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構建填空
點擊圖片可放大↑
答案:
①「S」②次生③樣方法和標誌重捕法④物種組成(豐富度)⑤水平結構
二、基礎必備
1.種群
(1)判斷種群的三要素
a.同一地點:個體間不存在地理隔離。
b.同種生物:個體間沒有生殖隔離。
以上兩個要素保證了種群內個體間能進行基因交流,具有同一個基因庫。
c.全部個體:具有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特徵。
(2)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3)種群的特徵包括數量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等)和空間特徵(集群型分布、隨機型分布和均勻型分布等)。
(4)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多種,對於數量少的種群可以採取直接計數法,對於數量很多的種群可以採取估算法。樣方法和標誌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實值。
(5)不是所有種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數量特徵,如:沒有性別分化的生物種群不具有性別比例特徵;封閉的海島上的生物種群不具有遷入(出)率特徵。
(6)種群數量的變化包括增長、波動和下降等多種形式,其中種群數量的增長模型包括不受密度制約的「J」型增長和受密度制約的「S」型增長。
2.群落
(1)判斷群落的三要素: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全部生物。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包括群落的範圍和邊界、物種組成(豐富度、優勢種)、種間關係、空間結構、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優勢種是群落命名的重要依據。
(4)群落內的各種生物間通過複雜的種間關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種間關係包括種間鬥爭(寄生、競爭、捕食等)和種間互助(互利共生等)。
(5)群落的垂直結構是不同垂直方向上生活著不同的生物種群,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水平結構是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種群呈鑲嵌分布。
(6)群落的演替不是一個無休止的過程:任何環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終達到一個成熟階段,這時候群落和周圍環境處於相對平衡的穩定狀態。此時物種與環境之間高度協調,能量和物質的利用率高,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也高。
(7)群落演替並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後,喬木雖佔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
3.種群的特徵及相互關係
(1)性別比例只影響種群的出生率,不影響死亡率。
(2)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但不能直接決定種群密度。
4.幾種調查方法的比較
三、判斷正誤
1.用樣方法調查估算種群密度時,取樣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而且應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計值( )
2.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破壞的是種群的年齡組成( )
3.從理論上講,第二次捕捉時動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強,所以調查的種群數量比實際數量要偏小( )
4.環境條件適宜時,物種入侵後的初期,種群數量增長方式類似於「J」型增長( )
5.「J」型增長中,種群的年齡組成都是增長型,在「S」型增長中,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定型( )
6.一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了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 )
7.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某物種的個體數量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 )
8.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 )
9.旅遊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 )
10.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遊動物和浮遊藻類。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
四、長句默寫
1.種群密度的直接決定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時間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2.植物的種類數多,並且有較為複雜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環境資源的能力,也能為動物提供複雜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3.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
五、典例
1.(2018·全國Ⅰ,5)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徵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
B.某林場中繁殖力極強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密度制約
C.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單位水體該魚的產量有可能相同
D.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
解析:種群的S型增長條件是資源和環境等條件有限,因此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A正確;老鼠的繁殖力強,但是也受到空間大小的限制,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導致個體之間的鬥爭加劇,因此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種群密度制約,B正確;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由於魚的大小不同等,單位水體中產量有可能相同,C正確;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由於環境阻力逐漸增大,種群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也逐漸增強,D錯誤。
2.(2019·全國Ⅲ,31)回答下列與種群數量有關的問題:
(1)將某種單細胞菌接種到裝有10 mL液體培養基(培養基M)的試管中,培養並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後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a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該種群增長曲線為____型,且種群數量為____時,種群增長最快。
(2)若將該種菌接種在5 mL培養基M中,培養條件同上,則與上述實驗結果相比,該種菌的環境容納量(K值)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在5 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a/2
(2)減小;不變;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
解析:由題意可知,試管中該種群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a(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不再增加,因此該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S」型。當種群數量為a/2(即K/2)時,種群增長最快。
該種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改變空間和營養條件等會使其K值發生變化,培養基的體積變小,該種菌的K值也減小。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若在5 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不變。
來源:步步高二輪複習
相關閱讀
1.假期複習:第4章:種群和群落
2.回歸課本:考點:種群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