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

2021-02-08 學甫無境

試題:(2020年7月浙江選考)一種當地從未分布的新雜草出現在某農田生態系統中,排擠了原有的雜草而成為主要的雜草種類,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問題:

(1)當新雜草種群密度處於較長期的相對穩定階段,表明其種群數量已達到了       。若連續陰雨和低溫的氣候変化使該雜草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這種調節種群數量的因素屬於           調節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中,雜草屬於        層。該農田生態系統的雜草種類發生改變後,生物群落是否發生了演替?       。為什麼?          。

(3)如果要控制該雜草的種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雜草外,還可採取的化學措施有       、生物措施有      。


答案:

(1)環境容納量    外源性

(2)草本   未發生   因為生物群落類型沒有發生改變 

(3)施用除草劑    生物防治


解析:(1)種群較長時期相對穩定,說明已經達到環境容納量,對種群的氣候影響因素屬於外源性因素;(2)雜草屬於草本層,演替沒有發生,原因是群落類型仍然是農作物為優勢種;(3)農田中雜草一般是雙子葉植物,家作物水稻、小麥等是單子葉植物,雙子葉對除草劑敏感,故可以用除草劑化學措施(內容在必修3第8頁),生物措施是利用生物種間關係,發展生物防治(內容在選修3第79頁)。 


 



首先,從浙科版必修3教材第95頁上的表述來看,所謂群落演替是「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一個群落類型取代另一個群落類型的過程」,中間用的是頓號。頓號是分隔同類的並列的事,通常是單字、詞語或短句,當中的停頓較逗號短。因此,從這樣的表述來看,這兩種情況都應該是演替(我在教學中一直是這樣的理解的)。

群落演替過程示意圖


其次,從教材97頁頂極群落的表述來看,「演替是的一個漫長的過程。演替也不是一個永恆延續的過程。當一個群落演替到與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處於平衡狀態的時候,演替就不再進行了。在這個平衡點上,群落結構最複雜也最穩定,只要沒有外力幹擾,它將永遠保持原狀。演替所達到的這個最終平衡狀態就叫頂極群落。」從這段文字來看,達到頂極群落時,保持原狀,演替就不再進行了。


根據教材對頂極群落的表述來看,試題的情境已經是頂極群落(當然是人工建立起來的),演替就不再發生,那麼,估計答案就是基於上述理由命題的。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理解第95頁的表述,「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怎麼理解「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通過從大學教材《基礎生態學》(牛翠娟等主編)尋找依據,把有關的群落演替知識結合自己的理解解釋如下。


1.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的演替是指植物群落髮展變化過程中,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一個群落代替另一個群落的自然演變現象。

注意:從表述來看,沒有說群落類型改變。


從大學教材的的舉例來看,這種演替是一種「優勢取代」,而不一定是「物種取代」。同樣,浙科版教材中「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也應該是優勢取代。


2.對群落演替的理解

對群落演替的理解存在兩種觀點:

(1)廣義的理解

包括群落的一些變化,如群落的形成、季節性變化、年變化以及群落的演替等,這種理解稱為動態。


(2)狹義的理解

指的是地點相同,時間不同,群落的出現與消失、最後形成頂極群落的過程。多數學者對演替的理解是狹義的。


難道命題者認為是後一觀點?即「群落類型改變」?個人認為,居然有不同的觀點,就不應該用來命題,況且這是高考。


3.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內部關係(包括種內和種間關係)與外界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演替的機制了解得還不夠。影響的幾種主要因素如下:


(1)環境不斷變化。

(2)植物繁殖體的散布,即植物本身不斷進行繁殖和遷移。

(3)植物之間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使它們之間不斷相互影響、種間關係不斷發生變化。

(4)在群落種類組成上,新的植物分類單位不斷發生。

(5)人類活動的影響,在目前起著巨大的作用。如森林採伐、家畜的過度放牧等。

因此,群落與環境之間以及植物與植物之間經常處於相互矛盾的狀態中,這些矛盾導致適於這個環境的植物生存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出去,因而使群落不斷地進行演替。


綜上所述,從概念去理解,從演替是一個過程去理解,從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去看,並沒有說演替一定需要群落類型取代。


從大學教材對頂極群落的說法來看,僅停留在「單元頂極論」、「多元頂極論」、「頂極-格局假說」階段。浙科版教材對頂極群落的表述是片面的,僅僅停留在單元頂極論的氣候頂極群落。


單元頂極論這個學說的創始人是H.C.Cowle和F.E.Clements(1916)] 。F.E.Clements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順序出現各種不同生物群落的時間過程。任何一類演替都經過遷移、定居、群聚、競爭、反應、穩定六個階段。達到穩定階段的群落,就是和當地氣候條件保持協調和平衡的群落,他們最終均會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氣候頂極終點。


只要氣候不急劇變化,只要沒有人類活動和動物的顯著影響,或其他侵移方式的發生,它們便一直存在,而且不可能出現任何新的優勢植物(注意:指的是優勢植物)。


下面就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從頂極群落有多種假說來看,從浙科版教材對頂極群落沒有具體說清楚來看,該試題的這個設問是不可取的。造成大家理解上的不同的主要根源應該是浙科版教材對頂極群落表述模糊。再說,《基礎生態學》認為,演替頂極群落學說還在爭論中,觀點不統一。


有關內容連結

常見的種群密度調查

種群數量的密度和非密度調節因素

關於種群增長率和增長速率

深度解讀:種群的存活曲線及其繪製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教材答案】群落的演替
    在學完裸巖上的演替後,可讓學生結合裸巖上的演替過程「地衣階段一苔蘚階段一草本植物階段一灌木階段一喬木階段」,進一步說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P38)2.火山爆發後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消失;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問題導學】  【目標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             的過程。  【目標二】群落的演替類型  (一)初生演替  1、定義:在從未有過           或                      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發生區域:沙丘、火山巖和冰川泥等。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群落的演替」從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統的動態發展過程,對種群和生態系統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退耕還林等生態恢復工作的重要理論依據。而演替是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學生無法親歷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學生對地衣、苔蘚等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導致學生對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靜態而模糊的,闡明群落的演替也變得困難重重。
  • PNAS:問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隨機性與確定性過程-誰主沉浮
    -誰主沉浮 關鍵字:群落裝配、中性理論、生態位理論、模擬模型、進化生態位保守性 點評:雖然微生物群落的生態演替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很少有人將這一主題與隨機/確定性過程中的平衡正式聯繫起來,然而只有兩項研究直接涉及這些概念領域,而且都集中在次級演替(即,幹擾後),為了充分理解群落演替、幹擾和裝配過程之間的聯繫,本文建立了一個整合微生物演替概念域和隨機
  •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國NERC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 各行業實體店的「倒閉潮」,猶如「生物群落演替」,該如何應對?
    而各行業實體店的「倒閉潮」,就像「生物群落快速演替現象」,那麼,如果生物群落面對環境變化和內部競爭,在快速演替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去進化、變異和適應的呢?是否可以參考,讓我們找到企業生存、轉型和生存發展的方向?我們先來了解以下生物群落演替。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群落生態學的中心問題是回答群落的整體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科學家揭示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新聞—科學網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海底熱液區煙囪體的「生活史」(從形成到熄滅)受海底地質活動的直接控制,其噴發和熄滅時間尚無法追蹤和預測,相應地熱液煙囪體微生物生態群落和系統如何形成和演替仍處於科學知識的空白區。本研究在對來自於東太平洋9°-10°N熱液區域的活躍噴發煙囪體和近期熄滅煙囪體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基礎上,對比綜合全球已報導不同狀態煙囪體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熱液區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和模式:海底熱液區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演替主要受到能量來源的轉換所控制,在典型的熱液硫化物煙囪體從初始形成到完全熄滅的過程中,棲息在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由
  • 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成都生物所等在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的演替研究上獲進展
    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於解析度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毛竹群落的演替,毛竹是一種繁殖能力極強的單子葉常綠闊葉樹種
    否則就由於立地條件得不到改善,土壤變得瘦瘠乾旱,容易被雜灌所演替或導致毛竹林開花結實而枯死,結束其全林的生長繁衍。毛竹林的發展主要靠強大的地下莖自行向林緣逐漸擴展,特別是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發展更快。當毛竹地下莖蔓延至荒山草地和灌叢地時,可能形成毛竹純林,尤以群山谷地和山坡下部為常見。
  • 法律水土與生態演替
    如果把不同地域的法律傳統看成生態系統中一個個異彩紛呈的「群落生態」的話,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首先,這些不同的法律的群落生態的價值、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因為它們都是紮根於本國土壤上並展現出生命力。或許在法的理念、內容、技術以及法治程度等方面有優劣之分,但並不能否認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從生物多樣性上看,森林和草原對維持生態系統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 關注文化生態演替問題
    其基本理念是,人類是一定環境中總生命網的一部分,與物種群的生成體構成一個生物層的亞社會層,它通常被稱作群落。在這個總生命網中引進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層上建立起一個文化層。兩個層次之間交互作用、交互影響,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係。這種共生關係不僅影響人類一般的生存和發展,而且也影響文化的產生和形成,並發展為不同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
  • 高中生物《群落的主要類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1.群落的概念:從種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時間,一定區域,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研究範疇:群落的邊界,群落的物種組成即群落的豐富度、種間關係、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 知識點2   群落的物種組成(豐富度)1.概念: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 種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種組成受環境影響。
  • 2013成考生態學基礎複習:第十章 群落的動態
    第十章群落的動態  本章重點  一、名詞解釋  1.群落的演替3.演替頂極4.頂極群落  2.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從植物的定居開始,到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為止,這個過程叫做演替系列
  • 專題複習12:種群和群落
    2.群落(1)判斷群落的三要素: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全部生物。(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包括群落的範圍和邊界、物種組成(豐富度、優勢種)、種間關係、空間結構、群落演替等。(3)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優勢種是群落命名的重要依據。(4)群落內的各種生物間通過複雜的種間關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溼地植被不同演替階段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對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化學計量特徵的研究是揭示演替規律內在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當前在溼地生態系統中,有關溼地植被演替與化學計量特徵關係的研究仍相對較少。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1)三種典型溼地植物群落中(藜蒿、短尖薹草和荻),短尖薹草群落土壤有機碳含量和總氮含量明顯高於藜蒿和荻兩種群落,土壤總磷含量以藜蒿群落最高,荻群落最低。土壤碳氮比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出現在荻群落和藜蒿群落,碳磷比和氮磷比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出現在短尖薹草群落和藜蒿群落。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