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垂直群落構建機制進一步闡明

2020-12-15 光明網

  森林垂直群落構建機制是群落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記者7月31日從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哥倫布大學合作者一道,在沿海拔梯度變化的森林垂直群落構建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長期以來,在森林群落中,生態過程在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垂直結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需要量化不同生態因子對群落構建作用的影響。近年來,功能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研究為探究群落構建機制提供了新思路。2013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連明研究組與李德銖研究組依託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玉龍雪山海拔梯度樣帶為研究平臺,基於系統發育信息和功能性狀對森林垂直群落的構建機制和生態因子的相對作用開展了深入研究。

  駐站博士後羅亞皇介紹,研究發現,森林垂直群落的構建機制很不相同,喬木層系統發育和功能結構表現出一致性,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呈聚集結構,表明低海拔的乾旱和高海拔的低溫可能起主導作用,而在中海拔呈離散結構,因而競爭排斥可能起主導作用;而在高海拔灌木層,雖然物種多樣性最低,但其系統發育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最高,在高海拔地區親緣關係較遠的灌木物種間具有較強的互利作用或者由於惡劣的環境使親緣關係較近的物種間發生了競爭排斥;草本層群落的構建隨機過程佔主導,這個過程可能受歷史事件或者散布限制等因素的影響。

  此項研究揭示了複雜森林群落的構建機制及影響群落構建的主要生態因子,研究結果對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於近日在線發表在《生物地理學雜誌》上。(記者趙漢斌)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餘世孝團隊在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物種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是本世紀亟待解決的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針對該問題的的研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的基石。>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餘世孝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Soil fungal networks maintain local dominance of ectomycorrhizal tre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由菌根菌絲網絡組成的地下高速通路如何連接母樹和幼苗並改變幼苗更新動態,進而維持亞熱帶森林的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
  •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首先,以資料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沿著問題串的思路建立演替現象與概念間的聯繫,使生成概念與闡明機制變得水到渠成,一氣呵成;而後通過2人一組的計算機模擬活動,將抽象、漫長的演替過程壓縮虛擬化,既能使學生感受到演替的動態發展性,又能作為評價的依據,之後再通過觀察地衣、苔蘚及生活環境等活動,掃清思維障礙,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最後,在探討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工和運用新概念,將其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 武漢植物園揭示亞熱帶山地森林群落幼苗階段物種共存機制
    武漢植物園揭示亞熱帶山地森林群落幼苗階段物種共存機制 2015-12-11 武漢植物園 【字體   物種共存機制是群落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南京土壤所揭示我國北方森林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的演替軌跡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然而,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這一研究結果對哺乳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研究均具有借鑑意義。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針對群落的構建規律,生物多樣性的時空格局是研究的重點,其中關注最多的是物種-面積理論,但主要是針對動、植物在典型島嶼的分布規律,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版納植物園探索熱帶森林破碎化對蜣螂群落的影響
    了解熱帶森林破碎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以便準確預測其後果並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是當代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重要課題之一。人為因素造成的森林喪失和破碎化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嚴重,在熱帶地區尤其普遍並呈加速上升趨勢。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科學家揭示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新聞—科學網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文獻解讀|NC:一種新的定量方法揭示草原微生物群落構建的生態驅動力對氣候變換的響應
    但是,由於存在與檢測特異性、靈敏度、定量、可重複性和分類學解析度相關的各種問題,分析此類海量數據以解決諸如群落組裝機制之類的基本生態問題仍然一項挑戰。了解群落構建規則是生態學家們長期致力解決的核心問題。
  • 文獻解讀|ISME:在不同生物分類學解析度評估群落與環境的關係以揭示群落構建背後的進化驅動力
    對一些早期研究的回顧表明,改變群落組成數據的分類解析度會影響對群落和環境相關性強度的定量,對於不同的目標生物和或研究區域,最佳的分類學解析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通過各種潛在的機制,分類學解析度影響群落與環境之間的相關強度可能具有多種不同的機制。
  • mSystems/細菌群落裝配與土壤刨面微生物代謝的耦合
    部分Mantel檢驗、結構方程模型和隨機森林模型一致表明,細菌群落裝配與土壤有機碳動態之間存在著強烈而顯著的相關性,這意味著當隨機擴散對群落的貢獻在深層增加時,細菌的裝配過程可能會抑制SOC的代謝和礦化。我們的結果對於將細菌群落裝配過程整合到SOC動力學的預測中具有重要意義。
  • 專題複習12:種群和群落
    一、網絡構建填空點擊圖片可放大↑答案:
  • 高中生物《群落的結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2.明辨群落結構的三個易誤點(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錯落有致」不屬於群落的垂直結構,竹林中的竹子是種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間結構。(2)水體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層現象,屬於群落的垂直結構。  在引入課題時,通過剖析池塘中的各種生物,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問題和群落結構的話題。利用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個體→種群→群落這條主線的構建,從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學中,適當結合圖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加深對群落結構的了解。在引導學生理解群落的同時,依然要與生命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思想相聯繫。
  • Stegen(基於βNTI和RCbray)的群落構建方法
    相信只要是做過群落構建(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對這張圖都不會陌生。Stegen這套方法目前已經被用爛了,也是多種群落構建方法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種(我猜的)。關於Stegen方法我雖然也看過不少文章,聽過不少介紹,但是一直沒有看過原文。趁著有空把該方法的原文看了一下,本文做一記錄。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教學設計
    【目標導航】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發生區域:火災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和棄耕的農田等。  3、實例: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過程  (1)過程一年生雜草階段→            →             →森林階段(水分充沛才可實現)  (2)影響演替的因素  自然因素:火災、洪水、病蟲害、嚴寒等  人為因素:這是主要因素。