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禾本科植物α-澱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23 中國科學院

  澱粉廣泛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各組織器官中,為其整個生長發育進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質來源和能量供應,同時還作為局部信號分子應答生物與非生物因子逆境脅迫。植物澱粉的降解需要多種澱粉水解酶的協作參與。

  α-澱粉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在綠色植物基因組中包含由多個亞基因家族(AMYs)編碼的多種亞型,使植物在不同組織器官中能對不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進行降解。

  為更好理解禾本科植物AMY基因的潛在分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餘懋群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琚亮亮對從低等藻類到高等開花植物的78個物種基因組AMY基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將其劃分為6個亞家族,建議將其命名為AMY1-AMY6。其中,高等電點AMY1與低等電點AMY2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兩個亞家族,共同起源於單一拷貝的AMY3結構位點,該位點可能來自植物界最古老的亞家族AMY4的複製。系統分枝AMY1+AMY2+AMY3AMY4+AMY5+AMY6存在顯著的表面靜電勢能差異,但催化活性位點和SBS1底物表面結合位點在不同亞家族間構象穩定。此外,參與活性位點、SBS1SBS2底物結合氫鍵形成的胺基酸殘基顯示出一定多態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等電點α-澱粉酶(AMY1)家族進行了深入研究。AMY1是籽粒發芽期間豐度最高的澱粉水解酶,穗發芽和小麥遲熟α-澱粉酶均與AMY1的差異積累有關。通過利用已公布的禾本科基因組數據,系統評估了小麥、大麥等13種禾本科植物AMY1基因拷貝數,鑑定到小麥族分枝特有的一次基因複製事件,發現染色體片段倒位與重排將該結構位點分割為物理上相對獨立的兩個基因座位(AMY1λAMY1θ)。其中,AMY1λ胺基酸殘基Asn233受到強烈的選擇,可能會影響重要功能性結構域SBS1與底物分子的識別與結合。在籽粒發芽和發育期間,AMY1λAMY1θ基因表達分化顯著,存在劑量效應。重要的是,鑑定到小麥中與遲熟籽粒高殘留α-澱粉酶活性緊密關聯的3AMY1拷貝,為下一步發掘優良等位變異,解析影響籽粒α-澱粉酶活性的遺傳因子和調控機制奠定理論基礎。

  該研究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CB138104)、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2016ZX08009-003-004-005)和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2016NZ0103)資助。

    論文信息:

  1.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high isoelectric point α-amylase genes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BMC Genetics (2019) 20:25.

  2.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α-amylase genes in green plants.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4929.

    論文連結:1 2

 

  aAMY1AMY6 進化關係及3D結構比較。紅、白、藍色分別表示負、中性、正靜電勢區域;(b底物結合位點結構比較(Active site, 活性部位;SBS1,表面結合位點1SBS2,表面結合位點2. 金、橙、黃、綠、紫和淺灰分別表示AMY1AMY6。)

 

  左圖A:水稻、小麥、大麥、短柄草AMY1位點共線性分析(紅線表示AMY1基因);BAMY1位點結構變異示意圖。右圖A:種子發育過程中α-澱粉酶活性動態變化;B:種子發育中、後期AMY1基因相對表達量;C:開花後28AMY1各亞組相對表達量(Guinong19, Mianmai43, Jinan17為成熟籽粒中高殘留α-澱粉酶活性小麥品種,Honghuamai, Siqiangxiaomai, Guangguangtou為極低殘留α-澱粉酶活性小麥地方品種)。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持續基因流下物種界限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7 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服務領域植物標本館課題組副研究員高雲東針對滇西北地區高海拔分布的百合屬植物,選擇了由沿海拔梯度分布的3種豹子花植物組成的雜交區(hybrid zone),通過群體遺傳學建立譜繫結構、生態位模擬揭示適應性差異及開花物候差異統計花粉流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該雜交區內存在沿坡度向下的不對稱基因流(asymmetry gene flow)。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課題組博士劉露莎等以變態發育快、變態過程透明及變態發育後陸生的飾紋姬蛙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性地揭示miRNA在無尾兩棲類變態發育中的調控作用。共有10個顯著性差異表達的靶基因參與TH信號通路,其中HSP90, PTEN, RXRβ和TRβ為上調,而TRα, RXRα和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抵禦DNA病毒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9-2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DNA病毒,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單鏈DNA病毒家族,該病毒在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中具有廣泛的宿主。
  • 楊倩┃米根黴α-澱粉酶保守區域組氨酸突變及功能性質
    1,2,湯文晶1,21(安徽工程大學 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 2(微生物發酵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 蕪湖,241000)摘 要 有關真菌α-澱粉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酶的底物催化形式等生化性質方面,該類酶中的大量胺基酸殘基組成與酶功能性質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最常見和最豐富的一種修飾,佔甲基化修飾的80%以上。
  • 科學家揭示植物MKK基因家族新的擴張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植物MKK基因家族在進化過程中存在兩個獨特的擴張機制,並在該家族的功能演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蔣敏。課題組前期在冷季型草坪草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MAPK蛋白級聯和其下遊的轉錄因子及負調控基因家族的研究方面取得系統性研究成果,發表一區SCI論文1篇,二區SCI論文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這方面已有類似綜述。    2. 第二類的根瘤菌、聯合固氮菌、PGPR、菌根真菌(如AM菌根)研究也較多。目前對於根瘤形成的早期過程、階段,根瘤的結構功能,結瘤基因nod,固氮基因nif、 fix的結構功能、調節均研究較清楚。已查明nif固氮基因有10個,fix固氮基因已達16個。同時研究還發現吸氫酶基因、胞外多糖基因和脂多糖基因與共生固氮作用有關。
  • 水稻WRKY基因家族成員功能研究進展
    植物在權衡生長投入和抗逆消耗的過程中存在精細的分子調控機制,其中較為普遍的是通過改變轉錄調控因子的表達來影響下遊功能蛋白的活性進而建立新的代謝平衡。WRKY家族是一類典型的編碼轉錄調控因子的基因家族,在擬南芥和水稻中分別擁有七十多和一百一十多個成員,已報導的WRKY基因功能廣泛地涉及植物與病原微生物的互作、植物對逆境脅迫的響應及植物保護結構的發育等過程。
  •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1-12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大植物生長過程中將分泌高達21%的光合產物進入根際微域,它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營養來源,影響植物根際的組裝過程。幾十年來,很多研究揭示了根際微生物中的典型功能類群,如共生根瘤菌、菌根真菌以及致病菌作用植物生長、健康的機制,而根際微生物群落水平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過程鮮有報導,其主要難點在於根際微生物組成複雜、多樣,且與植物生長和健康密切相關,往往不是單個微生物種群。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該課題組前期獲得一個穗發芽突變體,通過與休眠性強的水稻品種(紅色種皮)雜交進行基因定位過程中發現:紅色種皮的後代中出現種皮顏色變淺,穗發芽率降低的現象。基因分析確定:控制穗發芽的基因為OsVP1,是ABA信號途徑重要的調控因子;控制種皮顏色的基因為Rc,是調控紅色種皮主要成份——原花色素生物合成的轉錄因子。
  • α-澱粉酶又叫澱粉內切酶,能隨機催化水解直鏈和支鏈澱粉上的α-1
    澱粉水解時每切斷一個糖苷鍵吸收一分子水,主要的水解酶有α-澱粉酶和β-澱粉酶。澱粉磷酸解作用使磷酸根和產物葡萄糖結合在一起產生磷酸葡萄糖,主要的酶為澱粉磷酸化酶。α-澱粉酶又叫澱粉內切酶,能隨機催化水解直鏈和支鏈澱粉上的α-1,4-糖苷鍵,產生的低聚糖進一步由α-澱粉酶水解,直至產生葡萄糖和麥芽糖:植物中α-澱粉酶具有許多同工酶。例如用等電聚焦電泳發現萌發的小麥種子存在20多種不同等電點的同工酶。α-澱粉酶不能水解支鏈澱粉分支上的α-1,6-糖苷鍵。
  • Evolution:彭俊華等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2月3日,國際期刊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應用基因組學學科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植物NAC蛋白進化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NAC蛋白是植物中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NAC蛋白參與植物生長發育和器官模式建成的許多特異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NAC蛋白在植物應答生物及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若林教授團隊在植物進化基因組領域取得新進展
    真核生物基因組的線性組織並不是隨機的,相鄰的基因通常具有比較相似的功能和表達模式,並表現出相近的進化速率。近年來隨著三維基因組的發展,基因組在空間上的組織及其功能開始被逐漸揭示,然而對於空間上相近的基因以及其他DNA片段是否也像線性相鄰的基因一樣呈現共進化的模式並不清楚。
  • 【科研速報】禾本科黍亞科植物小穗植矽體形態分類及應用研究新進展
    禾本科植物小穗植矽體的研究極大推動了植矽體分類學及考古學方面的應用,然而由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幾種主要的農作物,已經發表的植矽體鑑定標準是否可靠,鑑定的精度到底如何仍未完全詳明。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該材料在表面鍍層保護、生物醫藥材料、鋰電池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研究人員將「犧牲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開發了自修復塑料、凝膠或彈性體。對於自修復彈性體材料來說,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高效的自修復效率及優異的光學性能是一個挑戰性難題。
  • 我國科學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進展,讓「光合作用」不再被「高溫」困擾,為應對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糧食安全生產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成果4月2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 【生物必修1】探索·實踐 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實驗十七 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高中生物 | 17 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水解
  • 生物所系統總結植物RNA胞嘧啶甲基化研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谷曉峰課題組受邀在國際期刊《植物科學趨勢(Trends in Plant Science)》發表綜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