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複習12:種群和群落

2021-02-08 生物100

一、網絡構建填空

點擊圖片可放大↑

答案:

①「S」②次生③樣方法和標誌重捕法④物種組成(豐富度)⑤水平結構


二、基礎必備

1.種群

(1)判斷種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點:個體間不存在地理隔離。

b.同種生物:個體間沒有生殖隔離。

以上兩個要素保證了種群內個體間能進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個基因庫。

c.全部個體:具有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特徵。

(2)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3)種群的特徵包括數量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等)和空間特徵(集群型分布、隨機型分布和均勻型分布等)。

(4)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多種,對於數量少的種群可以採取直接計數法,對於數量很多的種群可以採取估算法。樣方法和標誌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實值。

(5)不是所有種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數量特徵,如:沒有性別分化的生物種群不具有性別比例特徵;封閉的海島上的生物種群不具有遷入(出)率特徵。

(6)種群數量的變化包括增長、波動和下降等多種形式,其中種群數量的增長模型包括不受密度制約的「J」型增長和受密度制約的「S」型增長。

2.群落

(1)判斷群落的三要素: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全部生物。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包括群落的範圍和邊界、物種組成(豐富度、優勢種)、種間關係、空間結構、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優勢種是群落命名的重要依據。

(4)群落內的各種生物間通過複雜的種間關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種間關係包括種間鬥爭(寄生、競爭、捕食等)和種間互助(互利共生等)。

(5)群落的垂直結構是不同垂直方向上生活著不同的生物種群,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水平結構是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種群呈鑲嵌分布。

(6)群落的演替不是一個無休止的過程:任何環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終達到一個成熟階段,這時候群落和周圍環境處於相對平衡的穩定狀態。此時物種與環境之間高度協調,能量和物質的利用率高,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也高。

(7)群落演替並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後,喬木雖佔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

3.種群的特徵及相互關係

(1)性別比例只影響種群的出生率,不影響死亡率。

(2)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但不能直接決定種群密度。

4.幾種調查方法的比較

三、判斷正誤

1.用樣方法調查估算種群密度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而且應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計值(  )

2.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破壞的是種群的年齡組成(  )

3.從理論上講,第二次捕捉時動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強,所以調查的種群數量比實際數量要偏小(  )

4.環境條件適宜時,物種入侵後的初期,種群數量增長方式類似於「J」型增長(  )

5.「J」型增長中,種群的年齡組成都是增長型,在「S」型增長中,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定型(  )

6.一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了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  )

7.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某物種的個體數量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  )

8.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  )

9.旅遊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  )

10.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遊動物和浮遊藻類。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

四、長句默寫

1.種群密度的直接決定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時間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2.植物的種類數多,並且有較為複雜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環境資源的能力,也能為動物提供複雜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3.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



五、典例

1.(2018·全國Ⅰ,5)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徵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

B.某林場中繁殖力極強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密度制約

C.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單位水體該魚的產量有可能相同

D.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

解析:種群的S型增長條件是資源和環境等條件有限,因此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A正確;老鼠的繁殖力強,但是也受到空間大小的限制,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導致個體之間的鬥爭加劇,因此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種群密度制約,B正確;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由於魚的大小不同等,單位水體中產量有可能相同,C正確;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由於環境阻力逐漸增大,種群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也逐漸增強,D錯誤。

2.(2019·全國Ⅲ,31)回答下列與種群數量有關的問題:

(1)將某種單細胞菌接種到裝有10 mL液體培養基(培養基M)的試管中,培養並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後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a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該種群增長曲線為____型,且種群數量為____時,種群增長最快。

(2)若將該種菌接種在5 mL培養基M中,培養條件同上,則與上述實驗結果相比,該種菌的環境容納量(K值)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在5 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a/2

(2)減小;不變;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



解析:由題意可知,試管中該種群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a(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不再增加,因此該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S」型。當種群數量為a/2(即K/2)時,種群增長最快。

該種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改變空間和營養條件等會使其K值發生變化,培養基的體積變小,該種菌的K值也減小。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若在5 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不變。

來源:步步高二輪複習

相關閱讀

1.假期複習:第4章:種群和群落

2.回歸課本:考點:種群和群落

相關焦點

  • 九年級生物複習資料:初三自然科學種群、群落的概念、種群的特徵...
    ⑤沼澤生態系統:⑤溼地生態系統:   在多水和過溼條件下形成,典型的有沼澤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佔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有淨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⑥農田生態系統:   ⑥人工生態系統,人起主導作用。是人工建立起來的,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的生態系統。以農作物為主體,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群落結構單一。
  • 專題5.1&5.2 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過關訓練案 答案
    106個,在K/2(1.0×106個)時種群增長最快,A正確;混合培養時,在10~12天甲藻種群數量接近K值,而乙藻種群數量接近0,此時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空間等條件的限制,B錯誤;由圖中曲線可知,乙藻單獨培養時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C正確;圖中混合培養時,甲、乙兩種藻起始數量相同,到10~12天時甲藻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而乙藻接近滅絕,可知混合培養對乙藻的影響較大,D正確。
  •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1:00 愛沙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Leho Tedersoo研究小組綜述了菌根真菌如何促進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
  • 4.3群落的結構(電子課本及答案)
    2.提示:90多年的調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之間存在相關性。例如,從1845年到1855年間,猞猁數量的增加導致雪兔減少;而雪兔的減少,又會造成猞猁減少,之後雪兔又大量增加。從多年的調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約,使它們的種群數量在一定範圍內波動。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為食,猞猁是以雪兔為食。
  • 2021年寒假開學考試必修三專題複習
    D.該池塘中鱅魚體內鉛含量可能比浮遊動物高12.在森林中,某種鳥的成年個體主要生活在森林的上層,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實,也捕食某些以果實為食的昆蟲;而其雛鳥則生活在地面,主要取食草籽和某些食草昆蟲。A.池塘中哪個種群在數量上佔優勢B.池塘的範圍和邊界如何C.池塘中各個種群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D.池塘中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怎樣的17.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氣溫較高的山區群落演替規律,生態學家利用「把同一時間內的不同群落當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階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叢、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等 4 個群落的相關特徵,結果如下表所示
  • 我對「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
    回答下列問題:(1)當新雜草種群密度處於較長期的相對穩定階段,表明其種群數量已達到了       。若連續陰雨和低溫的氣候変化使該雜草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這種調節種群數量的因素屬於           調節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中,雜草屬於        層。該農田生態系統的雜草種類發生改變後,生物群落是否發生了演替?       。為什麼?
  • 【教材答案】群落的演替
    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P38)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P40)2.地衣分泌的有機酸可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並積累起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後,由於其植株高於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於優勢地位,結果逐漸取代了地衣。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高中生物《群落的結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聯繫具體的事例,並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教師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關於「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不同群落間,種群數量和種群中個體數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群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群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種群的相對數量和比例。
  • 高中生物《群落的主要類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1.群落的概念:從種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時間,一定區域,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解析: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A錯誤;種群具有空間特徵,由於地形的變化、土壤溼度和鹽鹼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等因素,導致在群落的水平結構上種群呈鑲嵌分布,B錯誤;生殖隔離即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後代,C錯誤;群落中兩個種群之間通過捕食等相互作用關係可實現信息傳遞或者共同進化,D正確。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群落生態學的中心問題是回答群落的整體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假期複習高中生物知識點:必修三(穩態與環境)
    12、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13、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的調節,這就是激素調節。14、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調節機制,對於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 生態篇—關於環境生態學中種群間的相互關係
    如紅翅鶇和黃頭鶇。利用競爭是指一個物種所利用的資源對第二個物種也非常重要,但兩個物種並不發生直接接觸.如螞蟻、齧齒動物都以植物種子為食。種群競爭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種群競爭的理論模型:競爭方程建立在邏輯斯蒂方程的基礎上。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群落生態學的 α-、β-、γ-多樣性
    、群落和生態系統四個水平。根據《基礎生態學》的定義:種群(population)是指,同一時期內一定空間中同種生物個體(individual)的集合;群落(community)是指,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種種群的集合;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的所有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由於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 【名詞解釋】伍光和自然地理: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種群:生態學家把佔據一定空間或地區的同一種生物的個體群叫做種群。或任一生物種生活在特定範圍內的個體總稱,當該種生物分布地區或生境有若干個,可以說就有若干個該種的種群(個體群)。種群是由個體組成的,但作為整體的種群出現了許多不為個體所具有的新屬性,如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例和某些動物種群獨有的社群結構。
  • 【群落微生物專題】神奇的人體第二大腦-腸腦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作者:李金輝飛鳥科研助手
  • 2019年成考專升本醫學綜合「生態學名詞解釋」和「種群名詞解釋」
    2019年成考專升本醫學綜合「生態學名詞解釋」和「種群名詞解釋」下文是關於2019年成考專升本醫學綜合「生態學名詞解釋」和「種群名詞解釋」,希望能幫到正在備考的你。生態學名詞解釋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 【綜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響應:抵抗力,恢復力和向替代狀態的過渡(中)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對土壤微生物群落抵禦極端氣候和從極端氣候中恢復的機制有新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綜合了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重點是乾旱)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的內在或外在因素的理解,並確定了可能引起群落狀態突然改變的驅動因素。我們強調了研究挑戰,並提出一條途徑,以增進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抵抗力和恢復力,以及對它們向替代狀態過渡的脆弱性的理解,包括使用基於特徵的方法。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演替並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後,喬木佔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二、群落演替的特點:群落的演替是有規律的或有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