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DNA和組蛋白修飾作為表觀遺傳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一直是生物學研究中的熱點領域之一,在細胞正常生理過程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組蛋白甲基化或對應的去甲基化過程對於基因的轉錄表達、細胞增殖分化等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相關甲基化酶基因的突變異常會導致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

  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甲基轉移酶MLL就因為其基因易位重排所引起的混合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而得名,與造血功能密切相關。MLL基因編碼了6個包含甲基轉移酶結構域的相關蛋白。實驗發現,MLL甲基轉移酶與其他修飾酶不同,它行使功能需要多個輔助蛋白WDR5、RbBP5、AshL2組成複合體才能完成甲基化修飾過程。由於缺乏原子分辨的結構,整個複合物如何有效地實現甲基化修飾一直無法被研究清楚。實驗合作者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研究員雷鳴和陳勇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獲得了這一重要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同時被解析的還有MLL酶單體,以及與底物結合的複合體結構,為這一重要生理過程的微觀機理解析奠定了結構基礎。

  儘管有了單體和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但是由於得到的是靜態結構,構象變化不明顯,無法闡明輔助蛋白以及MLL甲基化酶修飾底物過程的動態學分子機制。為了回答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李國輝與實驗合作者密切合作,提出和設計了結合增強型採樣技術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案,以及利用QM/MM/MD方法計算底物結合和催化過程自由能的研究思路。通過動態學模擬發現,MLL酶家族不同成員都具有類似的動態學特性。在有輔助蛋白存在情況下,MLL酶活性口袋區域關鍵殘基的動態學特性有很大變化,而且它們之間運動的相關性也有很大差異,輔助蛋白的存在導致了活性口袋區域的關鍵殘基運動更加傾向於一致性,適合於穩定底物,而沒有輔助蛋白存在時關鍵殘基運動趨於無規則,不利於底物結合。這與相應的核磁共振實驗非常吻合,驗證了上述動態學模擬的正確性。同時,針對底物結合和催化過程自由能變化的定量理論計算研究發現,對於同一個MLL甲基化酶而言,有輔助蛋白存在情況下底物催化反應的自由能能壘確實會有所下降,利於反應的進行。對MLL甲基化酶不同家族成員的整個甲基化修飾過程而言,底物結合要比底物催化更具有選擇性,也就是說,當底物結合到活性口袋之後,催化反應的發生對於被研究的MLL家族成員沒有太大差別,整個修飾過程的限速步驟在於底物結合。從動態學和定量角度闡明了MLL甲基化酶及其與輔助蛋白組成的複合物對於底物結合以及催化過程調控的分子機制,為複雜的複合物蛋白酶的功能機理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思路。文章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作者提出了根本性新穎的概念。」

  又訊,該團隊在生物分子理論模擬應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生物分子體系的複雜之處在於它在自身空間尺寸和行駛功能的時間尺度上同時跨越多個數量級,無法用單一時空尺度模型來精確描述,為了研究不同尺度的實驗對象和現象,必須建立和使用多精度理論模型。隨著各種結構生物學實驗技術和手段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複雜生物分子的結構被解析出來,使得對於複雜生物現象的微觀機理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原子分辨信息。但是,目前生物分子模擬研究的模型方法大多數還是局限於傳統的、基於固定點電荷的全原子模型,在精度上還與量子力學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在描述超大型生物分子體系的時候計算速度非常緩慢,達不到微秒甚至更長時間尺度模擬的要求。新的高精度分子模型的提出以及計算機硬體的飛速發展為高精度高效率理論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性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了研究和回答超大型蛋白質分子機器工作的微觀分子機理,由於計算機速度的限制,以往的粗粒化分子模型都追求計算速度而忽略了計算精度,使得計算結果過於粗糙,物理意義不明確導致無法正確還原成全原子模型,這樣的粗粒化模型對於大尺度的自組裝有一定的用途,但是在描述分子功能的微觀機理方面卻無能為力。大連化物所李國輝研究組自2009年以來,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速度與精度均衡發展的新型粗粒化分子模型(GBEMP),針對有機分子溶劑、胺基酸分子、完整蛋白質、細胞膜磷脂等一系列生物分子相關體系,進行了系統理論研究和GBEMP模型搭建及驗證工作,在國際理論計算化學核心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近日,該研究組關於鹼基分子以及完整核酸新型粗粒化模型的建立和驗證工作發表在J. Chem. Theory Comp.上,並被選為3月刊的封面。

  針對一些中等複雜的生物分子及其實驗現象,分子之間相互作用描述的精度非常關鍵,全原子可極化分子力場是最近發展起來,並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的高精度分子模型,以多極距描述固有靜電特性和誘導偶極描述可極化效應的AMOEBA分子力場為代表。但是在傳統計算機硬體下基於這個可極化力場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速度非常緩慢,而且無法針對複雜生物學現象進行增強型採樣模擬,造成了這個高精度力場沒有得到廣泛實際應用。李國輝等近日在最新GPU硬體下實現了這種可極化力場分子動力學模擬程序的高效運行,並且與完整的增強型採樣技術相結合,使得這個高精度分子力場的動力學模擬計算速度提高了5至10倍。研究成果以部分封面形式發表在J.Comp.Chem.上。 

    文章連結:1 2 3

 

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等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1-26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與中山大學實驗合作者劉強團隊合作,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新進展。  AURKA在細胞分化中非常關鍵,也在腫瘤發生和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近年來,他們在TbT選擇性官能化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新型功能pi-分子材料(J. Am. Chem. Soc.
  • 分子模擬的普及和應用
    當一種方法和技術被廣泛應用並能取得促進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效果時,才能體現它的價值。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亞利耶·瓦謝爾教授,以表彰他們發展的分子模擬方法對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等領域發展的貢獻。這是近15年來,諾貝爾化學獎第二次授予計算化學學科。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團隊樸海龍研究員與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及英國鄧迪大學Grahame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科院利用反應腔實驗平臺等設備在水體系模擬研究取得新進展
    應用地質學著重一切與人類利益及實用方面相關的地質問題之研究,系地質學各個不同學科(例如: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地形學、地球物理學及地球化學等)在資源、工程、水文及軍事問題上的應用。近日,中科院深海極端環境模擬研究室在廣域溫壓條件下H2S–H2O體系模擬研究取得新進展。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動態丨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7-02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第八屆國際分子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學術會議
    在各領域眾多專家的大力支持下, 第八屆國際分子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學術會議將於2016年9月24日-26日在大連舉行。   2、會議宗旨   旨在為我國從事分子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提供相互交流與合作平臺,探討分子模擬及信息技術在化學、材料和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的應用與發展,以及交流如何更好的應用信息技術來帶動決策、管理和研發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 化學所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合肥研究院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具體表現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其光學性質研究方面,相關成果相繼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cientific Reports,
  • 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昌志、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大連化物所對二甲苯「綠色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員王愛琴和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綠色對二甲苯(PX)合成路線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出一條以木質纖維素資源生物發酵產物(生物基異戊二烯)和甘油脫水產物(丙烯醛)為原料,利用碳化鎢催化分子內氫轉移串聯反應的合成路線。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上海大學王子興博士課題組:在TADF材料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TADF)材料應用於OLED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該系列工作上海大學均為第一完成單位。b)DPDDC在最高佔據分子軌道(HOMO)和最低未佔分子軌道(LUMO)狀態下的分子軌道分散圖2 用於OLED的化合物的器件結構和化學結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
  • 自清潔功能的高分子仿生表面研究取得新進展
    如,模仿狗的嗅覺功能製成「電子警犬」;模仿鱟(一種海洋動物)的視覺原理製成「鱟眼電子模型」;模仿神經細胞的機能製成許多種人造神經元;模仿生物酶的功能合成人工酶。仿生學所涉及到的科學領域非常廣,已分成許多分支。如,仿生電子學、航空仿生學、化學仿生學、材料仿生學、建築仿生學、人工肌肉和人工智慧等。現代仿生學在微米、納米尺度上正在進入分子水平上的模擬生物體系,並成為日益關注的科學前沿和創新領域。
  •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化學所在自修復彈性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09-05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該材料在表面鍍層保護、生物醫藥材料、鋰電池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研究人員將「犧牲鍵」引入到聚合物材料中,開發了自修復塑料、凝膠或彈性體。對於自修復彈性體材料來說,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高效的自修復效率及優異的光學性能是一個挑戰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