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玉米胚乳早期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克隆和功能解析了馬達驅動蛋白在玉米早期胚乳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揭示了早期胚乳細胞數目增殖對最終籽粒大小決定的重要分子機理。 胚乳早期發育是籽粒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伴隨著快速而活躍的細胞分裂過程,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胚乳細胞,是決定玉米籽粒大小和產量的關鍵因素。
-
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研究組揭示玉米胚乳發育調控新機制
本研究揭示以O11為中心的胚乳調控網絡,該網絡協調胚乳發育,代謝和應激反應。 玉米(Zea may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遺傳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系統。玉米胚乳作為主要儲藏組織是雙受精的產物,其產生二倍體胚以及三倍體胚乳。
-
研究發現植物新轉錄因子家族PLATZ參與玉米胚乳發育與灌漿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經典玉米胚乳粉質突變體floury3,發現該基因編碼一個PLATZ(plant AT-rich sequence- and zinc-binding)蛋白。Floury3特異在胚乳澱粉細胞中表達,與RNA聚合酶III複合體關鍵成員RPC53和TFC1互作,參與tRNA和5S rRNA轉錄調控,調控胚乳發育和儲存物質合成。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了澱粉體膜的降解,進而阻礙了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澱粉體膜的降解,阻礙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玉米籽粒硬/粉質胚乳是一對重要的農藝性狀,影響玉米的收穫、儲藏、運輸和食品加工。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玉米籽粒發育與灌漿協同調控中心因子
研究發現,調控玉米胚乳和胚儲藏物質合成的多個重要轉錄因子同時受到上遊轉錄因子ZmABI19的調控;此外,ZmABI19還通過調控多個植物激素相關因子來調控玉米籽粒早期發育。Plant Cell同時在線發表題了為A Hub of Hubs: the Central Role of ZmABI19 in the Regulatory Network of Maize Grain Filling的評論文章,稱ZmABI19是玉米籽粒灌漿調控網絡核心因子中的核心因子。胚乳發育和儲藏物質合成受到複雜且精密的遺傳網絡調控。
-
研究揭示玉米籽粒中儲藏蛋白從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調控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玉米籽粒中儲藏蛋白從胚乳向胚重分配的分子調控機制。禾穀類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糧食作物,它們種子的胚乳和胚中儲藏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澱粉)、蛋白質和油脂。這些儲藏物質為人類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熱量和蛋白質,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澱粉體膜的降解,阻礙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
-
【易文獻】PNAS:玉米胚乳特異轉錄因子O2與PBF對蛋白質和澱粉合成的網絡調控
2016年9月12日,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組與美國羅格斯大學Joachim Messing教授研究組合作的文章,就玉米胚乳特異轉錄因子O2和PBF在調控儲存蛋白和澱粉合成基因表達進行了研究
-
水稻胚乳發育調控分子機制獲揭示
胚乳是稻米的主要構成部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研究水稻胚乳對提高稻米產量和品質改良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克隆了水稻胚乳發育新基因FLO10,從細胞和遺傳層面闡明FLO10基因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為稻米品質的分子改良奠定了基因和材料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新植物科學家》上。 該團隊鑑定了一個水稻胚乳發育缺陷突變體flo10,該突變體胚乳中澱粉顆粒變小,且糊粉層細胞結構異常。
-
薛紅衛課題組揭示植物激素在早期胚乳發育中的動態變化及作用
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麥和玉米的胚乳是人類糧食的最主要來源,其發育和營養累積直接決定糧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胚乳發育的機制研究不僅為產量和品質性狀的分子育種提供線索,也有助於揭示植物進化和分化的分子基礎。儘管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參與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發育,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胚乳特別其早期發育過程中激素的動態變化及作用還了解較少。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 張曉東團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一種人肝嵌合小鼠模型,將人的原代肝細胞(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PHH)移植到肝損傷的免疫缺陷小鼠肝臟中,然後再進行HBV感染。該模型是目前HBV研究領域最為先進和有效的模型之一,可以重現HBV感染人肝細胞的複製過程,最大程度的接近臨床。
-
研究揭示葉綠體基因轉錄調控的新機制
轉錄調控是基因表達過程中的基礎機制。在轉錄過程中,RNA聚合酶會在一些因子的調控下暫時停止轉錄,而在條件具備情況下繼續進行轉錄延伸。這一類精細調控現象被稱為「轉錄暫停」。轉錄暫停已經發現40多年,但是最近才發現植物中也具有轉錄暫停現象。然而,植物中尚未發現轉錄暫停因子,葉綠體中是否存在轉錄暫停現象也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水稻糖基轉移酶調控粒型與抗逆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研究組揭示了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重新定向,進而同時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抗逆性的新機制。5月26日,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林鴻宣研究組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定位克隆到一個同時調控水稻粒型與抗逆性的QTL GSA1.GSA1是粒型與抗逆性的正向調控因子,過表達GSA1增加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同時提高水稻對高鹽、乾旱及高溫的抗性。核苷酸多態性分析顯示,GSA1在非洲野生稻馴化為非洲栽培稻以及亞洲野生稻馴化為粳稻的過程中受到人工選擇。
-
「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2月15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領域「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上海松江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薛紅衛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同承擔。
-
揚州大學揭示核因子Y調控水稻胚乳發育的分子機制
2018年3月5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植物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忱教授為通訊作者題為「A group of Nuclear Factor Y Transcription Factors are Sub-Functionalized During Endosperm Development in Monocots」的研究論文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