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森林演替過程中植物生理生態性狀隨環境梯度變化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研究植物葉片生理生態性狀及其相互間關係如何隨森林演替變化有望揭示演替過程中植物的生態策略。同時,研究生理性狀與環境因子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植被恢復和管理。然而目前關於葉片生理性狀及其與葉片結構性狀和化學性狀間關係的研究多集中於全球或區域尺度,缺乏樣點等小尺度的研究以進一步探索它們隨環境梯度的變化規律。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研究中心博士生韓濤濤在研究員任海等指導下,調查了中國南亞熱帶森林不同演替階段優勢物種的9種葉片生理性狀,7種葉片結構及化學性狀。同時,為進一步明確哪種環境因子對於植物葉片生理性狀具有顯著影響,也調查了不同演替階段的14種環境因子。結果顯示,植物葉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速率、葉片光合N元素利用效率以及光合P元素利用效率均隨著演替進行顯著降低,並且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植物的生活型解釋。研究還發現葉片生理性狀在森林演替過程中與土壤pH值具有較強關聯。研究結果表明植物葉片養分利用策略與土壤pH值的相互作用在森林演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土壤pH值可以作為華南地區森林動態演替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該研究也有助於加深對森林演替過程中植物生存和更新策略的理解。

該研究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態指標》)上。研究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研究所使用的數據、統計分析以及主要結論。ANOVA,方差分析;SMA,標準化主軸回歸分析。

來源: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生殖策略隨森林演替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韓濤濤在研究員任海的指導下,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護區3個森林演替群落中,優勢物種的8種生殖性狀與18種植物葉片結果發現,在演替早期階段,優勢物種的葉片性狀與其果實散布模式、傳粉類型顯著相關,而在演替中後期階段,大多數葉片及其他性狀與花果物候顯著相關;植物在生殖與生長間的權衡策略會隨演替進行逐漸發生變化。此外,在各演替階段,資源獲取型物種均會比保守型物種投入更少的資源及能量在生殖方面。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
  • 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獲進展
    功能性狀科研人員通常認為,物種的功能性狀決定群落中物種的存活率、生長率和死亡率。但全球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態性狀與群落物種動態的關聯並不緊密,在生活史周期較長的樹種群落更是如此。基於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研究員楊潔從三方面(忽略功能性狀與群落樹種動態變化的關聯背景、忽視個體性狀變化以及缺乏更能反映樹種資源獲取和分配等的硬性狀)闡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從綜合性狀、個體水平性狀及結合轉錄組學三方面,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溼地植被不同演替階段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態化學計量學結合了生態學和化學計量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統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學元素平衡的科學。該理論自提出以來在物種共生、營養級動態、生物養分限制及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化學計量特徵的研究是揭示演替規律內在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當前在溼地生態系統中,有關溼地植被演替與化學計量特徵關係的研究仍相對較少。
  • 關注文化生態演替問題
    如果將人類文化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演進之中。文化生態是將生態學方法運用於文化研究的交叉科學。文化生態演替和哪些因素有關?當前文化生態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文化生態保護對維護文化多樣性具有何種現實意義?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邀請東南大學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方李莉進行解答。
  • PNAS:問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隨機性與確定性過程-誰主沉浮
    隨機過程包括概率分布和物種相對豐度的隨機變化(生態漂變),而這些變化不是由環境決定的適應性結果。 歷史上,微生物群落的裝配一直是從確定性的角度進行研究的,其中經驗證據表明,各種環境因素——如pH、鹽度和有機碳——在不同的尺度上影響群落的建立。然而,最近的研究越來越支持隨機性過程在某些微生物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 甘肅農業大學2020年《森林生態學》考試大綱
    4.溫度因子溫度的時空變化對植物分布的影響;植物群落內溫度的特點;溫度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溫度對生理活動的影響;植物對溫度要求的三個基點溫度:最低溫度、最適溫度、最高溫度;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節律性變溫對植物的影響;溫周期現象;晝夜變溫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物候的概念;非節律性變溫對植物的影響;低溫傷害和高溫傷害類型:寒害、凍害及發生的生理機制;樹種對極端溫度的生態適應性;溫度與樹種分布
  • 成都山地所推出貢嘎山森林演替模型新版本
    根據西南亞高山森林群落中樹木生長和競爭關係的特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程根偉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小組,經過兩年的工作推出了最新的森林生態系統演替模型,完成了模型的參數率定。貢嘎山森林演替模型GFSM_V3.0是在該小組2004年所研製模型的基礎上的一種改進版本。最新的模型在保持原系統主要模塊功能的基礎上作了許多改進,並且增加了垂直帶譜模擬和氣候變化模擬等功能模塊。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演替並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後,喬木佔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二、群落演替的特點:群落的演替是有規律的或有序的。
  • 植物性狀網絡理論、方法研究獲進展
    植物性狀種類繁多,可簡單分為葉性狀、枝性狀、乾性狀、根性狀、繁殖性狀、整體性狀等。經過多年研究,人們認識到每個或每類植物性狀均具有明顯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例如,葉片上的微毛在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降低輻射對葉片損傷的同時,也有效防止了葉片水分的散失。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暖幹化,林火在全球的發生頻率、危害程度和燃燒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10113)
    然而,沿著水淹梯度的濱海溼地土壤中調控AT和RT的微生物群落構建過程仍然很模糊。本研究通過建立具有連續淹沒梯度以及本土紅樹植物秋茄或外來種互花米草的原位圍隔實驗,以確定AT和RT群落在轉化和構建過程中的模式和驅動因子。結果表明RT的周轉速率明顯低於AT,RT的生態位寬度明顯小於AT。與AT相比,RT在整個環境梯度的生態偏好中表現出更顯著的系統發育信號。
  • 植物所等在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花粉-植被關係,研究人員反演了12.9–9.2千年該地區植被的動態演替與氣候變化過程,發現在新仙女木冷事件期間,森林植被中喜冷成分如雲杉、冷杉等亞高山針葉林花粉相對豐度、濃度和花粉通量均很高;氣溫回暖之後,這些花粉的豐度、濃度和通量出現大幅下降
  • 森林垂直群落構建機制進一步闡明
    森林垂直群落構建機制是群落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記者7月31日從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哥倫布大學合作者一道,在沿海拔梯度變化的森林垂直群落構建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 法律水土與生態演替
    誠然,地理環境並非影響法律傳統的唯一性或者是決定性因素,但對於法律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形成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不同地域的法律傳統看成生態系統中一個個異彩紛呈的「群落生態」的話,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首先,這些不同的法律的群落生態的價值、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因為它們都是紮根於本國土壤上並展現出生命力。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森林植物葉片對碳的吸收與釋放在全球大氣組分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氣組成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地球表面溫度。
  • 【大數據分析】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招生簡章複試分數線報錄比真題答案考研經驗分享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早年從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發現金黴素在分解已糖時戊糖循環的運轉與金黴素的合成有關,從而提出提高金黴素產量的理論;研究鏈黴素生物合成過程中,證明鳥氨酸循環的作用,精氨酸是鏈黴素分子鏈胍部分胍基的來源,發現這種精氨酸和鏈胍之間的轉脒基反應受時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