蛋白體和細胞中其它內含物(細胞質、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等)交織在一起形成蛋白基質(proteinaceous matrix),緊緊包裹住澱粉粒,形成緻密的硬質胚乳;胚乳中央區域由於缺乏蛋白體,澱粉粒完全裸露,形成疏鬆的粉質胚乳。玉米胚乳硬粉質表型在自然群體中存在豐富的變異,從幾乎完全硬質到完全粉質的材料均存在,然而,學界缺乏對控制其形成的QTLs及分子機制的了解。類胡蘿蔔素主要富集於硬質胚乳中,其組分和含量決定大多數玉米品種的顏色(從白色到橙紅色變異;紫玉米由糊粉層累積的花青素引起)。雖然類胡蘿蔔素的含量在自然群體中的變異較豐富,但是可用於維生素A生物強化的優良等位變異較少。籽粒顏色和硬粉質程度在育種過程中明顯受到人工選擇,但是學界尚不清楚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研究人員利用普通硬質玉米自交系W64A和粉質玉米自交系A619,通過連續8代回交,構建A619背景下的硬質和粉質近等基因系NILW64A和NILA619。通過BSA測序、精細定位和RNAi遺傳驗證,克隆到影響硬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該基因編碼β-胡蘿蔔素羥化酶3(β-carotene hydroxylase 3,HYD3)在胚乳澱粉細胞中高表達,蛋白定位於澱粉體膜內側。Ven1在粉質近等基因系NILA619中存在片段缺失且表達量低,導致β-胡蘿蔔素不能被羥化為下遊的極性胡蘿蔔素,使其及上遊的其它非極性胡蘿蔔素含量升高,從而改變澱粉體膜的物理化學性質。NILA619的澱粉體膜(內含澱粉粒)穩定性增強且不規則擴張,在胚乳細胞脫水過程中降解延遲,阻礙蛋白體和澱粉粒間的相互作用及蛋白基質網格(matrix grid)的形成,籽粒成熟時則形成粉質胚乳。相反,硬質近等基因系NILW64A中Ven1高表達,非極性類胡蘿蔔素含量降低,澱粉體膜形態規則且易降解,有利於蛋白體及細胞質在澱粉粒表面的濃縮,形成緻密的蛋白基質網格包圍結構,這是硬質胚乳形成的重要基礎。為證明非極性胡蘿蔔素過量累積是導致A619粉質表型的原因,研究人員對A619進行大規模EMS誘變,獲得多個類胡蘿蔔素上遊合成途徑受到抑制的突變體材料,其共同特徵是從粉質胚乳變成硬質胚乳,因此,命名為Ven1的抑制子(suppressors of Ven1A619,Ves)。通過GWAS分析,發現自然群體中還存在多個Ven1的修飾因子,即在不改變胡蘿蔔素成分的條件下,形成硬質胚乳。該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通過影響澱粉體膜的穩定性進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的新的分子遺傳機制,有利於培育高胡蘿蔔素硬質玉米品種。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副研究員王海海和博士後黃永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巫永睿為論文通訊作者。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博士生肖俏和黃興、博士後李長生和向小利、助理研究員王瓊、碩士生朱一棟、副研究員王婕琛、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教師高小彥,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王文琴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院士Brian A. Larkins參與該研究。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支持。

 

  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模型

 

相關焦點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新機制
    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巫永睿研究組題為 「Carotenoids modulate kernel texture in maize by inuencing amyloplast
  • 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巫永睿研究組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題為Carotenoids modulate kernel texture in maize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灌漿調控新機制
    1月31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研究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Transactivation of Sus1 and Sus2 by Opaque2 is an essential supplement to sucrose synthase-mediated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協同調控中心因子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巫永睿課題組在Plant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B3 Domain-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ZmABI19 Coordinates Expression of Key Factors
  • 研究揭示玉米籽粒中儲藏蛋白從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調控機制
    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在The Plant Cell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ntra-Kernel Reallocation of Proteins
  •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早期發育新機制
    4月8日,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題為Maize VKS1 Regulates Mitosis and Cytokinesis during Early Endosperm Development 的研究論文。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通過測定非法重組頻率挖掘優質蛋白玉米修飾基因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團隊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High frequency DNA rearrangement at qγ27 creates a novel allele for Quality Protein Maize breeding
  • 研究發現植物新轉錄因子家族PLATZ參與玉米胚乳發育與灌漿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的研究成果,以The maize imprinted gene Floury3 encodes a PLATZ protein required for
  • 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研究組揭示玉米胚乳發育調控新機制
    本研究揭示以O11為中心的胚乳調控網絡,該網絡協調胚乳發育,代謝和應激反應。   玉米(Zea may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遺傳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系統。玉米胚乳作為主要儲藏組織是雙受精的產物,其產生二倍體胚以及三倍體胚乳。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段成國課題組和研究員朱健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3K27me3 recognition wit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胚乳是稻米的主要構成部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該團隊鑑定了一個水稻胚乳發育缺陷突變體flo10,該突變體胚乳中澱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課題結題驗收會在上海召開。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於2012年啟動,經過近5年的研究,在植物胚乳發育調控關鍵基因及其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網絡、胚乳儲藏物質累積及調控機制方面取得了系統成果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因此,解析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制,能為作物的高產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激素在早期胚乳發育中的動態變化及作用
    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麥和玉米的胚乳是人類糧食的最主要來源,其發育和營養累積直接決定糧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胚乳發育的機制研究不僅為產量和品質性狀的分子育種提供線索,也有助於揭示植物進化和分化的分子基礎。儘管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參與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發育,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胚乳特別其早期發育過程中激素的動態變化及作用還了解較少。
  •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領域「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松江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紅衛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同承擔。
  • 【易文獻】PNAS:玉米胚乳特異轉錄因子O2與PBF對蛋白質和澱粉合成的網絡調控
    2016年9月12日,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與美國羅格斯大學Joachim Messing教授研究組合作的文章,就玉米胚乳特異轉錄因子O2和PBF在調控儲存蛋白和澱粉合成基因表達進行了研究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
    近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組的題為Developing an endogenous quorum-sensing based CRISPRi circuit for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滲透脅迫上遊信號重要元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楊研究組和朱健康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BONZAI Proteins Control Global Osmotic Stress Responses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發表在Current Biology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