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2020-12-15 科學網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國NERC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這一研究結果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研究均具有借鑑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PLoS ONE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餘育和研究員,第一作者是顏慶雲博士。餘育和研究員早年畢業於中山擔心,作為本學科帶頭人一直從事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及其生態學方面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97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針對群落的構建規律,生物多樣性的時空格局是研究的重點,其中關注最多的是物種-面積理論,但主要是針對動、植物在典型島嶼的分布規律,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由於動物消化道最開始是無菌的,之後通過遷入、遷出形成了特定的群落並維持一定的穩態,所以根據生物地理學「島嶼」的概念,可以將消化道視為微生物生活的特殊「島嶼」,但該系統內微生物群落的構建和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餘育和研究員學科組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首次提出將半封閉的腸道作為「島嶼」模型。通過對斑馬魚發育過程(從胚胎發育到性成熟)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揭示了該「島嶼」系統微生物的構建和演替規律。研究結果表明,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物種豐富度與腸道體積、發育時間的關係符合S = cA z、S = cT z這一生態學基本規律。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及物種豐富度的演替指數較低,而且主要隨時間發生變化,不過其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時受生態位和隨機因素的影響。

 

研究還表明,斑馬魚是研究腸道這一特殊「島嶼」系統微生物群落構建及相關生態學問題的理想模型,針對該模式動物的研究結果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研究均具有借鑑意義。 (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海底熱液區煙囪體的「生活史」(從形成到熄滅)受海底地質活動的直接控制,其噴發和熄滅時間尚無法追蹤和預測,相應地熱液煙囪體微生物生態群落和系統如何形成和演替仍處於科學知識的空白區。本研究在對來自於東太平洋9°-10°N熱液區域的活躍噴發煙囪體和近期熄滅煙囪體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基礎上,對比綜合全球已報導不同狀態煙囪體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熱液區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和模式:海底熱液區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演替主要受到能量來源的轉換所控制,在典型的熱液硫化物煙囪體從初始形成到完全熄滅的過程中,棲息在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由
  • 成都生物所等在玉米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的演替研究上獲進展
    植物根際微生物類群對植物的營養吸收和健康生長意義重大。玉米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傳統的研究方法由於解析度較低,使得我們很難真正了解根際細菌群落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應用與環境微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Mackie研究團隊合作,使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分析了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演替並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後,喬木佔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二、群落演替的特點:群落的演替是有規律的或有序的。
  • PNAS:問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隨機性與確定性過程-誰主沉浮
    -誰主沉浮 關鍵字:群落裝配、中性理論、生態位理論、模擬模型、進化生態位保守性 點評:雖然微生物群落的生態演替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但很少有人將這一主題與隨機/確定性過程中的平衡正式聯繫起來,然而只有兩項研究直接涉及這些概念領域,而且都集中在次級演替(即,幹擾後),為了充分理解群落演替、幹擾和裝配過程之間的聯繫,本文建立了一個整合微生物演替概念域和隨機
  • 微生物測序將成為法醫鑑定PMI新方法
    在過去400萬年中,微生物分解者與脊椎動物屍體可用性協同進化,維持著關鍵的生物化學代謝途徑與交叉生物界間生態互作,並保持營養儲備的高效循環。在哺乳動物屍體分解過程中,微生物和生物化學活動導致一系列的分解階段,並與鼠、豬及人類屍體間發生的再生的群落演替存在關聯。然而 ,目前對於支撐分解進程的微生物代謝與生態演替,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小編推薦會議:2019臨床質譜與高端醫學檢驗發展論壇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3】PLoS ONE: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與腸道疾病的關係doi:10.1371/journal.pone.0224454近日,德州農工大學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關於狗的腸道細菌如何影響胃腸道健康的新見解,這可能有助於開發針對兩種胃腸道疾病的新療法。
  • 文獻解讀|NC:一種新的定量方法揭示草原微生物群落構建的生態驅動力對氣候變換的響應
    在經過了二十世紀長期的激烈辯論之後,人們普遍認為,確定性過程和隨機性過程在群落構建中同時發揮作用,因此關鍵問題變為了如何確定它們在控制群落多樣性、分布和演替中的相對重要性。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個綜合的方法,該方法可通過基於系統發生bin的零模型分析(簡稱為iCAMP)來定量推斷群落組裝機制。我們應用這種方法來調查實驗性變暖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組裝中的各種生態過程。我們的結果表明,iCAMP為量化生態過程在控制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演替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 【教材答案】群落的演替
    在學完裸巖上的演替後,可讓學生結合裸巖上的演替過程「地衣階段一苔蘚階段一草本植物階段一灌木階段一喬木階段」,進一步說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P38)2.火山爆發後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消失;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01223)
    我們檢索了與已知但罕見的狀態(如能力和原噬菌體誘導)相關的詳細基因表達譜,並且還鑑定了新發現且意想不到的基因表達狀態,包括細胞亞群中生態位代謝途徑的異質激活。MicroSPLiT為高通量分析細菌群落中的基因表達鋪平了道路,否則無法進行單細胞分析,如天然微生物群。
  • 我對「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
    試題:(2020年7月浙江選考)一種當地從未分布的新雜草出現在某農田生態系統中,排擠了原有的雜草而成為主要的雜草種類,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問題:(1)當新雜草種群密度處於較長期的相對穩定階段,表明其種群數量已達到了       。若連續陰雨和低溫的氣候変化使該雜草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這種調節種群數量的因素屬於           調節因素。
  • 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在人體腸道內,存在 160 多種、100 萬億個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髮揮作用,是通過多種微生物相互作用實現的。他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影響、互相競爭的關係。這種關係複雜而又難以驗證,人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難度超出想像。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戴磊就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一名生力軍。
  •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
    這源於巴斯德在對啤酒變酸的研究,在此前的研究中,他利用曲頸瓶實驗發現肉湯能夠保質四年之久,推翻了當時甚囂塵上的「自然發生學說」。有的研究團隊在土壤裡面篩選噬菌體,用於藥物研發;還有不少團隊在極端環境下篩菌,獲得一些耐高溫(火山口)、耐鹽(海洋)等特徵的菌株做工程菌。有些菌株在100攝氏度的條件下仍然可以生存,單菌篩選出來做組學研究或者基因工程研究。不同的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結構也有所不同。終於扯回來我們的主題了。
  • 黑土區大豆連作障礙中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開展大豆連作下微生物群落組成、多樣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規律及對策研究對闡明大豆連作障礙發生機制及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圖1 不同處理下細菌與真菌群落組成及聚類分析圖譜 中科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基於大豆短期連作(3年和5年)、長期連作(13年)及大豆-玉米輪作等處理,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研究了東北區大豆連作障礙發生的微生物機制。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10113)
    研究結果表明濱海溼地土壤RT和AT群落具有明顯不同的構建過程,這對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理解濱海溼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建立和維護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摘要:微生物群落通常由大量的稀有類群(RT)和極少數的豐富類群 (AT) 組成,認識RT和AT在響應環境變化時群落構建過程的差異具有重要意義。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問題導學】  【目標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             的過程。  【目標二】群落的演替類型  (一)初生演替  1、定義:在從未有過           或                      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發生區域:沙丘、火山巖和冰川泥等。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55:55 美國康奈爾大學Iwijn De Vlaminck和Hao Shi研究組合作繪製了微生物群落的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