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微生物個體極其微小,難以用肉眼觀察到,但它們與人類關係密切。人們已知微生物存在於地球的上地殼,但目前關於下洋殼(洋殼是大洋型地殼的簡稱,是構成洋底的地殼)的信息還非常有限。生活在海底以下的巖石上的微生物群不易存活,因為它們難以獲得生長等過程所需的足夠碳和能量。

  此次,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威金尼亞·愛德康伯及其同事,從印度洋亞特蘭蒂斯岸的海底以下取得了巖石樣本,這也是下地殼暴露的位置。研究團隊從這裡挖出的下洋殼中發現了活性微生物群落。根據酶活力測量以及對這些微生物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恢復,研究人員測定到非常低的細胞活動水平。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還發現了預期之外的「異養過程」——即利用有機物質作為食物來源,比如回收利用胺基酸以產生可用於能量生產和儲存的化合物。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適應反映了對深部生物圈有限零星資源的「競爭」。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還需進一步探索下洋殼,以確定微生物群多樣性和活動是否與亞特蘭蒂斯岸底下發現的類似。

  而在2013年,一個國際考察隊曾在馬裡亞納海溝最低點,發現一個非常活躍的海底細菌群,此處11000米深的海水壓力幾乎是海面的1100倍。

  總編輯圈點

  人類越深入研究,就會發現越多難以回答的有關生命的基本問題。對於整個生物圈而言,下洋殼中的活性微生物群似乎微不足道,但在這個沒有足夠碳和能量區域出現的群落,它們的存活方式,它們的競爭形式,都是對生命的新的解答。下一步,科學家將會更精確地描述和理解這些細菌群的性質,它們是如何適應那裡不尋常的生活條件的,以及這些海底微生物的碳轉換率究竟是什麼樣。

相關焦點

  • ...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
    該研究顯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研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這是繼醫學院、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團隊今年1月16日發表關於肺結核研究成果後,同濟學者研究成果再登《自然》。
  • 項目文章丨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2020年8月31日,黑龍江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在《Microbial Ecology》上發表了「氮沉降對紅松人工林氮礦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模擬氮沉降增加實驗,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礦化酶活性對氮沉降的響應機制,為預測人工溫帶林土壤氮礦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結構隨氮沉降增加的變化提供了更多的數據。
  • 同濟最新研究表明:冰冷的海底巖石裡存在微生物圈
    昨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江濤聯合美國學者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研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過去近20年間,地球深部生命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便是發現了海底洋殼生物圈。
  • 科學家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海底堅硬的巖石圈內是否有微生物存在?它們依靠什麼方式維持生命?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江濤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並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3月12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國NERC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 FEMS高分綜述:追蹤微生物群落中可移動遺傳元件的實驗方法
    例如,最近引入了土壤中微生物熱點的概念,其特徵是活性增加和細胞相互作用。有人提出,真菌菌絲通過促進土壤中熱點的形成,改變了土壤群落中水平基因轉移的動態。為了解決空間異質性對水平基因轉移動力學的影響,需要能夠在相關空間尺度上跟蹤可移動遺傳元件的工具。群落中水平基因轉移的發生並不獨立於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保護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層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對真菌生物量影響顯著;保護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團聚體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樣性,但並未改變微生物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模式;保護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線蟲多度,
  •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
    ~病毒的發現則是菸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了,科學家們發現使用細菌過濾器過濾之後的汁液仍然能夠使得正常的菸草感染,這種有別於細菌的微生物被稱為病毒,後來在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人們第一次觀察了病毒。此後各種各樣的病毒被分離、鑑定,人們看到了多姿多彩的病毒電鏡圖片。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核酸和蛋白殼,寄宿活細胞內,離體會失去活性。所有的轉錄、翻譯和複製的過程都在「別人家」完成。
  • 【群落微生物專題】神奇的人體第二大腦-腸腦
    在第一篇文章  《【群落微生物】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裡面,我們講到腸道微生物控制了我們的多個方面。原來題目起得比較嚇人,開篇嘛,標題必須得唬人才行。除了遺傳的原因外,研究人員觀察到,與正常人群相比,ASD患者的腸道微生物有著較大的差異。科學家們將二者的腸道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中,發現定植ASD患者腸道菌群的小鼠大腦中發現了自閉症相關基因的可變剪切,說明腸道菌群在某種調節機制下導致了這個變化。此外,調節腸道菌群,可以明顯的改善大腦神經元的異常興奮。
  • [2020-11004]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根際微生物多樣性與群落動態
    根際是植物根系與土壤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獨特區域,根際微生物是影響土壤肥力和植物養分狀況的底物和能量轉化的重要調節者。它們對植物、土壤和氣候的綜合影響作出反應。根際微生物群落的聚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初始根際微生物群落與散體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相似。隨著植物的生長,根際微生物變得更加特異,根際微生物群落隨著植物發育階段的不同而變化。
  • 哈工大王愛傑團隊JHM | 抗生素對微生物反硝化的選擇性脅迫:抑制作用、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動態
    此外,高濃度抗生素衝擊的影響是否會很快破壞原始的群落結構,以及微生物群落如何在生態結構和功能方面做出反應,也尚不清楚。另一方面,關鍵基因表達水平、細菌結構動態變化和生態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相關研究仍需深入探討。
  • 北京空氣顆粒物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縱向調查
    雖然空氣顆粒物的理化性質已得到廣泛研究,但其相關的微生物群落仍未充分探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秦楠研究員與清華大學朱聽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ck A. Gilbert教授合作,對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覆蓋幾次嚴重霧霾事件)北京空氣微小顆粒微生物群落進行研究。通過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了PM2.5和PM10的兩組樣本微生物菌群、病毒和抗性基因的多樣性。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文獻解讀 | 二氧化錳對厭氧氨氧化體系性能、汙泥特徵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研究表明,厭氧氨氧化反應會發生在海洋底泥生態系統中,錳的氧化反應能夠促進厭氧氨氧化過程。然而,在人工厭氧氨氧化反應體系中,錳的氧化反應對特異微生物群落的長期影響還未被深入研究,且汙水、底泥中的Mno2對厭氧氨氧化反應和特徵也是未知的。目前研究發現,不同水流中Mno2的濃度差異較大,厭氧氨氧化反應的最佳Mno2濃度範圍仍需要探究。
  • MetaCHIP:鑑定微生物群落中水平基因轉移的新方法!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工具名為MetaCHIP(「Meta」用於「宏基因組學」,「CHIP」用於「菌群級水平基因轉移識別途徑」),該工具可以從微生物群落數據中檢測出具有不同程度遺傳差異的水平基因轉移,並提供了新的生物學和生態學見解。
  • 分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協同代謝關係,「代謝組+」聯合助力!
    理解不同微生物間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物質交換(material exchange),可協助研究者理解不同菌種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有助於發現構建合理的微生物群落所需的關鍵環境因子,對於開發提高複合微生物群落的性能的策略,以及開發監測、預測生物過程的工具至關重要。然而,揭示複雜微生物群落中菌間互作具有挑戰性。
  • 【綜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響應:抵抗力,恢復力和向替代狀態的過渡(中)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對土壤微生物群落抵禦極端氣候和從極端氣候中恢復的機制有新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綜合了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重點是乾旱)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的內在或外在因素的理解,並確定了可能引起群落狀態突然改變的驅動因素。我們強調了研究挑戰,並提出一條途徑,以增進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抵抗力和恢復力,以及對它們向替代狀態過渡的脆弱性的理解,包括使用基於特徵的方法。
  • 論文解讀——兩個不同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微生物分類、功能及其產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潛力
    但是,對於紅樹林生態系統,特別是原始和受人為影響的紅樹林的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學影響卻知之甚少。為了闡明這一點,該研究探索了中國南部兩個不同的沿海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分類、功能轉變及其產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潛力。基於深度宏基因組測序,構建了包括8700萬個獨特基因的基因目錄。細菌和古菌類群在原始紅樹林(廣西)和人為紅樹林(深圳)中差異富集。
  • 除草劑硝磺草酮對土壤微生物生態效應研究
    Crouzet等通過研究土壤中藍藻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硝磺草酮的劑量-效應關係發現,施用100倍推薦劑量的硝磺草酮時,顯著影響了葉綠素含量以及藍藻基因結構和多樣性,並且藍藻光合作用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結構在最初7d表現出尤為敏感。研究還發現,在施用10和100倍推薦劑量硝磺草酮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受到抑制,其中100倍推薦劑量下土壤細菌和真菌基因結構最大相異度分別達到12%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