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2020-12-15 騰訊網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大興安嶺不同火燒歷史樣地(火後1年、2年、8年、14年、30年、49年和260年)為研究平臺,探究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在土壤有機層,隨火後恢復時間增加,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劇烈變化;在土壤礦質層,腐生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變化呈滯後效應。火後恢復時間和土壤碳氮比分別是驅動土壤有機層和礦質層真菌群落變化的主要因素。此外,火燒歷史打破了土壤真菌群落的距離衰減模式,即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不隨空間距離增加而下降。以上結果闡明了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的火後演替軌跡不同,火燒歷史、土壤化學計量和空間距離共同驅動大興安嶺森林地下真菌群落,為我國北方退化森林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ew Phytologist上。

土壤真菌及其功能類群在不同土層的火後演替軌跡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
  • 科學家揭示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新聞—科學網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2018-11-01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這些功能類群對森林的養分循環、林木健康和生態系統穩定有重要作用。木本植物是森林的主體,不間斷地將光合碳源轉移至鄰近土壤(以下簡稱根基土),並與土壤微生物間維繫著緊密的聯繫。近期研究發現森林樹木-真菌關係中存在極強的系統發育信號,然而,樹木系統發育特性是否在較大的空間尺度仍然顯著影響土壤真菌的分布尚無報導。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目標導航】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問題導學】  【目標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             的過程。
  • 項目文章丨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2020年8月31日,黑龍江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在《Microbial Ecology》上發表了「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模擬氮沉降增加實驗,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機制,為預測人工溫帶林土壤氮礦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結構隨氮沉降增加的變化提供了更多的數據。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群落的演替」從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統的動態發展過程,對種群和生態系統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退耕還林等生態恢復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而演替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學生無法親歷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學生對地衣、苔蘚等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導致學生對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靜態而模糊的,闡明群落的演替也變得困難重重。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教材答案】群落的演替
    (P40)2.地衣分泌的有機酸可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並積累起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後,由於其植株高於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於優勢地位,結果逐漸取代了地衣。(P40)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科學家破解亞熱帶森林群落物種共存「密碼」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一支研究團隊日前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方式,為建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理論、技術集成和示範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該成果4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成都生物所等在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的演替研究上獲進展
    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於解析度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滿足對木材、燃料和其他林產品的需求,西南亞高山區原生森林大面積被砍伐,隨後在採伐的跡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恢復,如今這些人工林大都已經成林,然而,這些單一種植的人工林由於種植密度高,喬木層結構單一導致林下植被缺乏等問題,正引起土壤生態功能退化。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
    1.1.1 多數研究表明當代環境因素是影響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的主要因子例如,在較大空間尺度下土壤pH被發現是影響細菌分布的關鍵因子[4, 6-8]。土壤pH對細菌分布的影響不僅存在於自然生態系統中,在受到人為擾動較大的農田生態系統[9]以及火幹擾生態系統[10]中也是如此。
  • PNAS:問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隨機性與確定性過程-誰主沉浮
    生態演替的研究為理解通過時間和空間控制群落裝配過程的機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雖然微生物群落的生態演替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很少有人將這一主題與隨機/確定性過程中的平衡正式聯繫起來。然而只有兩項研究直接涉及這些概念領域,而且都集中在次級演替(即,幹擾後)。這些研究表明,擾動會促進隨機/確定性之間平衡的時間依賴性轉變。
  • 我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
    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馬克平研究團隊首次結合亞熱帶森林幼苗更新動態監測數據、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鄰居效應模型,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方式,提出了外生菌根真菌與病原真菌互作過程影響植物生存的物種共存新理論。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餘世孝團隊在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進而維持亞熱帶森林的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該研究依託中山大學「廣東黑石頂地帶與非地帶性森林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結合長達10年的森林固定監測樣地和幼苗樣方調查數據,並開展了大型幼苗移栽實驗,通過在野外自然條件下精確控制菌根菌絲網絡與幼苗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森林林下土壤中菌根真菌組成的地下高速網絡 (the 「wood-wide web」) 通過連接母樹和同種幼苗,進而實現母樹對幼苗生長存活和抗病性的顯著促進作用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提升對我國農、林、草土壤微生物資源的認知水平及可持續利用的調控能力,使我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取得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並進入國際先進行列。4.1 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已完成對中國典型農田、草地和森林的土壤採樣工作,行程超過 8000餘公裡,取得以下4方面成果。(1)評價了當代環境與歷史因素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空間分布格局的影響規律,揭示了沿緯度及海拔梯度微生物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不同的分布模式。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