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9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biodegradability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為題,在線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

水溶性有機物(DOM)作為土壤中移動性最強和周轉最快的有機質組分,在土壤碳庫存儲與周轉、植物有效養分和土壤微生物能源供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生物降解性對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有機質穩定性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目前,關於水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過程及其溫度敏感性對植被自然恢復的響應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通過微生物降解培養試驗,探究了水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性對三個溫度水平(4℃、20℃、35℃)的響應規律,研究表明DOM生物降解性隨黃土高原植被自然演替顯著降低,溫度升高提高了微生物對水溶性有機物中惰性腐殖質成分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水溶性有機碳的生物降解,水溶性有機物的富裡酸和小分子腐殖質成分在植被自然恢復130至160年顯著降低,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在植被自然恢復100至160年顯著增加,N-乙醯氨基-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的溫度敏感性在植被演替森林階段保持低水平。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DOM生物降解的溫度敏感性在森林頂級群落階段達到最低。該研究發現隨著植被演替恢復,DOM的生物降解能力逐漸降低,並對溫度變化的承受能力不斷增加,進而促進了水溶性有機物含量的積累。研究揭示了水溶性有機物生物降解性及其溫度敏感性的作用機制,為黃土高原土壤有機質的穩定維持途徑提供了理論依據。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劉鴻飛為論文第一作者,水保所研究員薛萐為論文通訊作者,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單位。研究工作得到「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來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溼地植被不同演替階段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態化學計量學結合了生態學和化學計量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統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學元素平衡的科學。該理論自提出以來在物種共生、營養級動態、生物養分限制及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化學計量特徵的研究是揭示演替規律內在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當前在溼地生態系統中,有關溼地植被演替與化學計量特徵關係的研究仍相對較少。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旨在鼓勵加強學科組與國外傑出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研究。自2017年,受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資助,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William R.
  • 植物所等在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花粉-植被關係,研究人員反演了12.9–9.2千年該地區植被的動態演替與氣候變化過程,發現在新仙女木冷事件期間,森林植被中喜冷成分如雲杉、冷杉等亞高山針葉林花粉相對豐度、濃度和花粉通量均很高;氣溫回暖之後,這些花粉的豐度、濃度和通量出現大幅下降
  •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生殖策略隨森林演替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生殖策略(如種子性狀、生殖物候等)可以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特徵,是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和植被影響的重要指標。然而,由於不同物種間生殖策略的巨大差異,相關預測模型的建立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植物生殖策略與資源利用類型存在怎樣的關聯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寒旱所荒漠人工植被區檸條和油蒿莖幹液流動態研究獲進展
    檸條(Caragana korshinskii)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為中國北方乾旱、半乾旱防風固沙中的常用樹種,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抗逆性。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沙坡頭地區,以油蒿、檸條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為主的人工固沙植被建立後,由於沙區嚴酷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分的限制,使固沙植被群落物種組成及群落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群落的結構由單一的灌木、半灌木組成演變成一年生草本逐漸佔優勢的複雜結構,灌木和半灌木總蓋度和生物量隨演替時間呈降低的趨勢。
  • 成都生物所等在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的演替研究上獲進展
    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於解析度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
  • Angew: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研究發現森林演替過程中植物生理生態性狀隨環境梯度變化
    研究植物葉片生理生態性狀及其相互間關係如何隨森林演替變化有望揭示演替過程中植物的生態策略。同時,研究生理性狀與環境因子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植被恢復和管理。然而目前關於葉片生理性狀及其與葉片結構性狀和化學性狀間關係的研究多集中於全球或區域尺度,缺乏樣點等小尺度的研究以進一步探索它們隨環境梯度的變化規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研究中心博士生韓濤濤在研究員任海等指導下,調查了中國南亞熱帶森林不同演替階段優勢物種的9種葉片生理性狀,7種葉片結構及化學性狀。
  • 關注文化生態演替問題
    文化生態是將生態學方法運用於文化研究的交叉科學。文化生態演替和哪些因素有關?當前文化生態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文化生態保護對維護文化多樣性具有何種現實意義?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邀請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方李莉進行解答。  中國社會科學網:什麼是文化生態學?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哪些?
  • 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太陽輻射影響高原氣候變化和植被演替
    圖2: 納木錯NMLC-1孔化石孢粉組合與古植被、古氣候重建結果 青藏高原中部草原、草甸植被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前人通過該地區全新世孢粉記錄重建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植被帶的水平遷移與氣候變化過程。但是,有關高原中部孢粉記錄中莎草科花粉的植被和氣候指示意義尚存爭議,迄今對高原中部垂直植被帶遷移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了解甚少。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較  類型內容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點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雖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環境原有群落環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時間經歷的時間長經歷的時間短速度緩慢
  •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有機所等在周環酶催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7-30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周佳海課題組和唐奕課題組、Kendall Houk課題組合作,進行了深入研究。   LepI蛋白的母體結構通過硒的單波長散射方法被解析。在該結構中,兩分子的LepI以N端結構域互相纏繞交錯在一起,而C端結構域則是具有O-甲基轉移酶家族典型的Rossman摺疊這種超二級結構,且每分子的LepI結合一分子輔酶SAM。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二)次生演替  1、定義: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                                  的    地方發生的演替。  2、發生區域:火災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和棄耕的農田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教材答案】群落的演替
    在學完裸巖上的演替後,可讓學生結合裸巖上的演替過程「地衣階段一苔蘚階段一草本植物階段一灌木階段一喬木階段」,進一步說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P38)2.火山爆發後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消失;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 過硫酸鹽高級氧化降解水體中有機汙染物研究進展
    過硫酸鹽高級氧化降解水體中有機汙染物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基於硫酸根自由基(sulfate radical,SO4-∙)氧化原理的活化過硫酸鹽(persulfate,PS)氧化法是近年來高級氧化工藝(advanced oxidation
  • 東華大學能源存儲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