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60年代,是傳統生態學向現代生態學過渡時期,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現代發展中心。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
NO1群落的基本特徵
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
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三是具有一定的群落結構:形態結構、生態結構(生態類型)、營養結構(食物鏈)。
四是形成群落的環境:
不同物種之間相互影響:種間關係。
動態特徵:替代過程、機制、替代後果。
分布範圍:植被的分布規律主要受溫度、水分的限制。
NO2群落的性質
關於群落性質問題,生態學界存在兩派絕然對立的觀點:
一方面機體論觀點認為:美國生態學家Clements(1916,1928)曾把植物群落比擬為一個有機體,看成是一個自然單位。認為群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是一個有組織的生物系統,是一個自然單位,像有機體與種群那樣,被稱為機體論觀點。
另一方面個體論觀點認為: H.A.Gleason在1926年發表了「植物群叢中的個體論概念(individualistic concept)」群落並非自然界的實體,而是生態學家為了便於研究,從一個連續變化著的植被連續體中,人為確定的一組物種的集合,被稱為個體論觀點。
實際上任何植物的自然種群,都是自然群落整體中的一個成員,它本身的種群過程,必定與其生存的群落環境不可分割。
近十來年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機:植物種群生態學研究:更重視對各種群落內部種群結構和動態的研究。
植物群落學研究:更加重視群落中的優勢種或特徵種、生態種組的種群統計和分布格局的定量化研究,深化認識植物群落形成演替、結構功能、穩定性和多樣化的過程。
由於兩種理論觀念從對立逐漸地相互補充和滲透,從而給植被理論和方法及其應用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