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新聞—科學網

2020-12-15 科學網

 

大興安嶺林區樣點分布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褚海燕課題組以大興安嶺不同火燒歷史樣地(火後1年、2年、8年、14年、30年、49年和260年)為研究平臺,探究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動態變化。

結果表明,在土壤有機層,隨火後恢復時間增加,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劇烈變化;在土壤礦質層,腐生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變化呈滯後效應。火後恢復時間和土壤碳氮比分別是驅動土壤有機層和礦質層真菌群落變化的主要因素。

此外,火燒歷史打破了土壤真菌群落的距離衰減模式,即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不隨空間距離增加而下降。

土壤真菌及其功能類群在不同土層的火後演替軌跡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以上結果闡明了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的火後演替軌跡不同,火燒歷史、土壤化學計量和空間距離共同驅動大興安嶺森林地下真菌群落,為我國北方退化森林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植物學家》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1653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南京土壤所揭示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特性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影響 2018-11-01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結果表明:隨著植物系統發育距離的增加,相應的根基土中總體真菌和主要功能類群(包括腐生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群落差異性均顯著增加;植物系統發育向量、非生物的環境因素(包括土壤屬性和氣候因子)和空間距離分別解釋了11.4%,24.1%和7.2%的土壤真菌群落的變化;活體營養型的外生菌根真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群落受木本植物系統發育的影響顯著大於營自由生活的土壤腐生菌群落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目標導航】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問題導學】  【目標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             的過程。
  • 【教材答案】群落的演替
    (P40)2.地衣分泌的有機酸可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並積累起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後,由於其植株高於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於優勢地位,結果逐漸取代了地衣。(P40)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項目文章丨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2020年8月31日,黑龍江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在《Microbial Ecology》上發表了「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模擬氮沉降增加實驗,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機制,為預測人工溫帶林土壤氮礦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結構隨氮沉降增加的變化提供了更多的數據。
  • PNAS:問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隨機性與確定性過程-誰主沉浮
    為了更好地理解所觀察到的模式背後的機制,我們開發了一個生態模擬模型,揭示了選擇性環境的變化如何導致群落裝配過程的變化。最後,為了促進概念的綜合和為未來的實驗產生一個先驗的假設,我們將我們的概念模型(專注於初級演替)與Ferrenberg等人的次級演替模型的擴展版本合併。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群落的演替」從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統的動態發展過程,對種群和生態系統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退耕還林等生態恢復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而演替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學生無法親歷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學生對地衣、苔蘚等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導致學生對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靜態而模糊的,闡明群落的演替也變得困難重重。
  • 我對「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
    首先,從浙科版必修3教材第95頁上的表述來看,所謂群落演替是「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一個群落類型取代另一個群落類型的過程」,中間用的是頓號。頓號是分隔同類的並列的事,通常是單字、詞語或短句,當中的停頓較逗號短。因此,從這樣的表述來看,這兩種情況都應該是演替(我在教學中一直是這樣的理解的)。
  • 成都生物所等在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的演替研究上獲進展
    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於解析度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海底熱液區煙囪體的「生活史」(從形成到熄滅)受海底地質活動的直接控制,其噴發和熄滅時間尚無法追蹤和預測,相應地熱液煙囪體微生物生態群落和系統如何形成和演替仍處於科學知識的空白區。本研究在對來自於東太平洋9°-10°N熱液區域的活躍噴發煙囪體和近期熄滅煙囪體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基礎上,對比綜合全球已報導不同狀態煙囪體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熱液區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和模式:海底熱液區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演替主要受到能量來源的轉換所控制,在典型的熱液硫化物煙囪體從初始形成到完全熄滅的過程中,棲息在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由
  • 論文推薦|包玉英等:北電勝利煤礦排土場土壤AM真菌與土壤理化性狀...
    露天採煤嚴重地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影響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同時形成了不同時期土壤重構的排土場景觀。與天然草原土壤相比,排土場的土壤結構、理化性質和生物特性變化較大,影響著植物的建植、生存和生長,尤其是在乾旱、半乾旱生態脆弱區,影響較嚴重且不可逆。因此,在煤炭生產的同時用不同的重建模式對礦區排土場進行植被恢復,並採用不同的管理措施,會造成不同時期的排土場植被演替進程和景觀的差異。
  • 「透視」森林根系,科學家有了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研究區針葉林代表性圖片(A:松林,B:雲杉林,C:冷杉林,D落葉松林)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根系對土壤水分、養分資源的吸收是陸地植物生長 因此,通過梳理根系功能屬性在不同物種和環境條件下的變化規律,我們將能夠「透視」根系如根系何響應和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對於理解植物進化以及預測群落構建過程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至關重要。 近幾年,根系功能屬性的多維性特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並已成為植物地下功能屬性研究的前沿熱點。
  • 毛竹群落的演替,毛竹是一種繁殖能力極強的單子葉常綠闊葉樹種
    在自然狀況下,毛竹林的自然分布幾乎是和常綠闊葉林作伴。否則就由於立地條件得不到改善,土壤變得瘦瘠乾旱,容易被雜灌所演替或導致毛竹林開花結實而枯死,結束其全林的生長繁衍。毛竹林的發展主要靠強大的地下莖自行向林緣逐漸擴展,特別是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發展更快。當毛竹地下莖蔓延至荒山草地和灌叢地時,可能形成毛竹純林,尤以群山谷地和山坡下部為常見。
  • 關注文化生態演替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段丹潔)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自然、社會等各種變量的交互作用。如果將人類文化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演進之中。文化生態是將生態學方法運用於文化研究的交叉科學。文化生態演替和哪些因素有關?當前文化生態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