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國NERC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這一研究結果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研究均具有借鑑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PLoS ONE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餘育和研究員,第一作者是顏慶雲博士。餘育和研究員早年畢業於中山擔心,作為本學科帶頭人一直從事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及其生態學方面的研究。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97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針對群落的構建規律,生物多樣性的時空格局是研究的重點,其中關注最多的是物種-面積理論,但主要是針對動、植物在典型島嶼的分布規律,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由於動物消化道最開始是無菌的,之後通過遷入、遷出形成了特定的群落並維持一定的穩態,所以根據生物地理學「島嶼」的概念,可以將消化道視為微生物生活的特殊「島嶼」,但該系統內微生物群落的構建和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餘育和研究員學科組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首次提出將半封閉的腸道作為「島嶼」模型。通過對斑馬魚發育過程(從胚胎發育到性成熟)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揭示了該「島嶼」系統微生物的構建和演替規律。研究結果表明,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物種豐富度與腸道體積、發育時間的關係符合S = cA z、S = cT z這一生態學基本規律。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及物種豐富度的演替指數較低,而且主要隨時間發生變化,不過其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同時受生態位和隨機因素的影響。
研究還表明,斑馬魚是研究腸道這一特殊「島嶼」系統微生物群落構建及相關生態學問題的理想模型,針對該模式動物的研究結果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研究均具有借鑑意義。 (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