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關鍵詞:群落;媒介生態;人類學紀錄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新中國成立至今,各民族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階段不同,特別是少數民族由於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差異,呈現出很大不平衡性和多樣性。但隨著新中國政治重心、經濟結構、倫理價值和道德觀念發生轉移變遷,人類學紀錄片恰恰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這種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

人類學紀錄片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而這樣一種多重關係的綜合就構成了人類學紀錄片的媒介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生態因子都會引起整個群落的不斷變化。在媒介動態演變中我們將新中國人類學紀錄片群落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媒介與人、社會、自然四者之間的關係及發展變化的本質規律。

新中國人類學紀錄片群落誕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末,到目前為止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1958-1978年的群落成長階段、1978-1989年的群落髮展階段、1989-2000年的群落成熟階段、2000-2010年的群落繁殖階段、2010至今的群落整合階段。

一、群落成長階段

早期的新中國人類學紀錄片媒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加之缺乏競爭,紀錄片群落內的種群結構較為單一,以促進民族大團結、宣傳報導黨的民族政策、反映民族地區解放後新氣象的新聞報導型紀錄片種群就成為了優勢種群。媒介生態因子中,政治因子完全主導了整個種群的發展。1957年,毛澤東主席提議,把中國少數民族的原來面貌拍攝記錄下來,供中央領導了解,為制定民族政策作參考。為此,在「為了毛主席老人家了解少數民族」這一政治使命的推動下,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學電影拍攝工作開始了。如記錄中央民族訪問團到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及介紹民族地區情況的《歡樂的新疆》《光明照耀著西藏》,反映各民族代表來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中國民族大團結》等影片。

由於技術因子嚴重的滯後,呈現出用電影方式製作、用電視手段傳播的不協調狀態。電影的攝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經濟因素無疑也成為當時人類學紀錄片製作的掣肘,只有少數用作研究的人類學片能夠獲得政府相當有限的撥款。50年代開始興起的中國人類學片的拍攝,從一開始就是政府的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行為,而不單是出自民族學人類學家個人的熱忱。①因此八一電影製片廠受全國民族委員會委託,由北京科學電影製片長負責,調請和組織了一大批專家、學院民族教授、社會學專家帶著歷史系的大學生和專業電影攝影師,有組織有計劃地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拍攝了16個民族22部123本影片(1957-1965)。這批作品無論從拍攝的指導原則還是影視表現的藝術性上都給摸索前行中的中國人類紀錄片群落迅速生長帶來了無盡的希望,同時保存了一批珍貴的民族文化影音資料。但受到「文革」的影響,十年間中國人類學紀錄片群落的發展停滯不前,文藝的百花園一片凋零,唯有八個「樣板戲」一枝獨秀。

二、群落髮展階段

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建設全面復甦,中國人類學紀錄片群落媒介生態由封閉狀態逐漸走向了開放。文化因子成為此時的主導因子,文化自覺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文化部門、大眾傳媒機構逐漸被喚醒。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拍攝了《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祭祖學師》等民族傳統習俗和社會文化變遷的紀錄片,中央民族大學也拍攝了《柯爾克孜族》《白褲瑤》等片,中央電視臺在這一時期也先後製作了三部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話說長江》《話說運河》,它們以新鮮的電視語言,不斷挖掘本土文化的沉積;以不同以往的創作觀念,顯示出文化意識的崛起;用記錄的視角挖掘了沿途的文化遺址、民族宗教習俗。萬人空巷的收視熱潮,不僅體現出了創作者本身對於本土文化、傳統文明的深切關注和深刻反思,更是打破了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上的政治禁錮,為中國人類學紀錄片以後的長足發展,直至走向世界,掃除了思想觀念上的障礙。可見當時的紀錄片種群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群落結構開始合理化,紀錄片種群也開始豐富了起來。

三、群落成熟階段

自1989年起,中國人類學紀錄片群落媒介生態逐漸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狀態,媒介種群日漸豐富,種群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群落的結構趨於多樣化。群落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觀。一批游離於中國主流電視體制之外的紀錄片作者率先摒棄了傳統的攝製模式,用「直接電影」所倡導的非介入式方法為中國紀錄片(其中也包括民族志電影)確定了新的創作坐標。②王海濱的《藏北人家》、孫曾田拍攝的《最後的山神》(1993年)都是基於觀察式的拍攝方法,體現出對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的真誠反思。

1989年中央電視臺還創辦了紀實類欄目《地方臺30分鐘》,一大批優秀的人類學紀錄片通過此欄目走進了觀眾的視野,一批批優秀的紀錄片創作者成長了起來,人類學紀錄片也開始逐漸擺脫電影紀錄形式的窠臼,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符號系統,電視勇敢擔當了人類學紀錄片創作、生產、傳播的歷史重任。陳曉卿的《龍脊》(1995年)等作品,代表了那個時期紀錄人的精神風貌和紀錄品格。隨著頻道專業化的發展,以央視為代表的衛視頻道,開始謀求「專業化分工、特色化播出」的紀錄片欄目發展之道,一批定位清晰、選題精彩的紀錄片欄目相繼開辦。央視的「探索·發現」、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等逐漸成為廣大電視觀眾津津樂道的紀錄片欄目,一大批人類學紀錄片《摩梭人》《德興坊》《茅巖河船夫》《遠去的村莊》等人類學題材的作品也得以先後播出了。

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進入中國和ENG設備的逐漸普及,紀錄片創作者對於紀實觀念理解越來越深刻,我國人類學紀錄片形式上更好地凸顯了人類學「參與觀察」式的創作理念,內容上則注重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的影像來刻畫時代風貌,描繪人的本質力量和生存方式。1994年具有紀實象徵意義的代表作品《八廓南街16號》問世了,它用旁觀的方式盡力避免表露作者的感情色彩和道德取向,運用長鏡頭加同期聲的電視語言,通過似乎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力圖找到拍攝對象的象徵意義。

四、群落繁殖階段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電視產業突飛猛進,這也為人類學紀錄片群落的發展給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後,紀錄片群落開始從成熟走向大量繁殖階段。在創作題材方面,在不排斥「小」題材的同時,開始了大投入、大製作,央視的《新絲綢之路》、鳳凰衛視的《薪火》一批系列紀錄片登上了螢屏。而且在創作手法上大膽嘗試了情景再現的拍攝手段和心緒式的敘事風格,突破了傳統的紀錄觀念,雖然備受爭議,但也為紀錄片群落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營養。

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技術因子是DV設備的出現,它顛覆了專業紀錄的門檻,使影像紀錄成為人人皆可為之的事。DV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一種平民化的影像書寫方式正式走進了歷史的舞臺,也宣布了影像霸權的結束。像這一時期的作品《離開故土的祖屋》《蛻變》等都是用平民視點觀察社會,改變了我們對民族社會的認知,也改變著整個紀錄片群落的媒介生態。

五、群落整合階段

隨著多屏時代的到來,觀眾的收看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不受電腦與電視的束縛,而是趨向移動收看,手機、平板電腦已然成為重要的接收終端。在這種播出平臺不斷拓展的的背景下,紀錄片群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整合。這種整合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整合模式,它們交叉進行,共同改造著紀錄片的媒介生態。

自上而下整合首先是2011年央視紀錄片頻道的橫空出世,它無疑對於群落的繁育提供個一個國家級的平臺,通過渠道催生內容,成為了紀錄片行業的一個標杆。一大批精彩的人類學影片得以在主流媒體呈現,喚起了全民觀看紀錄片的熱情。另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將「限娛令」一步步推行,使得無論是衛視還是地面頻道都加大了紀錄片的製作與播出力度,更多優秀的紀錄片和紀錄片欄目應運而生,如「手藝」系列、「崑曲」、「京劇」、「拾遺保護」欄目、「文明之旅」欄目等等。

「網際網路思維」流行,使紀錄片進入整合營銷、全媒體營銷時代。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在衝擊紀錄片的傳統生產播放方式,引發紀錄片人重新審視市場、受眾、產品、價值鏈乃至整個行業生態。③在這種背景下催生了自下而上的整合,中國人類學紀錄片進入了播出聯盟時代,雷禾紀錄片協作體、大陸橋發行網絡、良友電視聯播平臺向200多家地面頻道提供紀錄片節目,同時也向優酷、搜狐、樂視網等多家門戶視頻網站提供豐富的片源,使得人類學紀錄片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人類學紀錄片群落也日趨多元化。

小結

總之,將新中國人類學紀錄片納入到媒介生態學的研究框架中進行分析,不僅僅是一種研究視野的轉換,更是一種研究觀念的變化。把中國人類學紀錄片作為一種生物群落去研究,不僅能夠將其與紀錄片的整體生態環境聯繫起來,而且也能夠與整個媒介生態系統聯繫起來,更是將人、社會與自然聯繫了起來,從而實現中國紀錄片媒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張江華,李德軍.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97.

②朱靖江,田野靈光[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159.

③張同道,胡志峰.2013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2014(04).

基金項目: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媒介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川東北地區非遺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XJC850002。

2.西華師範大學校基金項目「川東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化保護與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A003。

(作者系西華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中國媒介生態學的幾點思辨
    (二)從生態學視角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的環境問題最早出現在西方中國媒介生態學研究一開始就注意運用平衡、和諧和系統等生態思想來研究媒介,並側重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的環境問題研究,關注人、媒介、社會、受眾之間的和諧互動關係構建。
  • 群落生態學的 α-、β-、γ-多樣性
    根據《基礎生態學》的定義:種群(population)是指,同一時期內一定空間中同種生物個體(individual)的集合;群落(community)是指,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種種群的集合;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的所有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由於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 首屆媒介生態學高層論壇在河南大學舉辦
    人民網鄭州1月10日電 (石國慶)9日,首屆媒介生態學高層論壇在河南大學金明校區舉行。美國福德漢姆大學傳播與媒介研究系終身教授、媒介生態學會前主席蘭斯·斯特拉特(Lance Strate),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院研究所所長陸建德研究員、理論室主任金惠敏教授,江西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傅修延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陳衛星教授、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楊乘虎教授,河南大學外語學院院長高繼海教授、文學院院長李偉昉教授,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張雲鵬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勇教授等三十餘名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十餘名博碩士研究生參加了論壇並做學術發言
  • 簡訊: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教室進行了題為「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同時也以騰訊會議為媒介在線上舉行。本次講座受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高水平講座系列支持,也是人類學研究所及民族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王富文民族研究紀念講座第6講。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群落生態學的中心問題是回答群落的整體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媒介生態學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10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名解3:媒介生態學 答題思路 媒介生態學屬於傳播學的基礎知識,對此我們先簡單說明其定義、來源及代表學者,後可以網絡傳播為例進行闡述。 參考答案 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是用生態學觀點和方法來探索和揭示人與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的重要理論思潮,指將媒介及其所處的時代與社會,作為一種生態環境予以關照與考察,體現了一種有機的、整體的、系統的思路。
  • 2022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考研複試線、參考書等必看備考信息
    形成了以孫儒泳院士為代表的生理生態學,以鄭光美院士為代表的鳥類生態學,以徐汝梅教授為代表的昆蟲種群生態學等優勢特色研究領域。1984年被批准建立生態學博士學科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被教育部再次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在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位列前茅,2012年調整為一級學科,且在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一。
  • 入侵生態學最新研究動態
    在全球變化背景下,  外來生物凸顯出形式更為多樣的入侵過程並為入侵生態學帶來新的挑戰。 .文章緊扣生物入侵的發生機理、途徑及其生態學後效等關鍵問題, 從入侵機制、 生物入侵對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影響、全球變化下的入侵響應等方面介紹了入侵生態學近期取得的最新進展。
  • 開闢生態學哲學研究新視角
    :首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舉行開闢生態學哲學研究新視角?反思西方主流生態學哲學問題梳理生態學範式爭論及其歷史,以生態學為基礎進行生態學哲學研究,同時借鑑其他哲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讓生態學哲學不斷開拓新視野,研究走向更深入。反思西方主流生態學哲學的問題,結合其他哲學研究領域的觀點和方法,可以為生態學哲學研究開闢新的視角。
  • 埃斯比約恩-哈根斯及齊默爾曼的整合生態學
    據埃斯比約恩-哈根斯調查,當代環境領域有 200多個研究途徑與視角,它們往往各自為戰,相互之間了解甚少。比如有些景觀生態學的實踐者沒有聽說過生態現象學,而不少環境哲學家不了解種群生態學與群落生態學之間的區別。即使那些有包容意願的環境途徑和視角也容易遺漏重要的環境研究領域與視角。這使得不同環境領域之間往往缺乏相應的尊重,溝通與合作困難。
  • 英國G5大學人類學專業解析
    另外,也提供人類學視角下的從1980年代興起的生產,消費,交換和金融的新形勢的研究。人類學與發展管理的國際發展部分應用經典的制度化理論和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去理解發展中的機構和組織,發展管理項目可以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為現實世界中的公共,私人和非盈利組織提供諮詢工作。
  • 生態學原理在園林中的應用
    城市作為人居環境的典型類型離不開生態系統的生物物質、能量,離不開經過長期演化獲得的大氣環境、光熱環境、水環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機制。城市生態綠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遊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基礎上,運用生態的原理和技術,借鑑地帶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徵的城市綠地。它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修復技術,構建層次多、結構複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的可持續維持和發展。
  • 一部人類學視角下的史學力作
    日前,筆者收到了王刃老師從杭州寄來的《南宋一百五十年》中的前兩卷,第三卷已經完稿還未付梓出版,於是迫不及待地僅用了三四天的時間,手不釋卷、一氣讀完,深感王刃、叢亦冰兩位老師合著的這部長達八十三萬字的三卷本著作從人類學視角解讀了南宋百年史,刻畫出了野蠻與文明並存的人性特質,樹一家之言、別有一番風味,
  • 演化增長視角下的新舊動能轉換
    原標題:演化增長視角下的新舊動能轉換   當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被視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根據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新舊動能轉換正在穩妥推進,經濟結構得到一定的優化和改善,我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 這7點生態學理論,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係最緊密
    早期,生態學被認為是研究生物棲息或居住環境的科學。1866年,德國的博物學家海克爾首次為生態學下了定義: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之後,不同學者都對生態學的定義進行了探索,但總體上都認為: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
  • 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但是,由於自然條件的複雜性以及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取向影響,生態恢復並不意味著在所有場合下都能夠或必須使恢復的生態系統都是原先的狀態,生態恢復最本質的目的就是恢復系統的必要功能並達到系統自維持狀態。  群落的自然演替機制奠定了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在自然條件下,如果群落一旦遭到幹擾和破壞,它還是能夠恢復的,儘管恢復的時間有長有短。
  • 「感知—行動」循環中的互利共生:具身認知視角下學習環境構建的生態學
    「認知生態」的觀念致力於從生態學的立場出發考察處於境脈之中的認知現象,尤其關注認知這一生態系統各要素相互之間的雙向依存以及由此構成的複雜網絡。歷史地看,認知生態的觀念,即生態學取向的認知研究,或認知研究的生態學視角,最早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吉布森(James J. Gibson)創建的生態心理學,貝特森(William Bateson)創建的心理生態學以及前蘇聯心理學家開創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提 要:「無媒介傳播」,是指以信息量為內容,以信息空間為介質,以拓撲節點為主客體,傳播各要素高度融合、無限趨近、深度涉入、即時在場的連接狀態。「無媒介傳播」是媒介形態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消解的產物。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引言在今天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理論視角中,無論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我們都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大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它得以超越過去文化區域的劃分,這種劃分曾以傳統的方式將人類學家們劃分為三個「貴族」部落和兩個被支配的部落。
  • 企業人類學:從「人的視角」解析企業發展
    企業人類學:從「人的視角」解析企業發展 2017年08月30日 07: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企業人類學關注企業、人與文化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