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林區樣點分布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褚海燕課題組以大興安嶺不同火燒歷史樣地(火後1年、2年、8年、14年、30年、49年和260年)為研究平臺,探究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動態變化。
結果表明,在土壤有機層,隨火後恢復時間增加,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劇烈變化;在土壤礦質層,腐生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變化呈滯後效應。火後恢復時間和土壤碳氮比分別是驅動土壤有機層和礦質層真菌群落變化的主要因素。
此外,火燒歷史打破了土壤真菌群落的距離衰減模式,即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不隨空間距離增加而下降。
土壤真菌及其功能類群在不同土層的火後演替軌跡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以上結果闡明了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的火後演替軌跡不同,火燒歷史、土壤化學計量和空間距離共同驅動大興安嶺森林地下真菌群落,為我國北方退化森林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植物學家》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1653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